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17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0Word格式.docx

B.李冰

C.郑国

D.潘季驯

第6题:

下列对元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B.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C.元曲是在各民族文艺形式融合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型文艺。

D.元曲是宋词和唐诗融合的结果。

第7题:

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缺乏经验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工农联盟

C.没有及时进行追歼残余的斗争

D.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的潮流

第8题:

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列宁《四月提纲》内容的是()。

A.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B.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武装起义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D.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

C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前叫做马、恩、列、斯、毛,这些人的主要著作,是构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框架,可以出各类大题。

第9题:

元代编纂的三部农书不包括()。

A.《农桑衣食撮要》

B.《天工开物》

C.《农书》

D.《农桑辑要》

第10题:

国人暴动后,周公、召公临时主持政事,号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是我国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开始。

A.公元前408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576年

D.公元前841年

第11题:

英国在共和国时期颁布的《航海条例》主要是针对哪个国家?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1651年10月,英国公布《航海条例》,荷兰的海上航运业受到了很大打击。

荷兰要求英国废除它,遭到英国拒绝,由此引起了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

第12题:

古代亚欧大陆的文明整合大多是通过武力的征伐得以实现的,与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建立有关的征战是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十字军”东侵

本题是对古代帝国的考查。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国家有:

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而亚历山大帝国是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个大洲的帝国。

第13题:

拜占庭帝国即()。

A.黑衣大食

B.大夏

C.西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第14题:

希腊著名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是()。

A.“持矛者”

B.《雅典娜与马尔斯亚》

C.“拉奥孔”群像

D.“市场老妇”

第15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坦能堡战役

D.索姆河战役

1916年2月,德军以优势兵力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

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集中其前线所有的大炮进行轰击,还施放燃烧弹和毒瓦斯,并第一次使用了轰炸机。

法军拼命抵抗,德军终未拿下凡尔登。

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1914年9月5日—10日,德军主力与英法联军会战于马恩河畔。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它前后持续8天,双方参战人数达到150多万,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法英联军取得胜利而结束。

坦能堡战役是发生于1914年东线战场,德军歼灭了俄国第2集团军。

1916年6月24日至11月中,英法联军发动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双发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第16题:

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理论的提出是在()。

A.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

B.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

C.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

D.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2年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大会提出了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实际上是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第17题:

汉成帝即位后,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相继发生了铁官徒暴动,其中,苏令领导的()暴动经历19郡国,声势最大。

A.山阳铁官徒

B.颖川铁官徒

C.广汉铁官徒

D.尉氏铁官徒

第18题:

日本绘画史上的“画圣”是()。

A.如拙

B.周文

C.雪舟

D.狩野正信

第19题:

下列选项不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是()。

A.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B.决定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C.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D.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除此之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并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第20题:

《神谱》的作者是()。

A.希西阿德

B.阿拉图斯

C.米南德

D.提奥克里斯

二、名词解释

第21题:

谢斯起义______

谢斯起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

独立战争中一些大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困难大发横财,战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1786年在马萨诸塞州发生了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惩罚穷人的法庭。

这次起义在政府的镇压下最后以失败告终。

谢司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所代表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却永远受到公众的赞扬。

详细解答:

第22题:

三苗

传说中古部落名,亦称“苗民”、“有苗”。

据说曾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主要分布在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以北)、洞庭湖、文山(今江西吉水县东南)及衡山(今安徽霍山县南)之间,即长江中游南北地区。

尧舜禹时为南方较强大的部落集团,多次为乱。

三苗盛行巫觋之风,崇奉祖先和神灵。

其后裔分别融合于汉族及南方若干民族中。

第23题:

二C计划

英国制定的侵略非洲的计划。

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英国制定了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二C计划”。

第24题:

杨格计划

1929年一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

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

规定:

①把德国应村的赔款总额缩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付清;

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

⑨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由新成立的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的一切事宜。

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

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延债宣言”,杨格计划夭折。

杨格计划是国际帝国主义对经济危机和德国革命极度恐惧的反映,是德国统治集团和战胜国列强进一步勾结的产物。

其目的在于帮助德国垄断资本缓和困境,从而使协约国列强得以维持其赔款和战债偿付体制。

第25题:

加尔文教

加尔文教是西欧宗教改革的重要教派。

因领导者是约翰·

加尔文而得名。

加尔文教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

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

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为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

长老负责监督每个人的行动和教会的管理;

牧师负责解释圣经,施行圣礼;

教师负责日内瓦学校的领导工作;

执事由信徒选举产生,协助长老管理教会的财务工作。

由议会选出长老12人,牧师5人,组成长老会,独立行使教会的司法权。

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

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第26题:

科林斯会议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联盟”,也叫科林斯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和许多岛国都加入了联盟。

加盟各邦承担如下义务:

保持和平;

尊重各邦现存宪法;

禁止死刑、土地财产再分配;

