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584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5.下表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Cu(NO3)2溶液(AgNO3)

加过量铜粉,过滤

KCl溶液(CaCl2)

加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Fe(Zn)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6.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FeCl2溶液

CuCl2溶液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aCO3粉末

NaCl粉末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氯化钾

氯酸钾

加热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通入CO2,过滤

7.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H2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最大

C.镁、锌一定过量,铁可能反应完全

D.镁一定过量,锌、铁可能反应完全

8.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O—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O—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9.如图以稀硫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盐

B.图中涉及到置换、复分解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C.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包括②③④⑤

D.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

10.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试剂和操作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CaCl2溶液(稀盐酸)

加入过量碳酸钙、过滤

HCl气体(水蒸气)

通过足量生石灰

C(CuO)

通入氢气并加热

11.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  )

A.4.6B.4.4gC.2.8gD.5.6g

13.归纳总结能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提高素质和能力,下面是一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都正确的一项是

14.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

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A.生成沉淀的质量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溶液的pH

15.下列图像与该反应事实相符合的是

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强热

B.

镁条燃烧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

把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16.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CuSO4、BaCl2、H2SO4

B.Na2CO3、Ca(NO3)2、HCl

C.Na2SO4、KNO3、HCl

D.FeCl3、NaOH、KMnO4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是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B.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③是向HCl与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D.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18.下列方法能达到除去杂质目的的是

铜粉

木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二氧化碳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干燥

碳酸钾

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加入少量铁粉过滤

1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向H2SO4和CuSO4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

20.现有一包由6.5g锌、5.6g铁、6.4g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49.6gB.34.8gC.32.7gD.18.5g

21.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乙物质可能是KNO3

C.在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的甲、乙溶液均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22.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

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

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

23.小明设计了下列四组物质,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一步转化,其中错误的是

A.Na2CO3→NaCl→NaNO3→NaOHB.C→CO→CO2→Na2CO3

C.Cu→CuO→CuSO4→Cu(OH)2D.CaCO3→CaO→Ca(OH)2→NaOH

24.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AgNO3、BaCl2、K2CO3和Mg(NO3)2溶液,仅利用下面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HCl、Na2SO4B.NaCl、HNO3

C.HNO3、Ba(NO3)2D.NaCl、NaOH

25.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

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

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

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

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二、实验题

26.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医学上的生理盐水是用NaCl配置的。

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

(2)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则需量取水质量为_____。

(3)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生锈,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5)同学们用上述配制好的溶液再进行配制85g的2%氯化钠溶液:

①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_____g。

②配制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为:

计算、_____、_____、装瓶。

(6)用氯化钠和碳酸氢铵(

)可制备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该反应可表示为:

20℃时,按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质量比,向100g水中加入11.7gNaCl和15.8g

理论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g。

资料:

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假设它们同时溶解在水中各自的溶解度不变。

NaCl

溶液度/g

36.0

21.6

37.2

9.6

27.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mL)。

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

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

读数/mL

量筒最终

所需时间

/min

1

1g铁粉、0.2g碳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2

lg铁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

约70

3

_____

约480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

(4)已知含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28.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下)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反应充气原理是:

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

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该溶液呈________性。

探究二:

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

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

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2)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记录如下表: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中a=_______;

V1_____(填“>”“<”或“=”)V2。

(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何从上表中获取证据并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欲在室温和1.01×

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

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b→c→f→e→d(填写字母)。

⑵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作用是。

⑶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①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假设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设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

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⑷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⑸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⑹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图装置来测定一定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B中加入镁条;

③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

④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B中不在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

Ⅰ、甲同学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D管注水,C、D两管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冷至室温外,还应;

Ⅱ、甲同学认为镁带在实验前应打磨,目的是;

Ⅲ、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

理由是。

Ⅳ、以上是乙、丙两位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在步骤⑤读数时所处的稳定状态图,则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假设其余步骤完善且操作准确无误):

乙,丙(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0.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

甲乙同学将反应完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

猜想2: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HCl

猜想3: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________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溶液变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

(归纳与总结)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________.

