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6427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禅修的十种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

第三种方法:

  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

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

光团是热性的。

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

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

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

  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

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

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

第四种方法:

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

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

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

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

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

  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

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

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

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

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

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

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

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

这是非常殊胜的。

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

 第五种方法:

观察分别念自身。

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

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

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

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

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

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

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

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

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

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

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

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

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

第六种方法:

心专注于宝瓶风(气)。

风”和“气”是一个意思。

正行:

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

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

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

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

一共三次呼气。

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

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

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

  接下来是吸气。

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

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

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

)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

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

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

然后保持这种状态。

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

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

  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

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

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

最后就不用呼气了。

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

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

  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

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

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

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

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第七种方法:

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

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

  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

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

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

  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

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

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

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

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

  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

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

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

“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

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

  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

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

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

前行:

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

然后,皈依、发心。

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

  正行:

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

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

  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

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

  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

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

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

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

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

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

  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

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

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

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

  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

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

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

  后行:

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

  第二种方法:

放松。

  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

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

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

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

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

  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

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

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

  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

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

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

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

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

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

  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

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

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

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

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

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差别。

  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

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

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

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

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

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

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

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

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

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

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

得让上师带着啊!

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

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

  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

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

不是!

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

  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

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

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

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

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

这样也容易见性。

“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

 第三种方法:

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

  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

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

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

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

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

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

  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

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

  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

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

  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

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

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

  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

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

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

  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

放、停、安。

“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

“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

“安”是随时安住。

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

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

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

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

  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

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

专注;

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

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

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

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

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

  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

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

  第一,不动摇。

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

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

  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

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

  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

  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

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

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

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

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

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

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

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

  寂止很重要。

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

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

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

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

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

  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

主要是不明白!

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

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

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

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

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

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

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

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

  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

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

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

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

这是个问题。

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

  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

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

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

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

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

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

不能瞎修瞎炼!

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

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

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

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

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

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