镇压抢劫者与海盗。

在联盟第一次正式会议上,联盟与马其顿签订了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共同向波斯宣战,并选举腓力为同盟最高领袖,全权统率军队。

科林斯会议确认了马其顿在希腊的统治地位。

第27题:

谶纬之学

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

东汉时,谶纬之学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更是受到历朝查禁。

第28题:

绿营兵

绿营兵是清军入关后,收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因为他们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

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八旗兵拱卫京师和驻防各地。

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

在各省者,有都、抚、提、镇诸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抚、提、镇诸标皆受总督节制)。

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

协下设营,每营500人,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

另外,还有军标(设在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

河标(河道总督统辖)、漕标(漕运总督统辖)等。

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控绿营兵。

三、史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公元111—113年担任罗马比提尼亚—本都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致皇帝图拉真的书信:

陛下,每当遇有疑虑,卑职惯于请示于您,乃因您最能除忧解惑,令卑职茅塞顿开……眼下对于被指控为基督徒者,卑职的做法是亲自询问于彼,“汝为基督徒否?

”彼若曰然,则再而三相询,并以刑罚相威胁。

彼若顽固而又曰然,则令推出处死。

盖因无论其信仰若何,其固执与倔强如斯,理当受到处罚。

亦有他人愚昧如彼者,因其为罗马公民,卑职乃签署命令,遣其至罗马受审。

然而事情通常如此。

自卑职处理此类问题以来,控告日增,花样迭出。

又有匿名名册出现,罗列诸多被指为基督徒者。

……彼等(基督徒)宣称,其全部罪证或过错不过定期于拂晓相聚,轮流吟唱赞美基督之颂歌,一如赞美神明,且宣誓相约,非为犯罪之勾当,而为禁止欺诈、偷盗、通奸、谎报借贷、及拒不归还借贷之物。

依其习俗,仪式之后,彼等散去,未几再聚而食,亦为寻常无害之食物……卑职发现此无它,仅为堕落而无节制的崇拜而已。

卑职因此而推迟审查,速速请示陛下。

乃因卑职以为有此之必要。

尤其考虑到所涉之人甚众。

属于各个年龄、各个阶级的众多男女均遭受指控,且仍会如此。

不仅城市受到此种卑劣崇拜之感染,村庄和农庄亦如此。

材料二

图拉真皇帝给小普林尼的复信:

爱卿普林尼,汝亲自审讯被控为基督徒者,所做甚是。

盖不能以固定之形式,定普遍之原则。

彼等不应受到搜捕。

若彼被控于你,且罪证确凿,则理当受罚。

但若彼否认为基督徒,且以祈祷吾邦神明而为证,则无论其过去可疑与否,亦将因其悔悟之意而获赦。

然匿名之册不应用之于指控,此类污物产生极为恶劣之影响,不合吾朝精神耳。

依据上述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第29题:

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______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

不仅传播到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从城市传播到农村地区。

本题主要属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七章“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的“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的内容。

它主要考查的是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的发展情况以及政府的对策。

材料中的“所涉之人甚众。

属于各个年龄、各个阶级的众多男女均遭受指控,且仍会如此。

不仅城市受到此种卑劣崇拜之感染,村庄和农庄亦如此”表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

不仅传播到了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从城市传播到农村地区”。

第30题:

罗马帝国政府对于基督教的政策。

罗马帝国政府对基督教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没有制定积极打击或迫害基督徒的统一政策,但认可了行省对受控为基督徒、且拒不悔改者的严厉镇压。

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是:

小普林尼所说“眼下对于被指控为基督徒者,卑职的做法是亲自询问于彼,‘汝为基督徒否?

’彼若曰然,则再而三相询,并以刑罚相威胁。

彼若顽固而又曰然,则令推出处死。

亦有他人愚昧如彼者,因其为罗马公民,卑职乃签署命令,遣其至罗马受审”和图拉真皇帝回复中所说“汝亲自审讯被控为基督徒者,所做甚是。

盖不能以固定之形式,定普遍之原则。

然匿名之册不应用之于指控,此类污物产生极为恶劣之影响,不合吾朝精神耳”。

这些内容表明:

罗马帝国政府对基督教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没有制定积极打击或迫害基督徒的统一政策,但认可了行省对受控为基督徒、且拒不悔改者的严厉镇压。

其实,史料不仅表明罗马帝国政府对基督教的审慎态度,而且,还对罗马公民和非公民进行区分,对罗马公民表现出更大的审慎:

“亦有他人愚昧如彼者,因其为罗马公民,卑职乃签署命令,遣其至罗马受审。

”此题目所用材料浅显,紧扣考试大纲。

我们这本复习资料的有关表述是“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基督教的最终形成”:

“基督教产生后,迅速广泛传播。

……不少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主,甚至社会上层人士也都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徒遍布城市和乡村”;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这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

