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参考资料交往游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沟通参考资料交往游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通参考资料交往游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米的长绳2—3根、5个眼罩为一套,需要若干套。
四、活动场地
以室外场地为宜。
五、活动程序
1.主持人先把13米长的绳子两头相结结成一个大绳圈,这样的大绳圈准备2—3个。
2.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5人。
2—3组同时进行游戏比赛。
3.5名同学分别戴上眼罩,主持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绳圈分别交给他们。
4.根据主持人发出变形指令,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5名参与者通过合作完成,用时最少的组为胜。
5.在合作变形的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
六、注意事项
1.长绳的长度以比5个人伸直双臂的总长度多5米为宜,不要太短,也不能太长,否则都会影响游戏的难度。
2.一般以2—3个小组同时开展竞赛为宜,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3.在“变形”过程中,要求绳子充分展开,不可以收缩部分绳子,减短边长,降低难度。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当五个人之间的角色关系确定后,对主持人提出的变形要求,可做出规律性的变化。
明确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点,一只手也可以是一个点,一个人也可以代表两个点。
两个点可以形成一条线,所以一个人也可以成长一条边。
假如要变出一个正三角形,五个人中只需要三个点,必然出现两组两人重叠的情况。
假如要变出一个六边形,需要四个人每人一个点,一人出两个点,共六个点构成,调整六条边为等长即可。
由于整个游戏要求参与者不用语言交流,所以一个组要顺利完成变形过程,需要产生“领导者”。
通过自发产生的“领导者”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从无序逐步到有序。
在游戏中存在“领导”与“服从”两种角色,学生之间需要有一个协调、服从、合作的过程,主持人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变形”过程的完成。
周边同学也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提醒和暗示,当“变形”成功时,集体鼓掌给予激励。
2.活动案例
五个学生蒙上眼睛开始了艰难的“变形虫”游戏,但在旁观者中常常会听到议论声,有暗示的,有提醒的,有指责的,也有嘲笑的,现场比较热闹。
主持人应如何控制好场面?
听听“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心里话就明白。
A学生:
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对要完成任务心中无底——很茫然。
B学生:
我一直在等待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但一片乱糟糟的,缺乏有效沟通,我真不知怎么办?
——很着急。
C学生:
我很想说话,就首先发问,得到了回应——很高兴。
D学生:
我做了两遍,发现沟通很重要,所以我就不停地与大家交流。
虽然眼看不到,但彼此的合作使我们很快成功。
听到大家给出鼓励的掌声——很兴奋。
E学生:
我在旁边看这些“蒙眼人”瞎走瞎变,各个都在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缺乏中心“指挥员”,不知道何时才能成功——干着急。
F学生:
我看他们真笨,不动脑筋,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只是几个点几条边也不找找规律,全乱套——真无奈。
主持人点评:
看来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你蒙上眼睛,又不能讲话交流,小组成员是谁、他在哪里、他想干什么都不清楚时,如何才能完成一个集体的任务呢?
一个再聪明的人也难以完成啊!
所以组员之间需要沟通,学会主动;
需要交流,学会真诚;
需要合作,学会放弃;
需要理解,学会宽容;
需要认同,学会赞美;
需要思考,学会机智。
相信在探索中可以找到默契和信任,在信任中获得合作和成功。
3.学生感言
•我们在室外做了一个游戏——“变形虫”。
在游戏当中,每位同学必须戴上眼罩,听主持人的口令,把手中的绳子变成一个个不同的形状。
大家被蒙上了眼睛,首先要辨别自己的准确位置,然后将自己的位置告诉同伴,最后通过大家的默契配合完成任务。
游戏告诉我们,在与人的交流时需要正确、清晰、明确的语言。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不仅关系到游戏的胜负,而且在日常生活也很重要。
同时游戏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明白彼此交流需要信任。
我们在欢笑之余学到了很多。
•我们戴上眼罩,5个人一组,在主持人的指令下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其间我们没有了视觉,只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来完成每一个任务。
失去了视觉真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但小组成员还是在组长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
默契、团队精神是完成这个游戏最好的方法。
别小看这游戏,只有真正亲身体验之后,才会有真切的体会——团体是如此的重要。
第2章我说你画
1.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述、准确回应。
2.学生学会多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
3.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大约需要10—15分钟。
两张样图,每人一张16开白纸和笔。
室内为宜。
1.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两分钟,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
2.“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3.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4.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看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5.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1.第一轮与第二轮两张样图构成基本图形一致,但位置关系有所区别。
2.两轮中的“传达者”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为不同人。
3.邀请“倾听者”谈感受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如画得较准确的和特别离谱的,这样便于分析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多种因素,从而找到改进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把游戏的大致过程与要求解说完后,就有不少的自愿者要求担任“传达者”,特别是当“传达者”2分钟看完样图一后,都觉得比较简单。
主持人问:
“你能够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全体‘倾听者’吗?
