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及哈佛大学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弗烈·
诺夫·
怀海德(AlfredNorthWhitehead;
1861年-1947年)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过这样明确的阐述。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某些利益驱动,国内商学院EMBA招生,基本上都青睐于富豪人群,随之而来的就是收费价格的水涨船高。
EMBA被极度市场化之后,尤其“学与教”成为一种金钱利益关系之后,EMBA的教育难免失去了本我。
再看商学院EMBA的目的。
EMBA最早诞生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其初衷是为高级管理人员服务的。
英文全称为EXECUTIVE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直译就是高级管理人员MBA,或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通常也称为在职MBA。
因此,从这个概念来看,EMBA不是为了培育所谓的富豪俱乐部,而是为高级管理人群设立,帮助高级管理者进行在职培训和拓宽知识、视野。
因此,2014年7月和2016年4月相继出台的“限读令”、“规范意见”,可以说是对国内商学院EMBA出现的一些乱象、问题进行纠偏,让商学院EMBA回归正确的教育正道。
教育部颁布《规范意见》之后,就规定的“统考制”,曾有国内知名财经作家发表所谓的《EMBA死了?
》,并且将商学院EMBA和马云主办的湖畔大学做比较,其观点犯了逻辑错误。
首先,在中国,EMBA属于国家的教育,不是私人教育,所以前提必须要公平,不能以个别人的身价、财富多少,去判断谁有资格学习、谁没有资格学习,要说标准,唯一的准入就是公平考试,以此判断谁有没有资格读EMBA。
这其实给商学院EMBA以及教授提供了“基础教学环境”。
很难想象,之前面对那些有钱,但缺乏大学教育背景和知识的学生时,EMBA教授如何备课和讲授研究生级别的课程。
另外,无论是国外的EMBA,还是国内的EMBA,很大的一部分教学模块是案例教学法,EMBA教授一般都会事先给学生开出阅读书单,但是由于EMBA特殊的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像本科阶段那样,仔细辅导学生去理解诸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概念知识,更多要求的是学生的自习能力,但是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EMBA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EMBA不会、也永远不会只是讲故事的课堂,它所传授的一定是专业级知识,让在双创者、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具备或者补充“对现在、将来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难题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EMBA的功能是:
不生产企业家,但培育管理者能力。
因此,正统的EMBA教育和湖畔大学的私人教育模式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EMBA死了?
》文章出现之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公开说过:
“将各种不合规的,或者尚未达到EMBA招生水准的学生招进来,甚至个别院校的EMBA项目,不以学习为主,而以交友为主,这并不是EMBA应该做的。
”
当然,至于商学院EMBA内部组织的校友网络平台,海外游学模块、野外拉练活动等等,只是商学院EMBA教学中的“副产品”,或是“增值服务”,但不能“以次代主”。
“来交大读EMBA一定是来学习的,除了学习没有第二个主题。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交大EMBA”)主任任建标在2014年就交大EMBA课程创新时所谈的话。
这句话道出了商学院EMBA办学,以及学院和学生关系的正确方向。
在正规的两年制的EMBA教学时间范围内,无论是商学院EMBA的教授(客座教授),以及正在、准备EMBA学习的管理者而言,真正的核心是EMBA课程的内容及其价值。
这是商学院EMBA教育的重中之重。
为此,我们今年走访和沟通了多家国内商学院EMBA,就EMBA课程及其特色创新这一命题,发现了多个特色版本,如紧贴形势的EMBA模式、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强化实战型EMBA模式、“三合一”教学型EMBA模式、区域特色型EMBA模式、立足行业型EMBA模式、教育与服务型EMBA模式七个标杆模式。
这七个标杆模式值得分享和探讨。
紧贴形势的EMBA模式
■清华经管EMBA模式
事实上,即使没有“限读令”、“统考制”,EMBA的生源也已经发生改变。
大量具有高度知识、前沿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背景的新的创业者、新的管理者,正在取代第一批企业家群体。
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课程的需求变化已经在发生。
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清华经管EMBA”)自2015年以来的生源来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生源成为其学生群体的主体,而他们对应用型、实践类课程显示出比以往更高的关注度。
此外,生源结构趋于年轻化,要求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由此,清华经管EMBA分析了两大问题:
第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经济和社会热点,使得知识点的迭代加速,以基础知识和经典案例为主的传统课程已不能满足EMBA学生对于热点的追逐和新知识的渴望,这对于EMBA课程内容的更新频度、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第二,新技术手段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及课堂讲授的教育形式。
在线教育平台的推广和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在大幅度降低了高质量知识传递的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递、知识分享、管理理念传播的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意味着传统上EMBA教育提供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平台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瞬间转移,也同时为面对面授课的教育模式带来革命式颠覆。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清华经管EMBA不仅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了解企业管理需求,合理借鉴世界一流学校办学经验,更结合了清华经管EMBA的办学特色,设计出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
清华经管EMBA推出了“天地人通”全新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基于学院与大学融合的平台,这也充分体现了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经管学院作为一所大学中的商学院的优势。
