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23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

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

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

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

区别见表: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的重点

个体

团体或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

如地位,角色等

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

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

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

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

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

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

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

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

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

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

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

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调查法

调查法采用自我报搞的形式,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简单易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调查法。

调查的途径包括面谈,电话访谈,新建和网络调查等。

要获得这种代表性,最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既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被选中。

(3).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对情境的有效控制,得到的资料很准确。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4).档案研究法

优点:

因为研究着观察的行为是二手资料,这可以排除情境对这些行为的影响。

缺点:

这些资料往往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够详细,并且搜集的方式又也不是很系统。

(5).元分析法

是运用一套统计程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已开展或已报告的有关研究进行检验。

4.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有以下方面: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

5.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三个机制

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行为方式。

学习理论认为:

在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后还会成为习惯。

学习理论的机制主要有三点:

联结,强化,模仿。

学习理论的特点:

一是假定行为主要是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二是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而护忽视了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解释外显行为,而飞主管的心理状态。

6.理性决策论的基本假设

理性决策理论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

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的选择,也就是一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一类型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以Eward的预期价值论最具有代表性。

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对以下两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

(1)某一决策可能后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

(2)某一决策后真正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该率)。

7.交换理论

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两人之间的互动时,便是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将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

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之间对各种结果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第三章社会认知

1.印象形成: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2.人们评价事物是的几个维度,分别为:

评价、力量、活动性,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

3.印象形成的几个模型:

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4.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提高,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无题有照明作用一样。

5.非语言线索的作用及包含的方面

非语言线索在交流上的功能主要有:

表达情绪;表达态度;表达个人特质;辅助言语沟通。

非言语线索包括:

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

6.自我觉知含义,分为哪两种

自我觉知:

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7.自我检控:

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8.社会认知:

即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具体说就是演技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

9.图示:

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认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0.社会认知法则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同时也由于人们所面对情境的复杂性,所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采取一些社会认知法则:

(1).便利法则:

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判断。

(2).象征性法则:

人们根据事物与某种典型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3).基础比例法则:

指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作出判断。

(4).锚定与调整法: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个天正往往不充分。

11.归因:

指人们推论他人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12.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1.Heider的归因理论

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

意识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他认为时间的愿意无外乎两种:

一是内因,二是外因。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之某种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和某种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会出现,人们就可以把结果归结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能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2.W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看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韦纳的归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因素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与羞耻)。

他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打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归因的第三的维度:

可控性。

3.Abramson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阿伯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Peterson和Sligman的一项档案研究中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方面还是有可能的:

·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与机制与紧张类似。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会主动的寻求解决。

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时间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

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

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

折扣性原则。

5.对应推论理论

Jones和Davis与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也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以条件下人们可以把时间的原因归因他人的内在特质,及人格、态度、心情等。

琼斯等人提出来两个条件:

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13.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上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所处清静的重要性。

犯基本归因错误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的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活动者之间的偏差:

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往往倾向于内部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的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14.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第四章社会行为

1.人类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述

(1).什么是侵犯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有意图;二是,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是,侵犯行为必须有侵犯性情绪,如愤怒。

(2).愤怒与侵犯性行为

以下几种因素会使人愤怒:

(1)遭到他人的攻击或烦扰

(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

(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理论强调:

侵犯行为可由学习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Bandura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种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温度与侵犯行为

(2).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3).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4).饮酒与侵犯行为

(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表现为侵犯行为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