”“没问题!
”“传达者”总是自信地回答。
当“传达者”一个个指令发出后,教室里渐渐地开始不安起来,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议论声、抱怨声、责备声。
甚至有人说:
“自己都搞不清楚,还说什么,越说越糊涂了。
”也有的人干脆放下笔拒绝接受指令了。
“传达者”自己也明白为什么会如此表达不清楚,很少有人能够画出与样图一完全相同的图形。
通过“传达者”与“倾听者”的交流,发现理解、表述、质疑、回应都是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
第二轮中“传达者”与“倾听者”尝试和体验了有效沟通,“倾听者”们画出的图形与样图二基本相同,结果令双方满意。
高一(6)班的钱为民同学,上学期自荐要求当班干部,结果当了班长。
他积极性很高,想了不少点子,想在班上一展身手
,但不知为什么工作没有实效,同学们对他也有意见。
前段时间班级改选班长,他落选了。
在“我说你画”游戏中,他主动要求担任“传达者”,结果出现了表达不清,“倾听者”无法理解其指令的意图,没有完成“传达者”的工作。
在与“倾听者”的交流中,钱为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第一,传达意图不明确,对样图一中几个几何图形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没有搞清楚,表述时语言不精练,指令不明。
由于背对“倾听者”无法进行对话沟通,所以自以为说清楚了,其实根本是一片糊涂。
第二,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所以不但工作没有成效,而且同学关系也不理想。
在第二轮推选自愿者时钱为民又主动要求当“传达者”,在主持人的同意下,他努力地思考和积极尝试着有效沟通的要素,看到“倾听者”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准确地画出与样图二相同的图形时,高兴地说:
“谢谢同学们,我找到落选的原因,我还会竞选班长的。
”
•看到大家都画得“离题万里”,我很惊讶。
感觉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他们都不明白呢?
原因究竟在哪里?
在不准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对我发出的指令,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当然就“千差万别”了。
看来,除了自己表述不够清楚,没有沟通是关键。
•我是做第二位“传达者”的,因为主持人允许我与大家沟通,所以我一边讲、一边示范,不时询问:
“大家听清楚了吗?
有问题要澄清吗?
”在大家的一次次提问中,发现自己讲得不够准确,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述。
由于我与大家及时沟通,他们自然明白了我的意图,画得越来越准确。
我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运用眼神交流,发现他们有疑惑及时解答。
我还不停地在他们中间巡视,观察指导,及时纠正。
当我把所有指令宣布完毕,大家交出的“画图”准确无误,“倾听者”与“传达者”都开心地笑了。
第3章“盲人”旅行
1.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大约需要40分钟。
眼罩每人一只,复杂的盲道设计。
室内与室外结合。
大千世界充满着精彩,诱惑着每个人去索取、去享受、去追求……
大千世界也充满着艰难,迫使着每个人去面对、去承受、去改变……
在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与你同行、与你分担忧愁、与你快乐?
不妨去找一找,不妨去试一试,体验一下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1.在背景音乐声中,每个人戴上眼罩扮演一个盲人,先在室内独自一人穿越障碍旅程,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惧。
2.所有学生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
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3.所有学生均扮演盲人,并两个盲人相互帮助到室外走过一段障碍旅程。
4.学生们交流:
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
1.本方案设计了三种情况的“盲人”之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做其中的一种。
2.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钻圈、下蹲、上攀、独木桥、上下楼等多种障碍。
3.“盲人”旅行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4.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棍”最好不要选择同一人,以陌生的对象为好。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角色体验,许多人掀开眼罩的第一句话是:
“谢谢认错!
”。
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无奈、甚至恐惧,内心特别希望得到帮助与支持。
“拐棍”的出现是“盲人”期待的。
但做好“拐棍”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许多“拐棍”自己能看到前面的障碍,就以为“没什么,我肯定可以顺利通过”,带着一份自信和勇气,领着“盲人”快速前进,无法体会“盲人”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前。
仔细想想,还不是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吗?
“盲人”对眼前的一切一无所知,心存戒备,对“拐棍”的引导还不是十分信任,所以步履不可能轻松,心底无法坦然。
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互换的体验,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在活动中,进一步化验了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所以“谢谢你!
”是由衷的表达。
“盲人之旅”开始了,燕子与阿云成了一对,燕子是“盲人”,阿云做“拐棍”。
一路上,阿云非常精心地帮助着燕子,前面要下楼梯了,阿云走在燕子的前面,让燕子的一只手搭在自己的肩上,另一只手放在楼梯的扶手上,慢慢地,但也非常顺利地前进着。
当走到楼梯拐弯处难度突然加大了,楼梯中央挡着一个呼拉圈,圈后又横着一根木棍。
阿云好不容易让燕子钻过了呼拉圈,但那根不高不低的木棍怎么办?
