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不能得出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的结论,A选项排除。
两宋时战乱仍频繁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两宋妇女地位低下的结论,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节妇、烈女的表彰进而求得所谓的“理”。
3.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元镇在《织女词》中描述到: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详解】根据材料“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知体现的是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
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由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导致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曾是历代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近年的相关讨论已基本趋于沉寂。
不过,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
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A.太平天国研究日渐成为显学
B.农民战争研究理应受到重视
C.革命史的研究理论不断兴起
D.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研究日渐成为显学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农民战争研究理应受到重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革命史的研究理论不断兴起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5.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图,其中商办企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洋务运动引领作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详解】结合材料“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图”可知商办企业发展迅速,这主要和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为解决对日赔款问题,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
洋务运动引领作用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调整。
6.下图为民国年间初小教材,其内容:
“开学后,我们选举级长,谁得到票数最多,谁就当选。
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民主制度在学校逐渐推广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D.学生民主参政意识强烈
【详解】结合材料“开学后,我们选举级长,谁得到票数最多,谁就当选”可知民国时期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
民主制度在学校逐渐推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仅从学校课本中不能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B选项排除。
仅从课本上的描述,不能得出学生民主参政意识强烈的结论,D选项排除。
7.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编制的《初中国文甲编》中,选录了《光芒万丈的台儿庄》、《张自忠将军传略》、《壮哉空军烈士阎海文》,《固安一农妇》等,还选取岳飞《五岳祠盟记》、《左宝贵死难记》等作品和传记。
这些文章的选录有助于
A.培养军人勇于牺牲的气节
B.鼓励学生涌跃参军抗战
C.增强民众团结御敌的意志
D.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详解】根据材料抗日战争中,中学课本对民族英雄的收录可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军人无关,A选项排除。
鼓励学生参军抗战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仅从抗日战争中,中学课本对民族英雄的收录的做法,无法得出增强民众团结御敌的意志的结论,C选项排除。
8.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内边疆研究社团仅是零星出现;
但20世纪30年代后,边疆研究社团不断涌现,’出现了1934年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1935年中国殖边学会;
1936年边疆问题研究会,1937年边疆史地学会等众多边疆社团。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间开始主导学术研究
B.边疆危机意识成为共识
C.国家性学术研究的繁荣
D.学术研究与时局相关联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后,边疆研究社团不断涌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侵华的脚步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对边疆的研究有助于引起政府和民众对边疆问题的重视,说明学术研究与时局相关联,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民间开始主导学术研究的结论,A选项排除。
边疆危机意识成为共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国家性学术研究的繁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研究与时局相关联,C选项排除。
9.《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
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
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
这些规定
A.保护了平民的部分利益
B.维护了自由人的公民权益
C.凸现了法律的公共意志
D.有效调解了平民间的纠纷
【详解】根据材料“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
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借债和还债一般都是出现在下层公民的身上,对债务问题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部分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解释司法的特权。
维护了自由人的公民权益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凸现了法律的公共意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债务问题不一定只在平民之间发生,还有可能涉及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D选项排除。
10.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欧洲人已具备世界视野
C.中国己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启蒙运动拉近东方距离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可知体现的是欧洲人已具备世界视野,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的结论,A选项排除。
此时中国官方政府执行的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启蒙运动发生的时间是17、18世纪,D选项排除。
11.《国际歌》自1871年问世,迅速传遍全球:
1890年被译成西班牙文,1899年被译成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版.1920年出现中文版,1922年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
此外,在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方言的《国际歌》。
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战争激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深入发展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D.马克思亲自指导各国的革命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歌》属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国际歌》在全球范围传播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C选项符合题意。
战争激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A选项排除。
社会主义运动针对的是本国资产阶级,B选项排除。
马克思亲自指导各国的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12.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
这一人的理性伟大是指
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B.启蒙运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C.伏尔泰高度赞扬牛顿的成就
D.科学的发展挑战着教会权威
【详解】根据材料“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可知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挑战教会权威,D选项符合题意。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之一,B选项排除。
伏尔泰高度赞扬牛顿的成就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的发展挑战教会权威,C选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俨然是中国“史上最热爱科学的帝王”。
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西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瞠目:
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
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
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
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
他甚至还在紫禁城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
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1697年甚至引起了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
材料二.在莱布尼茨盛赞康熙的同年,当时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的荷兰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
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
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和工匠们吃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汗流满面地干活。
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他的手艺样样出色,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
他,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
彼得刻意隐瞒帝王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欧洲,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感兴趣的东西。