清华经管EMBA教育希望带给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境界是:
知晓“天时”、把握“地利”、创造“人和”、“会通”八方。
2015年,清华经管EMBA推出全新选修课体系:
互联网+;
创新创业;
转型升级;
产融格局。
清华经管EMBA不断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整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海外研学”、“探索互动式教学”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的独特教学方式。
结合形势,清华经管EMBA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
在“天、地、人、通”课程体系基础上,紧扣时代热点推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产融格局”四大课程方向。
实施包括《大数据与全球互联时代的商业创新》、《国际国内形势与一带一路》、《新企业的孵化与创业投资》、《大数据与全球互联时代的商业创新》《商业模式与资本运作》、《创新与企业成长》、《公司理财》、《企业案例分析》等多门新课程。
与此同时,清华经管EMBA持续跟踪在授课程的教学评估,并与授课教师保持良好沟通,根据生源结构特点,结合当前热点,有针对性地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
如,《金融市场与投资决策》、《企业传播》等课程,经过多轮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与课程调整后,学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学,清华经管EMBA并没有依赖于这个“母品牌”,而是积极与时俱进,通过课程不断创新,满足企业界的管理知识的需求,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更体现了“清华”的价值。
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
■交大EMBA模式
和被“限读令”、“统考制”倒逼课程改变的部分商学院EMBA不同,作为老牌的商学院EMBA之一的交大EMBA,早在2014年7月就先知先觉对本学院EMBA进行了历史上第三次课程体系的创新。
就课程体系,在交大EMBA内部,有一个原则和一个使命。
原则是“坚持年年有变化,四年一更新”,使命是“对中国体制内商学院EMBA课程改革起到风向标作用”。
关于2014年至今的课程创新之前,交大EMBA管理层首先关注的是来自企业界的两个痛点:
第一,当企业界创新、颠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后,如何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如何在剧烈的变化中做出正确决策,在全新的环境下培养前瞻性视野?
为此,交大EMBA管理层提出的思路是,汲取专业而前沿的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成为优秀企业家的选择,推出更新瞻、更创新的课程体系。
事实上,2014年之前的10多年中,依靠以“三大整合(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等项目)”为代表的课程模块设置和“交大系”师资力量,交大EMBA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00多名高级管理人才,目前还在持续中。
而始于2014年的课程创新,交大EMBA更是新增了“创新、金融、互联网”等三个“加”模块,并依托综合型大学的雄厚实力推出“交大探究”模块,将技术、工程、医学与管理学科进行融合创新,为EMBA学生打开深入了解交大其他学院和学科发展的窗口,整合菁英校友资源,实现工商结合和产业对接。
从课程来看,新课程体系增加8门课程,即《商业伦理》、《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心理行为与决策》、《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产品》、《技术驱动的商业生态创新》、《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
时值今日,交大EMBA进行增设的这些课程,符合了当今中国企业发展的风向。
以创新、金融、互联网三大“风口”课程为例,创新课程包括品牌创新与管理、创新思维与实践、技术创新与管理、企业家精神、可持续发展、心理行为与决策六个从理论到实务的子科目;
金融课程更涉及互联网金融、收购兼并、金融衍生产品三个实战子科目;
在互联网课程中,如技术驱动的商业生态创新系列课程、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技术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等热点领域。
可以看到,这轮课程革新之后,交大EMBA以自身大学各系学科的资源优势,进行配置和融合进了EMBA课程,打破了对商学院过去只拘泥于教授“纯管理学”的藩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大EMBA模式。
强化实战型EMBA模式
■人大EMBA模式
自2008年率先将世界级管理大师亨利·
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
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以下简称“人大EMBA”)创设了一个创新项目—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其开创了中国高端管理教育的新境界。
该项目立足中国国情,贯通东西方管理思想,注重管理实践,培养有思想的组织领袖。
其后,人大EMBA还推出了开创性的SOAR飞翔计划,结合CMPM的核心理念和教学实践成果,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管理、经济、历史、文化四个方面为EMBA学生提供课程,使其具备完善的心智模式,呈现理解管理世界本质、教育理念系统缜密、教学组织专业严谨、名师队伍优质高效、学生群体高度满意五大特色。
从人大EMBA创新教学的理念而言,就是通过引入亨利·
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缩短教学和实战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投入到实战或模拟实战中,来体会管理对他们的帮助和影响。
根据EMBA学生“建构性”学习特点,人大EMBA作为教学主体组织单元,通过SOAR将经验知识和观念知识加以整合,将反思学习实践制度化。
主要措施如下:
1.在教学过程增加反思环节,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有机整合;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经验分享,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和反思性分析,能够帮助改进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大EMBA认为,通过反思,可以将管理者的经验与教授传授的各种概念、理论和模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概念性见解反思以往经验。
将学习结果带回到工作岗位,对组织产生影响,进而为课堂反思提供更多的鲜活经验,形成了一个反复不断的良性循环。
