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524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Word下载.docx

3。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

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

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

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

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

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二、好的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

想要写好人物,既要活灵活现地展现报道人物的精神风貌,即写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

又要写出一个让读者可亲可近可学的人物,即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还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再现人物的形象,即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这样一个真真切切地人物才会树立起来。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可以升华读者的情感,悲时能催人泪下,喜时能愉悦开怀。

那么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的艺术魅力缘于何处呢

1.写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

好的人物通讯在打动读者的同时,还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

主题是通讯的灵魂。

选择一个准确、恰当的主题,才能将人物通讯写得深刻、生动,才能增强读者的吸引力。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般是:

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写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

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

“中国有句古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

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

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

先进人物,不仅要写事迹、经历,而且要透过事迹和经历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

例如,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中写到:

“胡昭程走了,可他的办公桌上,还静静地躺着:

指南针、皮卷尺和规划图”。

“他每到一所学校都先拿规划图看施工是否走样,再掏出卷尺量一量房子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后拿出指南针,看采光通风是否合理”。

他对质量不放心,对500箱瓷砖一箱箱地检查,从上午8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整整用了12小时。

”胡昭程下乡从不领补贴,局里造了节假日加班的补助表,胡昭程挥笔划去自己的名字,等等。

通过这些描写,使报道的画面感强烈,充分展现了作为教育局长的胡昭程一腔热血倾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的崇高形象。

人物通讯中的“事”与事件通讯中的“事”是有区别的。

事件通讯中的“事”,往往贯穿始终,统领全文,有完整的过程;

而人物通讯中的“事”,则是彼此间或有联系或无联系的一件件具体的事.这些事的出现或消失,都是受人物支持的,不要求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

人物通讯写作,要善于抓住矛盾,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精神风貌。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和不平衡的,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矛盾;

相同的环境,其矛盾激烈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实践证明,越是处在诸种矛盾因素焦点上的人,其思想性格就越容易暴露出来。

因此,人物通讯要深刻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必须抓住现实生活中尖锐重大的矛盾冲突来写。

有一篇报道《孔繁森》的通讯在展示孔繁森的思想性格特征时,是通过三个方面的矛盾展示的。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孔繁森两次进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援藏任务。

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

二是人与人的矛盾。

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请求调离工作的报告信摆在了他面前。

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孔繁森说:

“要求调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现在,他们申请调离,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

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

只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就一定能把阿里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搞上去。

”由此可见,孔繁森对这一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也是积极可行的。

三是人物自身的矛盾。

这篇人物通讯写孔繁森自身的矛盾着重写了三个地方:

第一个矛盾是,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

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

在自身的矛盾面前,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

“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但他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嗯”跪在母亲面前: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

”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这时孔繁森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通过这个矛盾细节,充分展示出孔萦林的思想性格特征,把他不顾“小家”为国家、不顾私利为人民的精神已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二个矛盾是,当第二次进藏期满,又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时,有的同志劝他:

你是山东的干部……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

“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由此可见,孔繁森的精神已升华到相当的高度,他把服从党的需要作为夭职,把自己的一切与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他只知道去拼搏、奋斗、奉献,而从来不愿在党面前讨价还价,更不想索取什么.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宝贵财富;

有这样的领导干部,何愁社会主义事业不能兴旺发达。

第三个矛盾是,孔萦森家庭负担重,对自己节俭而吝啬,对他人,对藏胞却慷慨大方。

住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在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作为党的领导干郁,他没有向国家伸手,要求照顾,而是到医院献血。

读者可以以此感悟到孔繁森高尚的精神境。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在揭示矛盾中刻画典型人物的风貌,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1.4要抓住人物身上“亮点”,即最闪光的性格来写。

世间人世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在报道时,要注意寻找报道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据此提炼报道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真正是“这一个人”,是人物真实形象的反映,避免“千人一面”之流弊。

在成功的人物通讯中,人物各具特点,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与记者根据人物特点确定主题,精心选材挖掘出这一个与其他人的“不同”来,很有关系。

有了这个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素材,一个鲜活的人物就会跳出来。

1.5人物通讯写作,要善于抓住本质,精选言行

在人物通讯写作中,凡是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总是伴随着一些令人难忘的语言和行动。

