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28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战略的前瞻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8400亿人民币,约合1261亿美元,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已经分别超过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与2005年前的态势大不相同。

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核心之一。

(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重新评估

英国政府的上述报告指出:

周期性波动、区域战略规划的趋同、知识产权保护是长期困扰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三大原因,而避免此弊端的有效做法之一是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并且在运作模式上不断创新。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重新评估其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重新加强科技、创意和商业的有机组合,开发产业前沿的新亮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等五大机构联合编撰的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所提供的材料,在全球创意产品市场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适合全球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在视听媒体、新媒体、音乐制品、出版、视觉艺术等领域,其平均占有份额达到53%以上。

跨国公司为了获得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优势,敢于投入巨额资金。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6年8月,为了占据全球科技文化的制高点,美国迪斯尼公司不惜投入74亿美元,以2.3股对1股的股权置换方式购买长期合作伙伴皮克斯公司的全部股份,从而拥有了这家顶尖电脑特技和动画片公司的控股权。

而苹果电脑的CEO史蒂夫·

乔布斯则拥有了迪斯尼公司50%以上的股份,以最大股东身份加入迪斯尼董事会,为推进跨领域的产业链整合创造了条件,这也让全球业内人士深受震动。

(三)国际大都市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有专家断言:

“19世纪是帝国的世纪,20世纪是国家的世纪,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此言十分耐人寻味。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节点,中心城市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又一次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哪一座城市能够率先和持续进行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它就在全球化网络中获得了更加主动和优势的地位。

1980~2010年,上海实现了从一个特大工业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多功能中心城市的转变。

2010~2020年,上海将向服务高度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方向继续攀升,并且进一步实现上海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双转型。

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上海在积累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资源上跨入了一个新的能级。

2010年上海同时获得了两个重要称号:

中国第一个“世博会之城”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上海是亚洲唯一同时拥有上述两大世界级头衔的城市,上海对全球多元文化资源和创意精英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有可能在亚洲和全球文化产业格局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科技+文化”的文化产业加速战略

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的新态势,上海文化产业要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就要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思路,首先是要因势利导,趁势而为,实施“科技+文化”的文化产业加速战略。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能够开发新的市场,显示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逆势上扬的爆发力。

它能“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它同样也是文化产业的制胜关键。

一个国家和它的大城市群,能够依托电子、信息、通信、软件等方面强大的科研和产业实力,倡导科技+文化的产业新模式,那么,该国家和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不仅可以倡导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可以开发科技文化一体化的新模式。

比如,电子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使音乐制品成为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热门领域,也使音乐企业多了无数种赢利的可能性,如彩铃下载、音乐推荐服务、音乐博客服务、iTUNES网站式捆绑销售等。

音乐赢利模式主要有歌手演艺创收、CD磁带发行、数字化传播三种。

2008年全球数字化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24.5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索尼公司一直是全球视听设备开发的产业巨头,但是近年来,它不断介入唱片、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内容的开发。

2008年6月,索尼公司投入2.6亿美元收购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软件制造商Gracenote,通过兼并Gracenote,索尼公司迅速拥有了9000万首唱片音乐、30万张DVD光碟、100万个电视节目和容纳了55万首歌曲的海量数据库,其目的是要把电子视听设备的技术优势和海量的数字化娱乐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辐射全球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优势。

“科技领先,成果转化,产业优势,王者归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切实把握的规律。

上海在“十二五”期间,要让科技进步为文化生产力插上腾飞的翅膀,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贡献率。

目前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约在40%,即便在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只有50%左右[3]。

有专家认为:

2009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847.29亿元,增幅达到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3%,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体上处在上海和长三角的平均水平。

这虽然与发达国家平均65%~80%的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以知识性要素为主体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态势已初露端倪,中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已经吹响大进军的“集结号”。

作为上海文化产业核心部分的文化服务业,2003~2009年,其各个板块比例的增减也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从占增加值的26.9%增长到27.1%,网络文化从占增加值的16.8%增加到23.7%,成为文化服务业中增长最快、最具有规模优势的板块。

事实证明:

科技创新和知识要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也是“十二五”时期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在这方面,上海要认真研究和推广张江的经验:

加快把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到文化产业之中。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建立以来,确立了“为中国培育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企业集群”的远大目标,以“中国的硅谷和药谷”之名而享誉世界。

