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6959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课外Word下载.docx

(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10—15题。

(15分)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

例如:

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

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

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

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

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

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

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

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

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

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

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

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

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

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

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

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

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

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

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

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

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

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

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

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

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

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

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

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0.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分)

11.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改为:

“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2.第

(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13.(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4分)

14.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

为什么?

(二)阅读《动物的忧伤》。

10.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11.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

#8226;

,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12.动物也有感情。

13.猴子、小鸟、鱼、昆虫。

(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14.举例子。

(1分)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

(1分)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

(1分)

15.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

(1分)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

比如人)作为自己的伙伴。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8分)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

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

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

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

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

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

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

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

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

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

转动。

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

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

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

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

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22.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A:

B:

23.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

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

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

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二)(18分)

21.(4分)列数字、作比较。

(2分)突出说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2分)(或:

突出说明海洋接受太阳能数量之大)

22.(4分)A.漫长(长久)的研究历史(2分)。

B.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

23.(4分)

(1)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数量最大;

(2)对能源的浪费低;

(3)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少。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4.(3分)C

25.(3分)清洁能源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四、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

(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

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四、(12分)

9、(3分)谈了三个方面:

(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

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语意相近即可)

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

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

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

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1分)(语意相近即可)

冬虫夏草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

选菜青虫就不行吗?

——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

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

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

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

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

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

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

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

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

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

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

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

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

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

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

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

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

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

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⑩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

17.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

为什么?

18.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

19.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

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

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

16.答案:

有蝙蝠蛾幼虫做寄生体;

冬虫夏草菌;

适宜的环境。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不能。

“迄今为止”限定时间,表示到目前为止。

如果删掉会使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观念”将来也不会改变,表达不准确。

仅答“不能”不得分。

18.答案:

冬虫夏草菌钻入蝙蝠蛾幼虫的身体,吸取其体内的营养,在其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蝙蝠蛾幼虫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

共2分。

19.答案:

不科学。

冬虫夏草属菌类,不可能变为虫;

冬虫夏草菌所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已经死亡,不可能复活。

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

共4分。

(三)君山斑竹

①君山岛的面积还不到1平方千米,可上面却生长着许多珍稀的竹子,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斑竹了。

②斑竹高5到10米,直径只有3到5厘米,翠绿的竹竿上长着大大小小黑紫色的斑点,像极了点点泪痕。

③就因为这泪痕一样的斑点,斑竹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9条恶龙,经常危害百姓。

关心百姓疾苦的舜帝,决心去为民除害。

④舜帝一走就杳无音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便跋山涉水,去九嶷山寻找舜帝。

途经君山,得知舜帝杀死了恶龙,帮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活活累死了。

⑤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绝,抱头痛哭,一直哭了9天9夜,然后双双投水追随舜帝而去。

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显现出了点点泪痕。

因为娥皇和女英又叫湘妃,所以这满身泪痕的竹子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湘妃竹。

⑥湘妃竹一年要发两次竹笋。

第一次是在4、5月间,那时候竹笋都从母竹周围钻出来,就

像一群孩子围在妈妈身边,所以人称“孝儿敬母”。

等竹笋脱掉它的笋衣时,你会发现它浑身油光闪亮,根本就没有斑点。

可几个月后,湘妃竹的身上便开始出现紫斑了。

9月以后,第二次竹笋又发出来了,不过这次它们不再是围着母竹,而是从母竹中间钻出来,当地百姓把这叫做“慈母护儿”。

⑦湘

妃竹身上的斑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竹子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都长出斑来了呢?

植物学家说,其实,斑竹身上那些斑点是因为一种虎斑菌腐蚀幼竹造成的。

竹笋期还看不出来,等竹子稍微大一点,这种腐蚀的结果就显出来了。

⑧说正数也奇怪,如果把斑竹移栽到别的地方,它身上的斑点就会慢慢褪下去。

可如果把湘妃竹移回君山岛,斑点又会重新出现。

可见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

(文/萧湘)

14、请在选文第2段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来源:

学科网ZXXK]

15、句子“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

”中加点词能否删去?

16、假如你是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斑竹的神奇,请从文中采集两条信息,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14、示例一: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斑竹的高度、大小。

示例二: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斑竹上斑点的形状。

(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15、不能删去。

“大”字说明了斑点和土壤关系非常密切,去掉后,就使斑点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程度减轻了,语言也就不准确了。

(答出“不能删去”1分,答出了“大”的作用1分)

16、

(1)斑竹上有像极了泪痕一样的斑点。

(2)斑竹有个凄美的传说。

(“关于斑竹的传说”亦可)(3)斑竹每年发两次竹笋。

(4)斑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在有关系。

(“斑竹被移到别的地方,斑点就会消褪。

移回来,又会重新出现”亦可)(

5)斑竹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却都长出斑。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一个要点1分,共2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2-16题。

(11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  有删改)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分)

1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