因此,写人物通讯就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提炼出人物闪光的语言,精选人物最感人的行动。

凡是写得好的人物通讯,都十分重视提炼语言,用人物闪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本质特点和思想性格。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见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是“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语言,表现出焦裕禄不怕困难,关心群众的性格特征。

1.6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

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物通讯要有新闻性,要能够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特征。

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说过: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

”他认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提炼和确定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报道主题,一方面要体现同当前生活关系最密切、群众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考察人物本身具人哪些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一定要把时代的需要与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结合起

2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一般说来,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愈像,就愈有感染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何所谓贴近贴近,意思就是接近、亲近。

也就是说,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情感等等,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

“贴近”是新闻真实的必然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人物通讯的生命。

“贴近”是新闻规律的本质体现。

“贴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的客观需要。

宣扬先进典型人物的目的在于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增强人物通讯的贴近性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

3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世间人世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记者应根据人物特点确定主题,精心选材挖掘出这一个与其他人的“不同”来,有了这个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素材,一个鲜活的人物就会跳出来。

公文材料只作参考,不宜将其改写。

材料只能作为新闻线索或者素材,将材料改写成人物通讯,无论如何也鲜活不起来。

笔者始终有一个提议:

作者在写作人物故事时,一定要与主人公面对面采访之后再写,这就好比“随警作战”,现场感更强烈。

基层通讯员大都与主人公长期共事,对其人其事相当熟悉,再加上面对面交流之后,这个人物的形象一定在脑海中完整地储存起来,不妨趁热打铁,把印象最深的故事片断赶紧写下来。

3.1要善于捕捉和运用细节

普便存在的事例不能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物,往往一些细小的情节才能把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抓住细节,善于捕捉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是写活人物通讯的关键。

抓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常常要有几根支柱,这就是能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几个光彩的细节,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后,久久不能忘记那几个细节。

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

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还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

人物通讯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写作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缺乏细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精彩的细写,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剌激,使人物通讯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让读者感到又是那么真实可信。

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要挖掘和掌握细节、并善于应用细节。

到现场精细地观察,是抓取人物细节的有效手段。

一些好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精细地观察获得的。

善于观察是一个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英国的泰晤士报总编辑每当召见新来记者时,都要问他到总编办公室来共爬了多少级楼梯,答不上来的要下楼重新走过。

这种注意培养记者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猎取细节的本领的做法,值得借鉴。

善于运用细节,能深化人物的主题。

当掌握细节之后,还必须仔细选择。

在选择细节的过程中要服从文章的主题,符合人物的个性。

如果在写人物通讯时,细节运用不当,偏离主题,往往会弄巧成拙。

3.2要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还要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语言,不但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且使人物更加丰满、细腻、生动、感人。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记述了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

文章中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表现任长霞作为一个女人的特有情怀。

犯罪嫌疑人王小伟被押在囚车上带走,他的刚满3岁的儿子死命追着囚车大喊“爸爸!

爸爸!

”。

见此情景,任长霞让民警把囚犯从车上押下来,说:

“打开手铐,让他们父子见上一面。

”任长霞蹲下来,她用双手轻抚着孩子的脸,从衣兜里摸出100元钱,递给一位邻居说:

“给孩子买点吃的,以后孩子有啥困难,就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长霞。

”这短短的几句话,足以表现她铁面无私而柔情似水的女公安局长的典型性格特征。

3.3运用典型的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

很难想象,没有人物发自肺腑的真情表白,人们会触摸到他们的心灵。

人物通讯一般化、概念化的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缺乏包括对话在内的细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精彩的对话,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是一种共鸣,是一种互动,它会使人物通讯更加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200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人物通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追记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牛玉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

上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顺应民心,决心大规模改造建设新青城。

其间,有几段牛玉儒与同志们的对话。

他说:

“搞城市建设,就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哪些地方需要装修,怎么装修,必须时时做到心中有数。

”而这个“心中有数”,人们知道是牛玉儒用脚步量出来的;

为了这个“心中有数”,牛玉儒走了大街进小巷。

“光大街美不行,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

”于是,昔日的47条“黑巷”装上了路灯,老百姓心里透亮。

见电线杆正挡在盲道中央,他火了:

“这样的盲道盲人怎么用这不是害人吗”于是,城建部门立即清理。

短短几句话,充分表达了牛玉儒对“家”的爱护。

不是现场亲历怎能如此了如指掌,不是亲为,又怎么能够心中有数,“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

”生动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这句话提醒人们:

我们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

整篇文章中他惟一一处发火的地方,即城建部门对盲道的漠视,一句“这不是害人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他怒目圆睁大声训斥的情景,也体味到他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感。

对上访群众,牛玉儒对爱人说:

“他们能找上门来,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没有困难,素不相识,谁会上门求助咱们千万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冷了他们的心!

对基层的同志,他说:

“我们大小还当个官、有点权,你都觉得难,老百姓无权缺钱,那不是更难咱手里有点权,就得想着给老百姓办点事!

这两段真切、朴素、诚恳的对话,了了数十字,但充分表现了牛玉儒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这发自内心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而假若只是写他一件件为百姓造福的好事,虽然也能使人们感到可敬,但不会让人感到如此可亲。

通过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由一些鲜活、生动、具体的生活表象所组成,而所有这些生活表象未必都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只有准确选择和真实记录下那些真正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生活场景,才能赋予人物形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人物的对话往往最能反映其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本质,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激发情感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的长篇人物通讯《公仆本色》,很有可借鉴之处。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

“请直说吧。

短短一句话,仅仅四个字,再充分不过地展示了郑培民崇高的精神境界:

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

“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又是一句话,寥寥六个字,再一次体现了郑培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尚品德。

此时此刻,人物不说话,无以揭示其精神境界,多说一句话,便是拔高张扬之嫌,如此已恰到好处。

文章中还有一段他与干部们的对话,意思是表达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发展经济的扎扎实实的耐心过程。

“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

这个领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

可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

”人物的精神境界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语言总是凝聚着人物的某种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人物性格逻辑必然发展的体现,一刹那的细节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当人物的活动和事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一句极有分寸感的话语,往往能十分准确有力地体现人物思想境界独特的一面。

因此,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尤其是表现人物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对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通讯要写出人物形象的心灵美、个性美,就必须写好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

所谓个性化的语言,就是从语句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到语气腔调都符合说话人的身份与性格。

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是人们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打在人们行动、行为上的不同个性烙印。

可见,人物性格只有通过其具体行动来表现。

人物行动写得成功与否,是人物通讯能否产生感人力量的关键。

作者如果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那么,既使对人物不加以鉴定式的赞语,读者也自然得出应有的结论。

这种结论是读者自觉地接受的,而不是外加的,更不是强加的。

另外,作者要学会用情感去打开人物的心扉。

要使人物通讯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作者应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写人叙事之中,用情感去打开人物内心的窗扉,是重要的一环.

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演好角色,必须完全与角色浑然一体,做到“我就是”角色;

要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的情感。

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除了写作技巧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能否全方位地“投进”新闻人物发生的客观环境,去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态及外化出来的言与行。

所谓内心无实感,笔下无真情,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即此道理.因而,作者只有将情感凝结于笔端,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出来的人物才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凡有影响的作品,无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焰。

正如《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所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难言的秘密,都是一座宝库,作为记者就要善于去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采访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你说我记,我间你答的关系,而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思想的融通。

如她在采访《烧不毁的美—徐效钢》时,也是和他交真心朋友,和他一起拉家常,谈人生。

在谈到幸福时,徐说:

“有家报纸在写一个因公负伤截去了双腿的英雄时,说他感到幸福,这是不真实的。

其实,残废人内心是十分苦恼和痛苦的,走在街上别人要偷看,别人不敢坐他旁边,吃饭怕在一起,说老实话,我当时真想走绝路,但过后一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对家庭、对社会是有义务的。

如果一遇不幸就轻生,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由谁来承担呢”

徐的这番肺腑之言,都是在郭记者的情感带动下倾吐出来的。

人物通讯写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

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

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

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

点评:

“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

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

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他的同事×

×

说:

“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

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

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

只为别人,不为家人。

如:

从一名伐木工人到一名林业站长,到林业局局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

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

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