跨过去太高、钻过去又太低,阿云一咬牙,把燕子抱了起来,当燕子的双脚再一次落地时,已经越过了木棍。
燕子心里非常感激阿云,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彼此的信任感深深地建立起来。
阿云与燕子是穿越障碍最快的一对。
在分享时,燕子拉着阿云的手说:
“当你把我抱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
多少年了,没人这样抱过我,何况是一个与我年龄、体力相仿的女孩,我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把我抱了起来。
”阿云笑着说: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劲。
但当时眼看着挡在前面的木棍,我想一定要帮助你通过,也许是责任心吧。
主持人问阿云一个问题:
“我看你一路上对燕子照顾得特别好,不是搂着她的腰前进,就是走在她的前方引路,凡是有可以扶手的地方,你总是让燕子的手自己去感受和把握。
你是怎样学会这一点的?
”燕子说:
“是妈妈教给我的。
记得在小学二年级,我的眼睛出了问题,在治疗期间,医生把我的眼睛包了起来,我做了十天的‘盲人’,当时情绪低落,非常烦躁不安,是妈妈精心的照顾,使我感受到温暖与信心。
妈妈不仅细心照顾我、安慰我,而且尽可能让我独立、自信。
所以今天做这个游戏时,我就想到了妈妈,也想到曾是‘盲人’的我。
•当我看到一个同学被蒙住了双眼,看她措手不及,一副很无助的样子的时候,我觉得她好可怜,十分同情她,想着平日里能睁着眼睛走路是多么的幸福。
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支搀扶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她走路,做好她的“拐杖”。
随后遇到了很多突如其来的阻碍,我就想:
如何让她安全度过?
看她胆小害怕的样子,我简直就想抱着她走,心想我能替她完成多好。
•我扮演的是“盲人”的角色,当时心想不就是走楼梯吗,不要人扶我自己也能走得很好。
但真的走起来,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每下一节台阶都颤颤巍巍。
旁边的“拐杖”不是很用力地拉着我,而且是轻轻捏捏我的右手暗示我右转,或轻轻拍拍我的头让我低下头,或揽着我的腰让我转弯。
在慌乱无助的旅途中,同伴点滴的指点,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当眼罩摘下时,我深情地拥抱了我的“拐杖”,感慨万千,内心充满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蒙上眼睛后,眼前是一片黑暗,仿佛世界成了浮影,一切都是空白。
脑海中即刻掠过一个念头:
假如我真是一位盲人,是否有勇气在这黑暗的世界中生存。
就在彷徨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搀扶着我。
顿时,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勇气在心中涌动,鼓励自己去尝试做盲人的感受。
•第一轮的游戏我作为“拐杖”,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的,每过一个障碍物,我都会提醒我的同伴。
看到别组的“拐杖”有好的引导方法,我也会进行模仿。
在第一轮的游戏中,我自认为我完成得很好。
然而,在第二轮中,当我做“盲人”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个游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特别是作为一个“盲人”,当你不知道你的“拐杖”究竟是谁的情况下,在两者间没有丝毫交流的情况下,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信他(她),并按照他(她)的指引前进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回过头来再想想当时被我牵引的“盲人”,发现原来她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没有她的十分的信任,我们的任务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得这么好的。
第4章最佳配图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完善自己。
2.学会逐渐明确许多事情的答案是多元的,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印发“最佳配图”,每人一张。
(十幅图,两行,上下两两相对)
以室内为宜。
1.主持人将“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每人一张。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分钟内把10个图案作两两配对。
3.全班交流“最佳配图”,说出各自的理由。
1.要求学生之间先不讨论,独立完成“最桂配图”。
2.在全班交流中,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将所有不同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汇总在一张图上,点评时一目了然。
面对10个小图案,每个人心里都有较为肯定答案。
所以很快大家做好了“最佳搭配”等待交流,这种主动性的气氛很好。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不断地补充,发现每个图案几乎可以与任何一个图案搭配,并且还都有道理。
开始认为只有自己的答案才是最佳的学生,慢慢地感觉到,别人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
其实是没有最佳答案的。
在搭配中主持人发现,有的人习惯按类别形状搭配,如1与7、4与9;
有的人按功能搭配,如2与8、4与5;
有的人按联想搭配,如2与6、9与10。
这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修养进行理解与分析。
交流的过程不是强调自己而是学习他人,交流的目的不是找出最佳答案而是丰富和完善最佳答案。
今天我们做“最佳配图”游戏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班主任。
当主持人把“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说明要求后,大家非常肯定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先交流的是一位男班主任,他十分自信地说:
“我认为最佳的搭配应该是这样的,1与7配,形状相似;
2与8、4与9配,类别相似;
3与5配,因为信中包含着未知;
6与10配,中世纪的人与建筑。
”他的话刚讲完,许多班主任都要求交流。
第二位女班主任站起来就说:
“我的答案与他完全不同,我认为最佳的配图应该是1与10配,2与6配,7与9配,4与5配。
3与8配。
理由么,1是10房子围栏上的部分,6是历史人物,我们只能在影片中看到;
9中的儿童亲近大自然,4中的人打电话询问信中的问题,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许多为什么。
”主持人及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他们两位的答案完全不同,都说自己的是最佳答案,大家认为究竟谁是最佳呢?