(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料得知:

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在第4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4: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31.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

C+2CuO

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

①全部是Cu;

②全部是Cu2O;

③.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也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2)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

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为变

为色

猜想错误

②滤了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

猜想正确

(评价反思)

(1)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写出1条即可).

(2)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的.

(3)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解析】

【详解】

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分别生成氯化钙和氯化钾,由方程式可知,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2个氯离子代替,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0,相差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

实际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含碳酸根质量为x,则

解得:

x=42g;

则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00%=44%,故选A。

2.C

【分析】

A、ac段时氢氧化铁沉淀溶解过程,氢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溶解,因此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硫酸,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加入试剂总体积大于V1时,立刻出现氢氧化铁的溶解,如果有氢氧化钠残余则稀硫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的质量会有一段保持不变,因此此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正确;

C、c点时氢氧化铁恰好完全溶解,溶液中存在氯化钠和硫酸铁,可能存在氯化铁,因此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全都是盐,错误;

D、a点时若有FeCl3残余,也可以出现图示变化,因此a点时溶液中有可能存在Fe3+,正确;

故选:

C。

3.A

A、测定溶液pH时,可以将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比对,故符合题意;

B、配制溶液,不能用量筒配制,故不符合题意;

C、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只能精确称量到0.1g,不能精确称量12.25g,故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不符合题意

4.B

试题分析:

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

A选项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燃烧;

B选项高温灼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

D选项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引进了新杂质;

故答案选择B

考点:

物质的除杂

5.A

除去物质中的杂质,要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试剂,既要除去杂质,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除杂的原则

A、Cu(NO3)2溶液中有杂质AgNO3,加过量铜粉,AgNO3能与过量的铜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选项A正确;

B、KCl溶液中有杂质CaCl2,加适量Na2CO3溶液,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钾不与Na2CO3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选项B不正确;

C、Fe中有杂质Zn,加足量稀盐酸,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反应掉,选项C不正确;

D、CO中有杂质CO2,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6.D

A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溶液中只有氯化亚铁,符合除杂要求;

B、碳酸钙沉淀难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固体只有碳酸钙,洗涤,烘干后得纯的碳酸钙;

C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得固体只有氯化钾;

D二氧化碳和和氢氧化钠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C

由关系图可知,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关系为:

X>Y>Z,则金属X为镁,Y为锌,Z为铁;

等质量的镁、锌、铁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关系为:

镁>铁>锌,而在关系图中三种金属反应停止后产生氢气质量关系为:

铁>镁=锌,说明等质量的镁没有完全反应有剩余,铁消耗盐酸量最大且可能完全反应。

A、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而图中X反应速度最快,说明X是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镁;

所以判断正确;

B、图中铁生成氢气最多,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而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可判断铁消耗盐酸质量最大;

C、图中镁、锌产生氢气质量相等,说明镁没有完全反应,但不能确定锌也没有完全反应;

所以判断错误;

D、从图中看到镁和锌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则消耗的稀盐酸一样多,那么镁一定过量,锌可能过量或反应完,所以判断正确;

故选C。

8.D

由图,Mg反应速率大于Fe,两者生成的氢气的量一样。

A、由Mg+2HCl="

="

MgCl2+H2↑

Fe+2HCl="

FeCl2+H2↑,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那么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大于Mg,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生成同量的氢气,Mg肯定有剩余,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氢气的量相同,消耗的盐酸的量也相同,正确;

C、由图可知,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更多,因此错误。

9.D

A、酸的通性主要有①跟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②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③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④跟某些盐反应;

⑤跟碱起中和反应;

分析图示的物质种类可知X是盐类物质,说法正确;

B、依据置换、复分解两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可知镁与硫酸的反应是置换反应,酸与碱、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C、依据酸的共性可知金属与硫酸、碱与硫酸、盐与硫酸、金属氧化物与硫酸都可生成盐类物质,所以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包括②③④⑤,说法正确;

D、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可知氯化钡和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氯化钡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说法错误;

D。

10.B

利用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杂方法对混合物组成的影响,判断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选出不能达到的选项。

A.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过量的碳酸钠是杂质,故错误;

B.CaCl2溶液(稀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过滤。

碳酸钙与氯化钙不反应,与稀盐酸反应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