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517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献之书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

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为显著。

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

1.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

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

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

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

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

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

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

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董迨《广川书跋》说:

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

偏旁自见,不相映带;

分有主客,趣向严整。

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

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 

【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

(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

2.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

“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

初篇》等书著录。

3.鸭头丸帖

行草书鸭头丸帖卷 

绢本纵厘米横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

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

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

政和"

、"

宣和"

、双龙,"

政"

"

和"

宣"

连珠等朱文印记,元"

天历之宝"

朱文印记,明"

典礼纪察司印"

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

《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4。

廿九日帖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释文:

“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5。

十二月割帖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cm,横。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

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6。

思恋帖

王献之《思恋帖》(图片选自《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

王献之《思恋帖》拓本。

5行,3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释文思恋,无往不至。

省告,对之悲塞!

未知何日复得奉见。

何以喻此心!

惟愿尽珍重理。

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7。

鄱阳帖

王献之《鄱阳帖》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

王献之《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

8行,57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10)、《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

【释文】鄱陽歸鄉,承脩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于懷耶。

吾終權宜,至承今年飢饉,仰惟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

吾腳尚未差,極憂也。

8.不谓帖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

拓本。

6行,47字。

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

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

帖文大意为:

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

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

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

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

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

“羲之顿首。

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

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

”(《右军书记》)

“鄱阳一门”,当指王献之兄王操之一门。

王操之字子重,历仕晋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王羲之七子中,长子玄之早卒,涣之不知名,《王羲之传》称七子中知名者五人,乃二子凝之(长平)、四子肃之(幼恭)、五子徽之(子猷)、六子操之(子重)、七子献之(子敬)。

五人中或任职京师,或任职东土,唯操之後外放西至豫章郡任太守。

此帖称“鄱阳”非指当时之鄱阳郡,乃因东晋时鄱阳湖亦在豫章郡境内,故如此俗称。

帖中有“赖子高在此”一语,子高当是献之三兄涣之的字号,文献均阙记,因其名不显的缘故。

在中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皆是。

古代男子取字亦常常用“子”,王羲之为诸子取字多用“子”字。

所以王涣之字“子高”的可能性极大。

【释文】獻之白:

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

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

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

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

獻之。

9.餘杭帖

王献之《餘杭帖》(点击放大)

王献之《餘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

六行,五十一字。

餘杭乃东晋县名,属吴兴郡治下。

第二行有『州将』一语,此语亦见於王羲之尺牘中《右军书记》载:

『奉州将去月十二日告,甚慰。

』《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及慧皎《高僧传》,皆见此语。

是南北朝时一通常用语。

与『州将』相对者,乃『州民』,王羲之辞官归田里后,於尺牘中亦自称『州民』。

《世说新语》尤悔篇王浑后妻条载:

『王浑后妻,琅邪顏氏女。

王时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日:

「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

」王乃止。

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為之拜,谓為顏妾。

顏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

』州将者,即州刺史之通称。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胡三省注曰:

『州刺史当方面,总兵权,故日州将。

』州刺史虽称州将,但柬晋南朝时州刺史未必皆带军号,亦可通称州将。

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淳化阁帖》卷九亦有《思恋无往帖》。

而《宣和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著录《思恋帖》,不知究竟是指哪一帖。

此帖亦收刻《絳帖》卷八、《大观帖》卷九、《二王帖》、《宝晋斋法帖》、《玉烟堂帖》、《束书堂帖》、《宝贤堂帖》、《快雪堂帖》。

释文獻之白:

思戀觸事彌至。

獻/之既欲過餘杭,州將若/比還京,必視之。

來月十左/右,便當發。

奉見無復日,/比告何喻,願復盡珍重/理。

獻之白。

10.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横。

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

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

□□□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

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

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

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

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11.舍内帖

王献之《舍内帖》,临本

王献之《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12.保母帖

王献之《保母帖》(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13.送梨帖

王献之《送梨帖》,临写本草书<二行十一字。

柳公权跋《送梨帖》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

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璽印。

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

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璽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

(转自启功题跋)

14.鹅群帖

王献之《鹅群帖》(选自《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

传为宋人米芾临本。

刻入《淳化阁帖》

15.地黄汤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厘米横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

明文彭题跋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

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

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

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

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

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

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

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何)尔。

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16.兰草帖

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清时刻入《快雪堂帖》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

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

王献之《静息帖》,拓本,9行,91字,行书。

献之:

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石深是可疑事。

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

愿复更思。

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

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

论事当随宜思之也。

献之白。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