接下来,人大EMBA还将继续引导学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工作以及他们的周围世界上,体会自己是如何思考、行动和管理的,让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学习,并分享彼此的经验,让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
反思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冷静看待自己、客观看待世界”的分析方法和反思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习提炼和构建概念体系,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和更客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提供学生彼此分享经验、“以人为镜”进行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磨砺高水平倾听和高水平写作能力,为将来的EMBA硕士论文做好准备和伏笔,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经验,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管理组织和变革的知识体系。
现在,人大EMBA已将反思环节全面导入所有EMBA在读班级,在每天早上上课前安排半小时的晨间反思,并在每月四天的上课期间至少安排1-2个晚上进行针对当天课程内容的反思交流。
SOAR项目组的专家教授和EMBA授课教授一起,提供和更新反思话题。
与此同时,班主任和班级骨干学生,共同带动和促进班级反思活动。
另外,人大EMBA会为每个同学准备反思日志本,让学生同学们将反思内容和学习心得进行系统记录。
“三合一”教学型EMBA模式
■厦大EMBA模式
无论哪一家211大学、985大学开办EMBA,都一定会基于本校的专业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导入到EMBA教学体系中,由此形成一张独立的、个性的EMBA名片。
地处福建的厦门大学,最具优势的专业领域就是其金融、财务、会计专业。
曾有网络对中国前50位最优秀的会计学教授排名中有18位出自厦门大学,而1/3任教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EMBA(以下简称“厦大EMBA”)。
事实上,不包括20多名外聘教授,仅在厦大EMBA的73位专职教授中,就有超过一半出自会计学领域,而且有多名教授甚至还担任外部上市公司的独董。
这些具有金融、财务、会计专业特点为背景的教授以及厦大EMBA管理层,联手为厦大EMBA形成了一张极具金融、财会特色背景的EMBA名片。
正是基于这个特色,让很多学员宁愿跨越省、市,报考厦大EMBA。
根据公开信息,厦大EMBA迄今已经开办了100多个班级,招收和培养了数千名学员,涵盖海西、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原等发达经济区域。
但是,一直以金融、财务、会计等专才教育见长的厦大EMBA,近些年也在向多学科交叉的EMBA教学课程进行努力。
比如引进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共享经济、生命科学、新能源等课程。
以此结合经济形式、热点,满足大部分管理者身份的学生所急需的知识诉求。
按照这样的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厦大EMBA将进入更高阶段的挑战。
在教学模式上,厦大EMBA注意到很多商学院EMBA教学重点一个共同问题:
填鸭式的满堂理论灌输,案例不多,有的学生因为难以理解和领会,对理论学习有所反感。
因此,厦大EMBA课程采用课堂授课、案例研讨、教授点评、实战模拟、前沿论坛、专题讲座、管理沙龙、名企参访、拓展训练、团队竞合、移动课堂、海外访学、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主要以“三式合一”的教学模式,即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模式。
以其中的体验式教学为例,厦大EMBA结合学生工作单位及岗位急需研究的问题,以案例形式引入课堂。
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学员案例”专题,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员的工作实践和课程讲授的管理理论,选取一个有价值的实际管理问题与全班分享、体验。
同时,厦大EMBA还将课堂搬到各地进行企业走访和实地考察,对话高层领导与知名企业家,了解当地区域文化与企业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考察当地经济政策与投资环境,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运用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EMBA课堂所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当地企业出谋划策。
此外,厦大EMBA十分重视将案例式的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在常规教学之余,配合丰富的国内移动课堂和海外学习课程。
据了解,厦大EMBA中心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以及英、法、德等国家的知名商学院均有大量课堂活动往来。
“移动课堂不仅是地域的移动,更是课堂内外的移动和融合,除了教学活动方面的互相学习,还会建立课外的同学间企业的互访机制,参访当地最知名的企业,与这些知名企业进行现场的面对面互动。
区域特色型EMBA模式
■浙大EMBA模式
作为首批开班EMBA之一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浙大EMBA”),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所在区域—地处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如果仅从A股主板上市的公司数量对比角度,在浙江当地的上市公司就多达309家,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更何况浙江当地还有阿里巴巴、娃哈哈、吉利汽车等这样至少600多家知名大企业。
另外,在一份《2017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蓝皮书》中透露,在2597位源自浙大的创业者中,包括上市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419位浙大系企业家,共掌控393家上市公司(含A股、海外、新三板),总市值超过6.5万亿人民币。
他们横跨浙大36个学院,纵越56届毕业生。
该蓝皮书还透露,在浙江和杭州创业创新领域,由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和海归系组成的创业群体,被称为浙江创业的“新四军”。
在众多浙大系创业企业中,制造业占比最高,而其中更是涌现出了一批跑在前头的中小型企业。
浙大系的创业相对集中在产业上游,而具备原创技术、利用技术创新则是浙大系的创业基础。
因此,无论是此前的传统企业家群体,还是具高学历的创业和管理者群体,都形成了浙大EMBA源源不断的学生资源。
可以说,不缺生源的浙大EMBA,甚至比上海、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更容易吸收学生。
根据我们对浙大EMBA的访谈,“限读令”、“统考制”对浙大EMBA影响比较微弱,但是,从浙大EMBA管理层来说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在EMBA的办学上,最大程度谋求“浙江特色”。