”这类题目给人的启迪是,平时要努力掌握基本的知识。

因为我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很多本身来自史料,在考试时,有时又通过具体的史料,让你进一步认知这些知识。

四、论述题

第31题:

论述中间路线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前出现三种前途:

共产党所倡导的道路,国民党所倡导的道路以及各民主党派与中间势力所提倡的道路。

最后一条道路被称为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

在谈到中间路线时,首先必须认清两件事情。

第一,中间路线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并非抗战后出现的新事物。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人中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已打起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用以对抗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中间路线和中间势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一种主观意图,后者是一个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社会分野上处于中间地位的力量。

中间路线的社会基础是中间势力,但并非所有中间势力都拥护中间路线,主张走中间道路。

主张中间路线的主要是以民盟为代表的一些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对峙与国际形势的影响,中间路线一度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政协会议的召开,停战协议的签订,都是它作用的结果。

可是,随着国共武装斗争的逐步升级,中间路线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1947年11月,在国民党中央逼迫下,民盟宣告解散。

民盟是国统区倡导中间路线的主要力量,它的被迫解散标志着中间路线的破产。

中间路线的破产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首先,中间路线的活跃是国共两党对立,暂时不能用武力消灭对方的结果。

随着两党武装斗争的发展,中间路线已失去利用的价值。

中间路线在战后的活跃也与美国有关,但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有一个支持蒋介石及国民党统治的底牌,所以,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美国当然选择后者。

其次,中间路线的政治思想是脱离中国国情的。

中间路线在政治上主张以英美为楷模.提出政治民主化,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可是中国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之下,人民缺乏民主意识。

最初的民主实践已经证明了宪政体制的失败。

此后中国政体向独裁回流,日本的入侵加剧了这种倾向。

而民主党派想在国民党独裁统治面前,以和平民主的方式实现人民民主,更是缘木求鱼。

最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地位决定了它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政治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反对当局的独裁统治,反对国民党独裁和内战,因此有可能与中共的民主纲领相结合。

另一方面,对蒋抱有幻想,不赞成革命路线,而这又可能妨碍中间群众的革命觉醒,对历史的发展起负面作用。

中间路线的破产,并不代表中间路线的消失。

民盟被解散后,国统区还有人在继续鼓吹中间路线。

中间路线破产后,作为其主体的民主党派重新组合,出现了左右分化的趋势。

总之,战后中间路线虽一度兴盛,但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最终归于破产。

破产后民主党派分化组合,一部分民主党派转向革命。

第32题:

北魏孝文帝是怎样对鲜卑族进行汉化的?

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再次,在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易服装。

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

(3)讲汉话。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

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4)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5)通婚姻。

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6)改籍贯。

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

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

第33题:

试述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

原因:

10世纪至11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如雨后春笋不断产生,其中有些城市是从古罗马时代一直传下来的,有些城市是在中世纪才兴起来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族的侵袭,所以是城堡式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兴起,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时候-西欧各国已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门类越来越多,技术也益趋复杂,一个农奴已不能完全胜任,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手工业者离开庄园集中到新旧城市里进行生产,使它们的生产性质和目的也发生变化,原来为领主贵族和自家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手工业,变成为出卖而生产的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使西欧的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的兴起是以西欧封建社会最初几百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作为社会前提的,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没有必要的原料和粮食供应,没有农村销售商品的市场,城市的兴建是不可能的。

中世纪初期西欧各国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耕种方法改善,收获量有所增加,从而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2)方式:

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是城市居民反对封建农奴制度,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这主要是因为封建主的横征暴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要求脱离领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最终引发了斗争。

这一斗争始于11世纪,直至13世纪,遍及西欧各地,由于城市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斗争形式和斗争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有的城市利用王权与地方领主间的矛盾,从国王或地方领主处取得特许状,获得一定的自由和自治权利,有的用赎买的办法摆脱一些封建义务,有的演变成武装冲突,如米兰在11世纪中叶开展反对领主的斗争,领主的军队被赶出城市,虽然他们又包围米兰达三年之久,但还不得不承认它的自治,科伦市民的武装在13世纪与领主科伦大主教的军队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到了13世纪末才争得“自由市”的地位。

(3)影响:

首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使西欧出现两大商业区:

一是地中海商业区,一是北海和波罗得海商业区,成为后来商业资本文明的基础。

其次,城市成为新事物的发源地。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欧从黑暗的中世纪中解脱出来,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不仅改变着客观条件,也改变着自身。

从客观条件来看,不仅瓦解和破坏了乡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而且商业要求统一的民族市场,而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必然要求贸易自由,反对封建割据,进而支持王权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这样,国王为城市不断颁发特许状,城市为王权不断提供资金来源,从而使西欧逐步形成英国和法国式的等级议会君主制和统一的民族国家。

从城市自身发展来看,一是商业大气候必然改变阶级关系的构成,即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前身——平民阶级产生了。

二是城市成为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

第34题:

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定义: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的《凡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