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6849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文档格式.docx

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

《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

如:

“肝虚则恐,实则怒;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

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

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

正如陶氏自言:

“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

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

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

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4、过去虽有“七方、十剂”的名称,但对七方、十剂的具体格式,未有专论,此书小方三(四)味,大方六(七)味,首次明确了大方、小方的格式,对方剂休例格式的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某些方剂丰富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治法,如大补肝汤治“关目苦眩,不能坐起”,弥补了《金匮要略》泽泻白术汤单一的治法。

(二)、第二部分的意义

陶隐居以其卓越的仙才,将登真永年的金石药,应用到祛邪疗疾上,填补了中医专用金石药的空白。

《神农本草经》三品均以金石药为首,仲景曾用五石散防治王仲宣二十年后必死之病,看来,金石药用的好,疗效远胜草木之品,故名“金丹”。

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若没有现有政策的限制,是很有前景的。

(三)、第三部分的意义

据我初步体味,前两部分是陶氏自撰,第三部分是陶氏从《汤液经法》中摘录的内容,二旦、六神(应为四神,笔者注)诸方,解决了伊尹汤液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的问题。

将经方的历史,从仲景所处的东汉,上溯到商代。

规划了经方的命名,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首次站在《伤寒杂病论》以上的高度,审视《伤寒杂病论》,避免了后世注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二、泻、下有别

陶氏笔下,泻与下是有区别的,不似现在方剂学所称的泻下剂。

篇首自序有“服药汗、吐、下后……”等语,这里的下,就是现在泻下剂的意思,后文诸泻汤,当与下有别。

如小泻脾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正是《伤寒论》的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温里剂,可见陶氏诸泻汤的命名有他的原则,不可将诸泻汤理解为泻下剂。

观五脏补泻小方,二用一体加化味为补;

二体一用为泻,也就是方中用味多为补,体味多为泻。

三、通则和别则

通过对《辅行决》五脏大小补泻诸汤的学习,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原缺用量,据其它四小补汤的体制,应为一两,六辛三酸一甘,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六酸三辛,或二辛一酸,我们把这种不拘药,只论味与量的法则称为“通则”,通则审视天下群方,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任妖魔千变万化,均逃不过他的法眼。

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六两五味子三两

薯蓣一两,可以看作小补肝汤。

干姜六两

五味子三两甘草一两,也可以看作是小补肝汤。

甚至大蒜(辛)米醋(酸)白糖(甘)也可看作是小补肝汤。

余皆类推。

再据阴阳二十五味药,“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可以看出,五脏补泻均有君药,不可混用。

如桂枝、细辛、附子,三味虽同为辛药,桂枝是补肝的代表,附子是泻脾的代表。

同为甘药,人参是补脾的代表,茯芩是泻肾的代表。

余皆仿此。

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别则”

以上能则和别则,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四、阴阳二十五味药的重新整理

《辅行决》于虚劳五补汤后,列有阴阳二十五味药,正如陶氏所言,诸药可默契经方之旨,可明五行互含,五味变化。

自以为此是对前五脏补泻的总结,鉴于马氏所载《辅行决》,此处有明显的差错,决定重新整理,以期真正做到五行互含,循环无间,如齿轮之运转,环环相吻。

以下为《辅行决》原文: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口口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可疑者1、椒前方中未见用。

2、麦冬据小补肺汤作君药,可知应属酸味。

3、薯蓣小补肝汤作化味,故应属甘味。

4、厚朴前方未见用。

5、硝石当是金石药误入于此。

味苦皆属水五药,若将黄芩、竹叶互换一下,最为规范。

试分析如下:

地黄、竹叶苦以补肾,黄连、黄芩苦以泻心,术为水中之土,于属土的不小补脾汤作化味。

并且,补肾的地黄、竹叶,相生(水生木),泻心的黄连、黄芩,相克(火克金)今仿照这一原则,对其它诸药重新整理: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生姜为火干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牡丹皮为之主大黄为木旋覆花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薯蓣为木炙甘草为火甘草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五味子为水

味咸皆属水,地黄为之主竹叶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黄芩为金

说明:

凡是改动过的地方,均用粗体加以区别。

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比上文要规划地多。

个人观点,不足为据,仅供参考。

五、建中补脾汤的组方解析

《辅行决》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为什么单建中补脾汤呢?

因为此方不仅与《伤寒论》小建中汤的药味药量基本相同,而且各个传抄本只有此方完全一致(注:

《伤寒论》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辅行决》桂枝二两)。

《辅行决》建中补脾汤的方药: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两

此方以黄饴一升为君,即《内经》“五谷为养”的具体实践。

大枣为果,也即“五果为助”的体现,生姜为菜(也可作药)是“五菜为充”具体应用。

一般认为劳损诸方是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

细观建中补脾汤余药,桂枝芍甘草芍药

生姜(即可作菜,也可作药),完全是辛酸化甘之制,其中,甘草为化味,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共好五两(按伤寒论为六两)体、用基本均等,即非泻肝,也非补肝,实为平调肝木之剂。

初读《辅行决》,于此颇为不解,既言补脾汤为何反多用调肝之药。

后见徐灵胎有“木能克土,亦能疏土”之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胆、胰分居人身左右,一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一分泌淀粉酶,消化淀粉,共同帮助胃完成“腐熟水谷”的任务。

大悟《辅行决》建中补脾汤多用调肝木药的原理。

原来劳损诸方,以谷直补本脏,菜、果相助,药则调克我之脏,并非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

难怪陶隐居说:

“方义深妙,非俗浅所识……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观其它劳损四方,多是由相应补方,加谷、果而成。

直到80年代,太老师亲笔抄录的别集出现,劳损诸方才统一了与建中补脾汤一致的组方格式。

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

六、《辅行决》处方应用

1、大泻肺汤治验

患者,男,28岁,广宗县城关镇东街人。

1989年9月5日,经广宗县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中等量积液,已抗痨治疗数日。

症状:

咳喘,左胸刺痛,夜间尤甚,不能平卧,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处方:

大泻肺汤加柴胡、白芥子。

葶苈子15.0(布包)枳实15.0大黄15.0(后下)细辛6.0黄芩12.0炙甘草12.0柴胡15.0

白芥子20.0(炒)

水煎服,每日一剂。

用药二剂,咳喘减轻,痛止,大便每日三行,小便量多,停药。

过数日,到县医院胸透胸水已消失。

2、患者,男24岁。

1995年10月7日,感冒发热,自服西药退热,数日后复发,体温39度,咳吐黄痰,粘稠难咯,胸闷痛难忍,常自奋力捶打,听诊两肺大量湿罗音。

处理:

先肌注安痛定以退热,煎小泻肺汤以泻热除痰。

葶苈子(布包)30克,大黄30克,枳实30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于一日内服完。

尽剂,腹泻数次,咳、痰、热均失,数日后随访,其病未复发。

3、大补肝汤治验

患者,女40岁,本村人。

1995年秋在县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服西药三天,不见好转,天旋地转,甚则呕吐,不敢翻身,心悸,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