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5988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用的练习题单、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

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

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本环节设计了为同学们介绍9月20日我国的“爱牙日’为话题,弓I出学生的非常熟悉

的本班部分学生龋齿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学

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然后分三个层次来进行例题的教学:

1、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在经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后,对统计图表进行观

察、分析,发现在龋齿数据中颗数1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然后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一组数据,再发现这一组龋齿数据中,1出现的

次数最多,我们就把1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并结合

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这里的众数1是反映了这部分同学龋齿颗数的普遍情况。

让学生感受众数的实际意义。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

2、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学生理解了众数的意义之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

据的众数。

也就是教材中“试一试”的内容。

在学生完成之后追问学生“为什么你认为众数是3呢?

”学生会说:

“因为在这组数据中,3出现的次数最多。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

的意义的理解。

然后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

”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可能有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掌握求众数的

一般方法。

整个环节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在学生掌握了求众数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就是完成教材中“议一议”的内容。

学生在独立完成时就会遇到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这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组数的众数到底该是“3”还

是“5”?

为什么刚才出现的每一组数据的众数都是1个,而这一组数据的众数却有2个呢?

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让学生明白:

众数是在一组数局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一组数的众数有时是1个,有时也可能有2个。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的

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众数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安排了3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情景,

如:

在本班一组学生50米跑的成绩、本班同学的年龄、穿鞋的尺码等现实情景中找众数。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和找众数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

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的强弱,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在对众数实际意义的理解方面,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

首先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感

受,教学生说众数的实际意义,也就是例1;

其次是教师引导学生说众数的实际意义,也就

是本班一组学生50米跑成绩的众数的实际意义的感受。

最后,由学生自己来说众数的意义,

也就是后面安排的本班同学的年龄、穿鞋的尺码等现实情景中找众数。

这样由“扶”------

“半扶”------“放”,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热爱数学情感在教师引导中逐渐得到培养。

(三)感受众数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强弱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充分感受了众数的实际意义之后,教师还创设了一个统计大家希望在下周星期一至五哪一天看电影的一个情景,让学生分大组进行统计,找到自己这

个大组的意见的众数。

然后,请两个组的同学来进行介绍自己组统计的结果,再将两个组的统计图进行比较,发现众数的代表性有强弱之分,其中一个组同学的意见更加集中,他们这一个组的众数更能代表大家的集中意见。

从而让学生感受众数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强弱。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众数

试一试:

2,3,3,0,4,3,2,3的众数是()

议一议:

2,4,3,3,5,3,5,4,3,5,6,5的众数是()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两组找众数的练习板书出来。

这两组数的众数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这两种不同情况。

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众数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内容,这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它是在四年级学习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继中位数内容的

进一步深入,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更加深入地明显地加以区别,让学生真正明白哪种

更适合体现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二、教学目标: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它告诉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

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

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三、教法:

我采用的是列表法,这样既清楚又明白,从统计的个数就可以很快找出众数。

四、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计初步里的众数,这是继五年级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后的

一个新概念,并与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其中中位数的优点就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而今天讲的众数是一个比较繁琐的统计过程,是从一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来反

映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1、

我首先出示的疋

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

(单位:

m)

1.32

1.3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然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下表

身高

个数

在完成上面的表格后,为的是能够准确找出中间的两个数,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然

后从这些数据统计的个数中一目了然,就能找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7次,而其

他的数据只出现了两三次,明显地说明反映这组数据集中情况的必定是1.52,给学生留下的

印象比较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组统计的方法,把这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分发给每组,让每组的

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并填入表格,每组进行统计的优点是准确性高,对下面准确找出众数埋下

了伏笔。

统计完后会出现不同的统计结果。

1)算出平均数是1.475的组认为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1.475米比较合适。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的组认为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能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还有的同学认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能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就是本课的概念:

2、理性概括,寻找差异

此环节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几种情况的比较,众数与中位数比较,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学会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含义。

让学生清楚知道,合理选择统计量应根据数据特点和从具体问题出发。

总之,众数这个概念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3、练习巩固

第一道练习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想一想下列情况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1)

期末考试后班级排名。

(2)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量好。

(3)房地产公司经理最关心

哪种户型面积的住房买的人最多。

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第二道练习是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

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6号

7号

8号

数量/个

15

29

16

20

22

18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

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让学生找出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不能把知识孤立化,

要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

最后是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4、课堂小结:

5、板书设计:

众数

方法一:

平均数(整体水平)

方法二:

中位数(一般水平)

方法三:

众数(一般水平)最佳方案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节课的

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

教材在设

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

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

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感受出现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

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

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

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

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一一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一一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

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一一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

(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

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

(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

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1.第一个环节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

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80千米。

下面让

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

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

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

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

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

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古人

也曾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

你能

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由于强调了很快,

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这两幅图很快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确很困难,使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

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

统计图。

(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并

回答以下3个问题:

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你还能获得哪些

信息?

在第2个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

学生可能说是通过比较各个月中,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近,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远。

在第3个问题中,根据我的预设,

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

这两个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较多,还可能比较某个月中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比青岛市的幅度大……学生也有可能

有新的生成,这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点,也是提高学生读懂统计图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机会,这样,我结合学生的生成,再进一步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第二个步骤:

比较。

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

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我让学生对课本74、75页中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小组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相同点有:

(板书)它们都有标题、单位、制图

日期、制图内容。

不同点有: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变了、增加了图例(板书)、折线有两

条。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方

便地对图中的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个步骤:

经历制作过程。

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

新课标从

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

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

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

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

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

为什么?

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

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

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

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

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

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

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

什么喜欢看统计图?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

培养学生根据统计

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

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

划。

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

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

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制图内容(两条折线)

打电话.说课稿

、说教材教学简析: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

是继“烙饼问题”、“沏

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

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1.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

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

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

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

“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改用从通知7个人

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

值班领要通知7名医生,学生在用“摆”、“画”的探究中更容易发现内在规律,问题更有可操作。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