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30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阳楼记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

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

现建筑为1983年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

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

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

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二)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

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

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而被降知岳州。

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

滕子京虽愤郁满怀,

却励精图治。

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

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

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

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

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

‘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

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

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

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做太守,心里有些愤慨。

范仲淹熟知滕子京的思想和性格,担心他因被贬谪内心愤慨而惹出大祸,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作文记之”,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

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的自勉。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4)作者轶事:

大中祥符七年(1014),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

“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

“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生在徐州,两岁时丧父,幼时刻苦好学,借住长山醴泉寺僧房,勤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每日仅煮一小锅粥,凝结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咸菜或撒盐而食。

这就是典故“断齑划粥”的由来。

天圣七年(1029),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冒死直谏,触怒太后,被贬河中府。

明道二年(1033),江淮及京东大灾,而皇室仍挥霍无度,范仲淹再次进谏,又第二次被外贬。

【预习交流】

一、文学常识

1、《岳阳楼记》选自,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 

(朝代)著名 

家, 

家,死后谥号 

,著有。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重点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浩浩汤汤()滕子京()衔远山()潇湘()()怒号()樯倾楫催()()嗟夫()波澜不惊()沙鸥翔集()皓月千里()静影沉璧()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提示:

(1)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①: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评:

这二者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合作探究】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自查、自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精彩的、应积累的词句圈点出来。

3.提出疑问,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并出示四种释疑方式。

(1)求助工具书。

(2)和同学讨论。

(3)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

(4)求助老师

4.、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地解读文本。

思考: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与层次。

 

(二)本文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三)文章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揉合在一起?

(四)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

(五)“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古仁人”的情怀是什么?

作者要阐述什么观点?

【展示点拨】

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适当加以点拨,并对学生回答加以提炼。

第二课时

一、解释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2、增其旧制 

增:

制:

3、前人之述备矣 备: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

5、连月不开 开:

6、则有去国怀乡 

去:

国:

7、沙鸥翔集 

集:

8、而或长烟一空 

一:

 

9、把酒临风 

把:

临:

10、不以己悲  以: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归: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二、通假字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一词多义

1、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环而攻之 

2、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极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4、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5、其:

其必曰

其喜洋洋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 

一、通读课文,思考:

1.这儿有两副对联:

(多媒体展示)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

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

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

2.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3.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

“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

4.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5.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6.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7.具体说来,“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8.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9.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

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总结:

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

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二、深入研讨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3.提问: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二)分析第2段。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2、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5、提问: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三)分析阅读第3段:

1.学生齐诵3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问题探究: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3、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展示点拨】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适当加以点拨,并对学生回答加以提炼并评价。

【目标检测】一、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的句子是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5)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

”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的心态。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1-3段。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1、复习。

找学生试背课文1~4段。

一、分析阅读第4段:

1.学生齐诵4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3.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二、分析第5、6段:

1.学生齐诵5段,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

请想一想: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提问: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8、“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

9、“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0、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拓展延伸】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

(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

儒家学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目标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8分)

(1)山岳潜形潜:

——

(2)薄暮冥冥薄:

——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8分).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2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9.“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