园区经过了起步期(1992~1999年)、蓄势期(2000~2008年),正在进入以跨越、集群、辐射为特征的起飞期(2009~2015年),建立了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知识创新三大体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28个。

该园区的企业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共18项,建有多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2010年该园区经营总收入达1100亿元,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

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的优势,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先进、内容独特、运营高效的企业和项目,发展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新媒体四大重点板块。

在营造整体产业环境和整合众多产业资源的前提下,张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产值在2009年超过90亿元、连续保持年均30%增长率的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产值达到52亿元,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120亿元。

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依托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知识创新三大体系,形成了科技型文化产业的规模优势,累计引进包括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新媒体等方面的文化类企业380家;

累计注册资本逾31亿元和2.5亿美元。

张江的网络游戏产业占全国市场的20%;

动漫企业占上海产业规模的70%;

数字内容产业占全国市场的10%。

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非常明显的规模优势:

以盛大网络、网易、九城等为首,云集众多网络游戏、休闲游戏、手机游戏的开发、运营及相关产业链企业;

以炫动传播、河马动画、城市动漫、动酷数码、大模王动漫等为首,集聚大批本土原创、内容制作及相关产业链企业;

以盛大文学、PPLive、沪江网等为首,汇聚大批提供数字内容、综合应用的服务企业。

其中,PPLive凭借自主创新、全球持续领先的P2P流媒体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用户最多、内容覆盖面最广的网络电视新媒体平台,用户规模超过1.75亿户,占全国市场的42%,在网络视频市场的占有率达60%。

与此同时,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培育上市公司的热土,成为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的热点。

截至2010年上半年,盛大游戏NSDQ融资10亿美元;

盛大网络、九城、分众传媒等5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炫动传播、PPLive、火星时代、河马动画、城市动漫等6家企业进入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辅导。

张江园区呈现科技型文化产业多元绽放的喜人局面,也为上海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集聚发展战略

上海文化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获得跨越式的新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发展。

所谓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空间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和能量集聚的高级形态。

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递进和发展的阶段。

全球的文化产业竞争,在能级和规模的意义上讲,主要就是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

上海面对“十二五”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不断壮大的各类文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有自身独特的规律。

其关键是要以创新网络为集群核心,通过一系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要素的集聚,加强文化和创意成果的市场变现能力,通过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一系列“加速器”和“增长极”,来提升文化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综合管理能力。

集聚形成规模,竞争强化创新,共享提升效率,叠加优化品牌。

优良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和孵化平台。

截至2009年底,上海共建成政府授牌的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建筑总面积为268.71万平方米,比上年度增长28%;

入驻企业6110家,比上年度增长54%,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11.47万人,比上年度增长36%;

营业总收入422.2亿元,比上年度增长84%,总税收25.3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56%,累计吸引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其园区不但产出效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数量、规模和效率都名列世界的前列。

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全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上海在2009年特别以“管理规范、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功能突出、贡献显著、品牌知名”为标准评选出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577创意大院、尚街、新十钢(红坊)、花园坊、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等15家示范创意产业集聚区。

面对“十二五”的国内外竞争态势,上海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往往是以产业园区或者集聚区的形态出现的,但是作为硬件存在的厂房、围墙、展厅、实验室、设备、房地产等,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也不应该通过圈占大片土地,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来使文化产业园区“做大”。

这里的关键在于:

当代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它的第一动力是知识型的劳动者,它的核心价值是开发知识产权,它的集聚发展之首要目的正在于建立创新网络,进一步形成产业网络,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产业集群具有比单个企业远为强大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大量现实表明:

不能把文化产业等同于纯粹的商业活动,也不能把文化产业的集聚区等同于低端制造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妄图通过划拨地块、建造围墙、构筑厂房等简单的招商引资方式来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创新活力、拉动效应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的。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三元合一的复合形态,是商务型模式、学习型网络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产业的集群活力来自三大内涵的有效平衡,而不是内部的三方冲突。

当前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吸收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资源和要素,呈现了更为新锐和丰富的发展潮流,并逐步把“集聚——开发创新活力”与“辐射——形成共享网络”结合起来。

因此,文化产业集聚正在向以实体载体为基础,以虚拟网络为辐射,以经济流量的集聚与升值为亮点的新模式发展。

有专家指出:

数字化高端融合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未来,将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造一个跨边界、国际化的虚拟性服务社区,通过一个迅速、畅通的交换传播数字化服务平台及网络市场,以最新的技术方式,实现官、产、学、研和消费者的数字化高端融合,并且逐步走向产业网络化。

这一种趋势是与全球范围内,在数字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产业网络化潮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学者邓智团指出:

“计算机产业网络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可以促进产品开发,提高创新能力,使组织可以倚重网络中的合作伙伴,通过各自的技术优势联合开放,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人员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复合的虚拟团队,就可使这种虚拟团队具有超常规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加速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新产品的适用性。

通过对高技术企业的调查证实,与外部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组织将会比缺乏这种结构的企业组织具有更高的业绩。

”[4]由于数字化内容、新媒体、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主要是依托电子计算机行业、互联网行业、通信信息产业等高新科技产业形成的,这些产业本身就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结果,因而在这些行业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是非常迅速的。

在“世界是平的”背景下,文化生产过程正在通过破碎化与分散化、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重组,形成一个高速有效且低成本的全球生产网络,单个企业由追求内部协同向追求外部协同的合作网络发展——产业网络化。

这个新模式突出了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特征,它所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远远超过了那些被围墙和厂房圈住的工业园区模式。

上海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上海)等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案例。

作为第一个由国家文化部批准的产业振兴基地,它没有封闭的围墙,没有宽敞的厂房,也没有大批企业入驻。

它有别于工业生产型、景观旅游型或地产开发型园区,是富有创新活力的非园区型基地,而此种特色化的机构设置和定位使基地显示出强大的公益属性,推动动漫游戏产业的力度更大。

它以专业服务机构作为节点,联系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集聚了一大批动漫游戏产业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发挥广泛的网络化服务功能。

这个产业基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在于它可以发挥创新的示范作用,向周边扩散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理念,逐步形成许多联动的园区、创意人士和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高速有效且低成本的生产网络,单个企业由追求内部协同向追求外部协同的合作网络发展——产业网络化,并最终带动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来的运营,该基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功能,建成了十大中心:

创意中心、孵化中心、出版中心、会展中心、中外合作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研发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版权中心、数字娱乐播出中心,从多个环节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集聚发展。

从2006年开始,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联合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克服了动漫游戏产品难以套用传统产权交易模式、缺乏抵押物、不易进行价值判断等一系列困境,开展了动漫游戏知识产权、物权、股权、债权、虚拟财产等多个品种的交易,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动漫游戏企业。

自2006年起,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及该基地承办的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至今已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六届,形成了“高层次、大规模、专业性、国际化”的特点,确立了以B2B为主、B2C为辅的规划,发起了动画新人“十大天王”的评选和推介活动,每年的动漫游戏交易额也从2005年的2亿元左右逐步增加到了2010年的8.48亿元。

四以文化空间再造为契机的区域带动战略

上海文化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城市空间再造,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是与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再造结合在一起的。

这里说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指中国、印度、巴西等处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提高城市化率,使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5],还指代诸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许多老工业城市,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时同样面临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再造的过程。

根据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从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inspace),走向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ofspace)[6]。

空间既是产物,又是生产者。

在空间生产所蕴含的复杂关系集合中,有一种要素可以勾连各种要素以形成整体性空间,那就是“文化”,因为只有“文化”,才可以成为空间各种力量的灵魂和黏合剂。

一些城市成功的经验证明:

城市空间的再造,应该是一个硬件(设施与空间)、软件(制度与管理)、心件(心态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推进的过程,而文化正是引领性的主题和各种要素的黏合剂。

新加坡的专家指出,和谐的社会氛围、健全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是新加坡快速发展,并成功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的基础,其中新加坡政府所提倡的“心件”(heartware)相对于我们目前更多强调的“硬件”和“软件”而言是极独特的制度氛围和无形资产。

“心件”是包括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集体意志、共同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无形资源,也就是“和谐”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的专家认为,要铸造新加坡21世纪发展的辉煌更需要加强“心件”建设,而政府的公共服务就在于强化“心件”建设,并且通过“心件”来拉动整个空间的再造。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提出21世纪建设亚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的目标时,确立了设计、艺术、媒体三大支柱[7],而且特别强调了这是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吸引亚洲和国际精英人才的归属性、与多民族和谐相处的融合性密切相关的。

