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4230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下载.docx

不同:

第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士以唯物主义者作为革命前导,一些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他们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他们都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德国哲学革命的革命战士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唯有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还是陷入了唯心论中,他们以其迂腐晦涩的言词和笨拙枯燥的语句表达出他们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政府的迫害反而他们的著作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法定教科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甚至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第二,法国哲学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德国哲学以成功告终。

第三,法国哲学革命采取的形式是旗帜鲜明的,而德国哲学革命是缩头藏尾、掩盖在晦涩的哲学语言中。

(待补充和校对)

②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不同表现的原因:

法国资本主义有相当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比较强大,他们强烈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使之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根本不可能用妥协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决定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革命性比较坚决的阶级。

与英法相比,德国在当时来看是比较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早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对资产阶级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因此德国资产阶级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

要革命自己没有力量,又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共同进行斗争;

不革命又不能发展资本主义。

③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

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这个方面原因使得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哲学革命不同。

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

但是不论政府或是自由派(只有德国诗人海涅觉察到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都没有看到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的这种革命性,他们看到的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为普鲁士王朝的辩护的一面,因而德国哲学不仅没有遭到摧残和迫害反而备受推崇。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对黑格尔著名命题的理解: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①要区别现实和现存的含义。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和现存是不同的。

现存是指存在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管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现实是指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存在,现实一定是现存的,但是现存的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因而失去了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因而是行将灭亡的。

把这以命题放到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如果这个国家还在必然这个限度内它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了必然性那么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是必然要灭亡的。

②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现实的东西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从而使不合理的旧事物,那时新的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因为A.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B.凡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合乎发展规律的合理的东西,不管它和现有的表面现象如何矛盾它迟早总是要取代旧的衰亡的东西而成为现实。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命题就转换成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③黑格尔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恩格斯就此阐发了关于人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A.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辩证过程,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中包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但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

B.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是暂时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史普遍的,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看到的自然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把发展的主体限定在精神范围内。

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

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这就是黑格尔哲学。

③黑格尔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是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里,在“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从而达到认识的终点。

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方法又要服从体系的需要,所以体系最终淹没了辩证法,致使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闷死了。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其方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黑格尔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和对黑格尔哲学应有的态度

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归根结底是受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它是对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日益激化的反应。

①首先,黑格尔学派分解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代表有辛里克斯等,他们特别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而完全抛弃了他的辩证法。

青年黑格尔学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

青年黑格尔不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否定了黑格尔的神秘的超人类的“绝对精神”,他们提倡人的自我意识。

他们十分重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并力图从中得出无神论的结论。

②青年黑格尔学派中也存在争论。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什么是世界历史的动力问题上产生里激烈的争论。

施特劳斯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实体”,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

而鲍威尔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我意识”,而只有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的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最后在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了施蒂纳,他发展了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我”,所以说他用他的“唯一者”压倒了“自我意识”。

③不论是老年黑格尔学派还是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范围,都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

而费尔巴哈则冲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诞生。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唯物主义的登台,但是这本书在当时有两个缺点:

第一,以华丽、形象和夸张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论证。

第二,对“爱”的过分强调。

长期以来统治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内容抽象,文字晦涩难懂,使人望而生畏,费尔巴哈的这看似缺点的写作手法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2、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应有态度

①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意义

第一,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他的哲学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

第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不自觉的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②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包含丰富的积极成果、对民族精神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制服不了这种哲学的。

因此要采取既批判又吸收的方法来科学对待黑格尔哲学。

第二章

第二章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①在第二章开篇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表述。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阶段

第一,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认为人有灵魂,它寄存在身体之中,思想和感觉就是灵魂的活动,人睡觉的时候身体停止活动,灵魂却在梦中活动。

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身体到别处活动,这说明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第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以曲折迂回的方式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这仍然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到近代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脱封建宗教神学的束缚,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同宗教神学的对抗。