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
没有最佳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做出答案不同。
主持人请所有想发表意见的老师交流了自己的答案,并把两两相连的线绘制在一张图上。
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连线中,大家发现同一个图案几乎可以与其他所有图案连接。
如小孩子与1连是玩具,与2连是成长中录像记录,与3连是孩子心中充满十万个为什么,与4连是他爸爸找儿子回家,与5连是孩子滑着滑板为邻居送信,与6连是阅读伟人传记,与7连是在公园玩耍,与8连电脑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与10连这是孩子的家。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
活动结束时,第一位发言的男教师说:
“兜了一大圈,原来想让我们知道,其实没有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老师,常常会以为只有自己的说法是最佳的,其实不妨听听学生的意见,有许多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答案与老师完全不同,但是没错的。
主持人归纳说:
“多角度看问题,会得到多元化的结果;
多角度欣赏学生,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正确理念。
主持人发了一张纸给我们,上面有几个不同的图案,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将它们两两搭配。
结果,没有两个学生的搭配是相同的,而每个学生的搭配都有自己的理由。
正如老师说的:
自己心里最佳答案,别人心里也有奇妙想法,不妨听他人把话讲完。
听听别人的意见,反思一下,对自己很有启发。
“最佳配图”游戏让我学会了去理解他人。
看到十个图案,主持人说:
“将它们两两配对。
”我心想太简单了,所以不出2分钟就配好了。
主持人要我们说出自己的配法,我立刻自告奋勇要求第一个讲。
讲完了自己的想法,我还比较得意,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最佳配对。
没想到的是,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要求谈自己的配法。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配法,发现都很有道理。
越来越多的配法产生了,老师问:
“大家想一想,究竟谁的配法是最佳呢?
”这时大家才明白,其实没有正确答案。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样搭配的理由都很精彩。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对自己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第5章我说你剪
1.让学生体会沟通过程中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盲目与探索的区别。
2.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确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双向沟通。
16开大小的彩纸若干张、剪刀若干把。
室内、室外均可以。
1.游戏参与者,每人向主持人领取彩纸一张,剪刀一把,背朝圆心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坐好。
2.按照主持人指令:
(1)把纸向上折、向下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
(2)向左折、向右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
(3)展开剪剩的纸,互相交流。
3.剪纸过程不允许提问、不允许讨论,独立完成。
4.第二批参与者,每人向主持人领取彩纸一张,剪刀一把,面朝圆心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坐好。
5.按照主持人指令:
(1)将长方形纸横向拿好,如,由左向右折1/3,再由右向左折1/4,在左下角剪去一个腰长为2cm的等腰三角形。
(2)将剪剩的纸上下对折,由左向右折1/4,再由右向左折1/3,在右下角剪去一个腰长为1cm的等腰三角形。
6.剪纸过程允许提问和讨论。
7.讨论交流,两次剪纸过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主持人准备的长方形彩纸,长与宽的差距不宜过长,以接近正方形为好。
2.第一轮结束,可以让参与者者谈感受后再进行第二轮。
两轮的参与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第一轮一定强调不讨论、不提问,第二轮启发参与者互相参考、讨论及向主持人提问。
4.在比较各人的“作品”时,注意捕捉与众不同,有创新意识的理解和做法。
第一轮结束时学生们惊讶,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指令,彼此的作品怎么会如此的“千差万别”?
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不是主观控制下的成果。
有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但也不是自己主观的愿望。
总之,自己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提问、没有交流、没有比较。
第二轮结束时,学生看到大家的“作品”如此接近,是预料之中的事。
因为讨论、交流和提问让大家形成共识,是集体的智慧与成果。
比较两轮过程本质区别不是“作品”的异同,而是态度与理念的差异。
前者单一、封闭、盲目,后者多元、开放、探索。
游戏带来的启示:
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中,都需要后者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轮有10位学生主动参与游戏,主持人发给每人一张颜色不同,16开大小的纸。
大家背朝圆心面朝外围坐一圈。
当主持人发出“把纸向上折、向下折,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