新加坡要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理念驱动的新经济(AnIdeas-DrivenEconomy)。

新加坡的创意产业要从占GDP的3.6%发展到占GDP的7.6%以上,为新加坡的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8]。

英国学者查尔斯·

兰德利也指出:

“所谓心态,就是人根据价值观、人生观、传统与抱负,在现实与理想上,用以构建其世界的秩序,还有他们抉择的方式。

心态是一种惯性、方便的思维方式,也是决策的指南。

它不仅决定人工在其狭小、地方性的世界中如何行动,也决定他们在无所不包的阶段如何思考与行动。

”他列举了大量案例后指出:

要在一个原来并不是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优势的城市中树立新的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优势,仅仅依托对基础设施的改造是远远不够的,或者通过向文化产业投入大量资本也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得基础设施、政策框架、技术条件、文化氛围等软性资源达到和谐统一,使得城市人从心态到行为和技术,形成投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充分准备。

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重视因地制宜,充分吸收整合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和创意要素,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文化魅力,以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前进方向,促使城市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城市居民的文化创新活力。

比如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的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文学之都”的爱丁堡(Edinburgh)、德国的柏林(Berlin)和鲁尔(Ruhr)等区域根据各自不同的城市特点,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在这样一个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要将目光投向新城市功能的挖掘和城市空间的再造,推动提炼文化精神,把文化创造、创意开发、公共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文化空间”形成不同的特色。

上海的陆上面积虽然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从市中心到郊县,从世博会园到沿海,从亚洲最大的工业遗产区域到大虹桥枢纽地区,从100多年来的人文荟萃之地到生态良好的海岛,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和产业基础。

上海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独特的空间气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作用,形成“一园、一轴、两河、沿海、多组团”的文化生产力新空间布局。

与此同时,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形成半小时到2小时车程的大城市圈。

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适应“智慧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和谐型城市”的大趋势,适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形成核心圈、外围圈、辐射圈的格局。

该大城市圈以距离上海市中心0公里到50公里为核心圈;

从50公里到100公里为外围圈,包括崇明、苏州、嘉兴及环太湖周边地区等;

从100公里到300公里为辐射圈,包括杭州、无锡、常州、南京、金华、南通、扬州等城市群。

为了加强文化建设与区域发展的联动,凸显文化要素在城市空间再造中的引领作用,上海要在“十一五”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一园、一轴、两河、沿海、多组团、多圈层”的文化生产力空间格局,特别是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兼备的空间组团,充分释放城市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优势集群。

所谓“一园”,就是把世博会园区进行改造,浦西部分将形成大规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浦东部分将形成大规模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园区,相互呼应,形成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新中心和文化新地标,是上海文化空间的集聚点。

所谓“一轴”,即沿横贯中心城区东西向的城市文化轴线,依托大虹桥交通枢纽港的建设,从西郊的会展休闲娱乐圈,沿延安路中轴线,横贯上海市中心区,一直延伸到浦东新区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建设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带。

所谓“两河”,就是利用苏州河、黄浦江两岸沿线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加强政府对两河沿线规划布局的引导,因地制宜形成东西、南北绵延贯穿的滨江文化长廊,包括把广受瞩目的外滩源[9]、南外滩综合开发项目等,打造为融都市生活、休闲时尚、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主题观光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苏州河、黄浦江沿岸文化服务业集聚带。

所谓“沿海”,即依托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宝山、崇明县等沿海郊区、县独特的海岸岸线资源和具备比较优势的纵深发展空间,优先布局发展面向国际的文化先进制造加工、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民俗体验服务业。

所谓“三大组团”,即利用世博会园区功能再造和大虹桥开发契机,依托区域协作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形成全市范围内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文化产业功能组团,东部文化产业组团以浦东新区为主体,发挥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腹地和纵深优势,大胆创新探索,重点启动建设浦东临港高科技影视产业园区,继续发挥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引领优势,加大在外高桥保税区、新场古镇、川沙和六灶、三林世博会等区域的投入开发力度,着力形成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以金融和贸易为有效支撑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发展实践区。

中部文化产业功能组团以徐汇、长宁、静安、卢湾、普陀、闸北、虹口、黄浦、杨浦等市中心城区为主体,充分发挥各区地理位置优越、区际实际距离短、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商业副中心密集、文化设施集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