只有到这时,人们才以尖锐的形式向教会提出挑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获得它完全的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思维是从存在派生出来的则属于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则属于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的任何解释将都导致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是这样或那样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肯定思维和存在彼此联系和相互转化就是可知论,凡是以某种方式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就是不可知论。

(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

1、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角度用辩证的观点批判过不可知论。

黑格尔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本质不是在现象之外,而是存在于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但是黑格尔对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是唯心的,他把思想概念理解为本质而把物质存在理解为思想概念的表现。

2、费尔巴哈也对不可知论做过唯物主义的批判。

他认为(考研笔记)

3、无论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都没有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实践观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论。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谈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

(三)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以及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①费尔巴哈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时唯一现实的。

②费尔巴哈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有思想,人脑是思维器官,人死后人的精神和灵魂就消失了。

③费尔巴哈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④从上面三点看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费尔巴哈在“向后退时”(即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人类本质和人类认识时的自然根源)他赞同唯物主义,“往前时”(即像庸俗唯物主义一样吧唯物主义看做是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本身)就与唯物主义不一致了。

可见,费尔巴哈反对18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19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是由道理的,但是他把唯物主义同唯物主义的特定表现形式(庸俗唯物主义)等同起来,不懂得唯物主义也是要发展的,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放弃了唯物主义的阵地和哲学的党派性原则,因而是错误的。

2、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

用纯粹的机械原因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用力学的角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

如拉美特利写的《人是机器》。

这种局限性的产生因为当时在自然科学中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只有机械力学,而化学和生物学还很幼稚,所以机械性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②形而上学性。

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当时他们虽然承认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只看成是机械运动,习惯于对既成事物做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所以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认为自然界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一种食物只能反复的产生同样的事物,而不能转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③唯心史观。

18世纪唯物主义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对中世纪采取了否定一切的态度。

把中世纪看成是人类历史的中断,对历史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

④19世纪庸俗的唯物主义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而且把唯物主义庸俗化,认为人的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他们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所以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时唯物主义的倒退。

⑤费尔巴哈并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原因在于:

第一,客观原因由于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三大发现还没有完全形成。

第二,主观原因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将唯物主义贯穿到历史领域。

第三,社会原因由于当时德国大学讲台都被唯心主义黑格尔拍占据迫使他远离现实过着孤寂的生活。

(考研笔记)

(四)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批判

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目标,把人类之爱作为真理、正义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追求,因而是个唯心主义者。

施达克不知道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果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造成了混乱。

第三章

第三章集中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没有能够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源。

(一)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

1、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

①费尔巴哈反对基督教,但是不主张完全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

费尔巴哈认为有两种宗教:

一是旧的的有神宗教,这种宗教所设想的天堂、上帝是虚幻的、不存在的,是应该废除的。

一种是新的无神宗教,这种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系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不能消灭的。

费尔巴哈要废除的宗教是旧的有神的宗教而建立新的无神的宗教。

②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观点表现在:

第一,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

他人为宗教和人的感情是一回事,宗教不是从外面灌输到人心来的,而是人的心灵与生俱来的,所以“心是宗教的本质”。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宗教变迁史。

某一历史运动能否发展决定于宗教观点是否深入人心,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不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标准,而是以宗教的变迁为标准。

2、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①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关系看成是人的感情关系的错误观点。

恩格斯在这里区分了宗教关系和人与人之间感情关系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种与人类公存亡的社会现象。

宗教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社会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将最终被消灭。

②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实质。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本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是阶级关系的反映,而费尔巴哈却把人的感情关系同宗教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把这种关系提到宗教的地位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完美的。

这不仅抹杀了宗教的阶级根源,而且也歪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这也必然把宗教说成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否定宗教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现象,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③费尔巴哈在玩弄语言把戏。

从语源学上看,“宗教”(religare)这个名词是从“联系”(reliagree)这个动词演变而来的,因此费尔巴哈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就是宗教。