在瑞典,他扮作游客,爬上制高点观察瑞典人的要塞地形,测量绘制要塞平图,差点与守军发生冲突;
在英国,他冒充学者,上门拜访牛顿;
还和著名数学家弗哈森攀上了交情,津津有味地和他们讨论科学方面的问题.1698年回国之后,他立刻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
——摘自《同期兴盛,命运迥异—俄彼得大帝与清康熙皇帝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学西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彼得学西方与康熙的不同,并结合所学阐释两位帝王此举与国家境遇的关系。
【答案】
(1)特点:
①全方位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②注重西学的实践;
③主要限于宫廷范围内。
原因: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
②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新的经济因素成长缓慢,对科技需求不大;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的束缚;
⑤思想文化专制。
(2)不同:
①方式:
彼得:
到西欧各国实地学习,集体去学习;
康熙:
跟随传教士学习,个体学习。
②内容:
不仅学习科技,还学习军事、手工技术;
学习科技、艺术。
③目的:
回国进行改革,改造俄国;
个人兴趣。
阐释:
康熙学习西方纯属个人爱好,对科学技术造福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并无充分认识,也没有把所学西方科技文化在全国推广、实践,没有促使中国社会转型。
彼得出于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而学习西方,学习后在俄国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使俄国从落后走向强大、从传统走向近代化,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由此可见,杰出帝王的思相境界、行为动机、行为方式等可以影响到国家命运。
【详解】
根据材料“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可知体现的是全方位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根据材料“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可知体现的是注重西学的实践;
根据材料“他甚至还在紫禁城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可知体现的是主要限于宫廷范围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学西学的特点的原因需要从“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束缚、思想文化专制等角度思考。
(2)根据材料“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
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和彼得大帝对西方学习的方式不同:
根据材料“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他的手艺样样出色,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可知二者学习的内容不同:
根据材料“1698年回国之后,他立刻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
”、“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1697年甚至引起了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可知二者的目的不同: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二者的阐释需要从主观目的、结果等方面思考,最后得出杰出帝王的思相境界、行为动机、行为方式等可以影响到国家命运的结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为我国古代主要迁都示意图,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所指出的趋势需明确;
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至少两个,史论结合。
)
【答案】趋势:
(1)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西向东转移趋势(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
(2)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
(3)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
(4)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
(5)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根据材料“金朝从会宁迁都到燕京、北魏孝文帝从平成迁都到洛阳、顺治帝从沈阳迁都到北京”可得出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北向南转移趋势,这主要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南方自然和社会条件优越等有关。
(2)根据“孝文帝迁都、忽必烈迁都”可知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洛阳、安阳到运河沿线的南京、北京”可知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
(4)根据材料“洛阳、安阳、南京、北京等都城”可知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
(5)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内迁可知体现的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法官领取薪傣起源于13世纪,但数额较低。
当时三大普通法院首席法官薪傣一般为年薪60英镑,陪审法官为40-50英镑。
此外,薪傣的发放也无法保证,常遭到国王的克扣。
为维持体面的生活及收回购买职位的成本,多数法官都会通过受贿、出卖法院官职等方式捞钱,最终造成民众对法官群体怨声载道。
1640年革命爆发后,长期议会立即着手改革法官的薪傣制度。
议会规定,法官的薪捧统一固定为年薪1000镑,由关税收入直接拨付。
1701年《王位继承法》第7条明确规定:
法官在从事司法工作期间,有权获得固定的薪傣。
此外,法官获得固定薪傣外补贴和各项杂费收入的权利也得到认可。
相对于17世纪初期的年薪标准,法官的合法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特别是固定薪傣外合法收入年均超过500镑,占全年收入的1/3以上,在个别年份(1691年),甚至超过了固定年薪。
固定的司法工作收入成为了英国专职法官保持独立精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摘编自邵政达《革命与司法:
17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的独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法官薪捧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法官薪傣改革的特点与意义。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完善;
③资产阶级分权制衡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影响)。
(2)特点:
①革命推动;
②议会规定和法律保障;
③法官薪俸呈增长趋势。
意义:
①保证了司法独立;
②有利于不断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④实践和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⑤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1)根据材料“1640年革命爆发后,长期议会立即着手改革法官的薪傣制度。
1701年《王位继承法》第7条明确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薪俸改革的背景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根据材料“1640年革命爆发后,长期议会立即着手改革法官的薪傣制度”可知体现的是革命推动;
根据材料“议会规定,法官的薪捧统一固定为年薪1000镑,由关税收入直接拨付。
1701年《王位继承法》第7条明确规定”可知体现的是议会和立法的保障;
根据材料“法官的合法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特别是固定薪傣外合法收入年均超过500镑,占全年收入的1/3以上,在个别年份(1691年),甚至超过了固定年薪”可知体现的是法官薪俸呈增长趋势。
影响:
根据材料“固定的司法工作收入成为了英国专职法官保持独立精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薪俸改革的背景需要从保证了司法独立、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实践和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等方面思考。
16.【历史选修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位温和的改革家、优秀的学者。
1852年,他取得直隶乡试的第一名,1863年殿试中了探花。
由于他在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有高深的造诣,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
1898年,他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
(1)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遏罗、古巴的耻辱;
(2)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4)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一前者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5)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中体西用”这句简练的口号,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劝学”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思想的本质并简要评价。
(1)观点:
①复兴儒家、教育、工业;
②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③“五知”思想。
背景: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失败;
③西方思想的传入;
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2)本质:
肯定中国道德传统的优越性,利用西方的科技来完善而不是取代中国道德传统。
评价:
①张之洞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也有利于国人的觉醒;
②但是他的地主阶级本质决定了他的思想和实践的局限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根据材料“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主张兴儒家、教育、工业;
根据材料“1898年,他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可知体现的是“五知”思想和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结合材料和张之洞所在的时代背景可知,张之洞主张的时代背景需要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失败、西方思想的传入、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2)根据材料“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
”、“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一前者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可知张之洞的思想本质是肯定中国道德传统的优越性,利用西方的科技来完善而不是取代中国道德传统。
对张之洞思想的评价,结合洋务运动的评价作答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