正如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魏江所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将立足浙江,服务国家,奉献人类,继续走在市场经济前沿,创造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
目前,浙大EMBA设有“1+3”新项目,分别为创新创业综合班、新金融班、新生代班、新阶层班。
创新创业综合班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特色“创新创业”为基础,结合全国两创趋势,融入浙江省、浙商浓厚的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而形成的基于西方管理理念,又扎根中国,具有中国管理理念与特色的EMBA项目。
新金融班、新生代班、新阶层班则是紧跟时代变革与发展道路而全新打造的特色项目。
关于新金融班,是浙大EMBA看到“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蓬勃兴起”而创建。
在创班之初,浙大EMBA管理层认为,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快速迭代、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正在引发金融业“基因突变”,尤其是金融科技概念的异军突起,正不断模糊金融行业的边界,使得互联网金融、中小金融、区域金融、民间金融渐渐成为金融业态重要组成部分。
浙大EMBA创建新金融班,具备三大优势和具体实践:
第一,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数据。
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高地—浙江省,拥有众多不同模式、极具创新意识的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拥有以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和数学系等相关研究力量,凭借浙大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互联网企业丰富的市场数据,浙大EMBA新金融项目应运而生;
第二,以“互联网金融”一以贯之的全方位培养体系和师资配备。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新金融领域的培养项目,浙大EMBA新金融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在整个培养过程的双重作用。
采用课程+专题讲座+互联网金融代表企业实地参访+金融沙龙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课程模块上,浙大EMB专设了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大格局中的金融洞察力、新金融与财富管理等课程。
而除传统金融外,更注重新金融的发展,特别嵌入区块链解读、互联网金融深度解析、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等技术与金融融合的模块,为金融及科技从业者打开互通之门拓宽视野,并在大格局金融形势解读及公司金融领域引入林毅夫、巴曙松、万建华、焦瑾璞、刘珺、潘功胜等行业领袖,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深度定位新金融、思考产融结合之路。
课程之外,还相应配上专题讲座以及互联网企业实地参访。
邀请原微众银行行长曹彤、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等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解读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局势,更是走入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地参访,如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盈盈理财、微贷网、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上海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行业协会,深入了解与感受互联网金融。
第三,健康发展的新金融未来。
作为新事物,互联网金融健康从“促进”到“异军突起”,这期间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互联网金融如何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也是浙大EMBA新金融项目非常注重的一点。
浙大EMBA新金融项目在设计之初就与浙江大学法学院合作,引入相关课程与师资,开设《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健康发展》课程与讲座。
加强法律意识、风险控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企业家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与“风险防范”并重。
至于新生代班,是浙大EMBA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的首个专为新生代企业家传承与发展而定制的EMBA项目。
该项目主要基于中国最具潜力浙商群体,以培养具有卓越国际战略眼光、总揽全局能力的新经济代表为目的。
浙大EMBA发现,在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浙江地区的第一代企业家正在逐渐退居幕后,而一批新生代企业正在崭露头角。
他们有的是家族企业的传承者,有的是自主创业的企业家。
在这个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用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的先进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培养好这批新生代企业家,让他们做好承揽大任的准备,浙大EMBA认为自己有责任担当。
但是,在国内的大学及商学院教育架构上,虽有部分课程涉及新生代、家族传承,但没有出现过此类的专业体系,因此浙大EMBA决定做出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EMBA项目,浙大EMBA依托浙江大学深厚底蕴和强大科研力量,通过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资深的家族企业研究团队以家族企业现代转型、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家族企业国际化和家族企业传承等为主题开展过大量研究工作,并已发表了以《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另外,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商的传承与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探索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创业的新路子也极为关注和支持,并成立了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大学联合组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合承办新生代浙商学院,举办浙大EMBA新生代班。
旨在帮助处在传承关键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