④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变迁看成是宗教的变迁史。

首先并不是所有历史的变迁都伴随着宗教的变迁,世界上只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才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过较大的作用,至于其他宗教对历史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其次世界性的三大宗教虽然在历史上起到过重大作用但也只是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事实证明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

(二)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是贫乏、肤浅的

恩格斯通过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黑格尔的伦理学的对比中看出费尔巴哈伦理学的贫乏和肤浅。

①在内容上:

黑格尔的伦理学即法哲学其基础是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在伦理学中黑格尔谈到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三个部分。

黑格尔虽然以极端抽象“绝对观念”为基础来谈伦理学,就形式来讲是违心的,但却研究了一些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实际问题。

费尔巴哈在它的伦理学中尽管标榜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大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式是现实的,但是这个人却不是生活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

在宗教人里费尔巴哈还谈两性之间的爱,有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而在他的伦理学中却连这一点差别也消失了。

虽然费尔巴哈也提出过“皇宫里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想的是不同的”等类似的观点接近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过是零星的猜测。

②在善恶观上:

黑格尔在善恶观上特别强调恶的作用,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个命题包含双重含义,第一,恶是一种否定力量是对传统的习惯的旧有的善的观念的否定。

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新的东西战胜旧的东西,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

第二,人的贪欲和权势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比如,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自私自利、争夺权势的行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费尔巴哈的在对待善恶关系上时肤浅的。

他将这对范畴绝对的对立起来,认为善事绝对的善,恶是绝对的恶,不了解善恶观念的辩证发展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他从个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出发,把抽象的爱看作是克服社会上一切灾难的法宝,从来就没有想要好好考虑一下恶的历史作用,这无疑是肤浅的。

(三)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和基本准则

①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所以追求幸福的欲望应当是人类道德的基础。

②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受到双重的限制:

一是我们行为的自然后果的限制。

二是受到社会后果的限制。

所以我们自己最求的幸福同时也要尊重别人追求幸福,如果不尊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就会受到别人的反抗反过来又妨碍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为了大家的共同幸福,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

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

这就是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准则。

2、对费尔巴哈道德基础和基本准则的批判

①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在理论上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式无法实现的。

我们知道要实现对幸福追求的欲望,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一定满足欲望的手段和物质基础。

但是在阶级社会中,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不存在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是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按照他的观点,资本主义的证券交易所就变成了最高的道德殿堂。

因为去证券交易所进行投机的每个人是为了追求幸福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都希望自己发财致富。

在这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

如果一个资本家投机发财证明他是正确估计了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并没有妨碍别人去追求幸福,因而是最有道德的,至于那些在投机中失败者,也不能埋怨别人因为他没有正确的估计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就证明了他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的。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①道德的历史性。

一切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没有什么超历史的、抽象的永恒的道德原则。

因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不同道德就不同,经济基础变化了道德迟早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②道德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仅有奴隶主道德、封建主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而且还有和他们对立的奴隶道德、农民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道德是一定阶级的道德。

(四)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1、从认识根源上说,费尔巴哈的哲学虽然是把人和现实世界作为出发点,但是他的这个“人”不是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人,而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人。

在他那里现实的世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改造的对象,他不了解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革命斗争的实践对认识的深刻意义。

2、从社会历史根源上说,他不仅没有从社会实践中去理解人和自然,而且还反对从社会实践中去研究人。

由于受到当局的迫害,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远离实践远离了政治。

第四章

第四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一,他企图建立一种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体系,仍然是他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二,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其下半截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其上半截即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第三,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没有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是采取全面否定和抛弃的态度。

第四,他的哲学内容贫乏,除去他那宗教和抽象的道德之外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来和黑格尔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的态度与费尔巴哈完全不同,黑格尔不是简单的被放在一边,而是对他的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拯救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和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①细胞的发现。

这一发现的哲学意义在于:

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的机体都是统一的结构,有共同的构成单位,把人与生物、动物与植物、以及动植物各门类之间连成一体。

正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