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833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Word下载.docx

朗读法、评析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的童年,人们常常会想到他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以及刻在书桌上的那个“早”字,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有另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走近作者简介作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品及背景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多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作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3.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回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989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阅读思辨导学达标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

预设指导:

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

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精读课文导析提升

导析一:

第1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导析二: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列举出来。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导析三: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写菜畦、石井栏。

园里的动物、植物,作者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具体分析: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

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导析四: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百草园的可爱的?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师生共同分析体味。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

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

导析五: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的?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导析六:

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事物精彩描绘出来的?

1.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导析七:

读第3~6自然段。

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导析八:

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

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导析九:

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

导析十:

第9自然段中“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课堂小结:

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配套练习》“基础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检查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

2.重点自然段背诵检查,

二、导学达标巩固提升

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

“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

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

“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

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

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敬慕、敬畏,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结合注释正确断句并理解大意。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

“仁这东西很遥远吗?

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

“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

意思是:

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

“厥土:

下上、上错。

厥贡:

苞茅、橘柚”。

“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

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中的有哪些乐趣?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

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

他对学生和蔼,开始时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

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

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

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

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概括提炼发展能力

1.概括文章脉络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根据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第1自然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第2自然段):

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三层(第3~6自然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第7~8自然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自然段):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第9自然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

二层(第10~11自然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第12~16自然段):

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第17~23自然段):

描写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

五层(第24自然段):

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提炼写作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先写生机勃勃的春、夏、秋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

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

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写了捕鸟的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准备,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

支棒要短;

竹筛大而多孔;

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以下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描述有序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配套练习》“课内精读”部分。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六、教学反思

课文内容较长,教学设计以读带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层层导析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受效果好。

本文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

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

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教学实现了突破。

不足:

鲁迅作品的推荐与引导阅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课外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要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