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4036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课件缩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没有精密的科学实验,对自然界没有解剖分析,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因而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辩性的特点。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革命的标志:

哥白尼“日心说”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只有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宇宙的物质性●原子的基本性●自然的不变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1.机器的自然图景

自然界、宇宙被描绘成一架硕大无比的、精确的机器在运转,栖息、居住在地球这颗行星之上的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也无一不是机器。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

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做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做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设想有这样一个“智神”,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同一公式里。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确定的;

未来和过去都会展现在他眼前。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解释一切现象,包括生命现象。

②形而上学性: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看做是互不联系、静止不变的东西。

③不彻底性:

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

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及宇观领域的;

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

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统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宏观领域的。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①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

②自然界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③自然界物质客体互成系统。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物质系统的开放性。

是指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有着密切联系与交换的一种状态。

2.物质系统的动态性。

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所具有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3.物质系统的整体性。

是指系统的诸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4.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是指构成物质系统的要素的等级和地位。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①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②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

2.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图景①非生命世界的结构层次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凝聚态物体-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②生命世界的结构层次

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三节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二、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一)自然界演化的进化与退化——自然界演化的两种基本趋势

进化,是指物质客体在演化过程中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的发展趋势和过程。

退化,即是指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从有序向无序,从高序向低序的发展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的辩证关系:

首先,进化与退化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其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再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所谓可逆性,是指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状。

所谓不可逆性,是指系统及其环境一经改变后,不能回复到原状。

自然界系统的演化无论是朝着进化方向还是朝着退化方向,都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

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发生的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可逆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是舍去了许多规定性的抽象化形式。

(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1.有序与无序--大自然发展方向之谜

自然系统的有序性--是指①一个自然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即系统结构有序;

②系统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也即系统运动变化有序。

自然系统的无序性--是指一个自然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及其运动变化没有规则。

孤立系统--从有序到无序

孤立系统是指与外界即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转化的方向是确定的。

比如物体各部分温度不同,那么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产生热量的传递,直至平衡;

机械运动能自发地转化为热能,如摩擦生热。

但相反的转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

这在热力学中,称之为不可逆过程。

如把这一过程推广到宏观世界,那么显然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各种系统的运动随着能量朝着一定方向的转化逐渐趋向缓慢,最终将静止下来,宇宙趋向热寂(平衡)一切组织状态趋向衰亡,用物理术语来说,就是“熵”。

开放系统--从有序到无序

开放系统是指能与周围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系统。

这种系统与孤立系统有明显的区别,它的内部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无序性总是自发地减少,有序性总是自发地增加,即完全不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是遵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

这种系统明显地表现出自组织性,所以又称为“自组织系统”。

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曾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长的普利高津博士却深信这样一种哲学观点:

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既然它们都是处于同一个宇宙之中,是客观物质系统的各个互相联系的有机部分,那么它们就不应该有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的巨大差别,而一定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在1969年的“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载入史册的“耗散结构论”。

普利高津本人也由于他在科学上的这一重大贡献为世人所知,并荣获1977年度的诺贝尔奖。

2.自然界的自组织

组织或组织化是事物有序结构的形成。

按照有无外界特定干预或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把组织过程分为被组织和自组织两大类。

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存在外界的特定干扰,系统和结构和功能是外界施加给系统的,是被组织;

反之,则是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自然自主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运动过程。

3.自组织产生的条件

①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

就是指那些与外界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封闭系统:

指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

指与外界能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

②远离平衡态③非线性相互作用④涨落⑤系统内部存在正反馈机制

3.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由于系统内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存在,以及环境对系统的扰动,将引起系统的随机涨落现象,这种随机涨落将通过系统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放大,当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将形成巨涨落而影响整个的系统,并使系统发生跃迁,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和状态。

4.自组织产生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竞争——在这里,泛指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或不同子系统之间,或不同系统之间,通过某种斗争(有时可分为高低优劣,择优汰劣)而促使系统演化的活动。

协同——是系统中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

在演化过程中,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会在一定条件下联接、合作、协调与同步行动,自组织系统离不开协同的动力作用。

突变——自组织的产生要经过突变的“门槛”,并有进化过程中的分叉。

(四)自然界演化的对称破缺性

对称,是指某种事物、现象、过程和规律(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运动,物质条件,结构,属性和关系等)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性。

对称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条件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

现代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对称破缺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

自然界系统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破缺的过程。

三、自然界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在哲学上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趋势。

偶然性不仅在进化过程中的确存在,而且必然性一般不能彻底排斥偶然性,甚至偶然性就是从必然性中转化而来的。

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总结的那样:

“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的东西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

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2.渐变性与突变性

渐变性,是指物质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相对缓慢的、渐进的和连续的变化的方式和特征。

突变性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表现为相对快速、突发和剧烈变化的方式和特征,是渐变过程的突然中断。

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渐变中包含有突变因素,突变是以渐变为基础和前提,并且渐变与突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出这两种演化方式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3.周期性和无限性

自然系统演化的周期性,是指自然系统经过一定的演化过程后,向原来出发点复归的演化方式和特征。

这种复归,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复,而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的复归。

自然界物质系统这种周期性演化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自然界的演化又呈现出无限性发展的特征。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

1.人口数量剧增2.自然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危急矿物资源面临耗竭

3.环境污染加剧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

1.“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生态危机”的哲学基础3.“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②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成为自然界的对象,并依赖于自然界;

另一方面,人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人与自然这种互为对象、相互作用的关系,正是人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而人及其实践活动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

所谓能动性,是指人具有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综合地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而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必然要受到客体制约的一种特性,即人必须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自身的活动。

而且,人的活动还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受到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制约。

能动性与受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

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

能动性的精髓是自觉性,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人自觉地根据自然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自觉地服从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人认识到服从客观规律性的必要,并把这种服从纳入自己的行动计划,正是发挥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

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是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二、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为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系统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与环境、整体与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关系去研究系统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各种各样的演化规律,使我们能够控制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主要分科之一。

现代生态学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态系统

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它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其环境两部分。

1、生态系统可分解成四个基本要素(生态因子):

⑴无机环境:

主要是指阳光、温度、水、矿物质、土壤、空气等。

⑵生物的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和一些蓝绿藻、细菌等低等植物。

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利用阳光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称为生产者。

它们属于自养生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⑶生物的消费者:

指各种动物,它们主要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而生存,因而被称为消费者。

⑷生物的分解者:

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以及某些原生生物和蚯蚓、白蚁等腐食性动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含有的复杂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而它们自己则从系统中的死亡机体和废物产品中获取所需的能量。

2、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现象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在系统中形成营养结构,这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3、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里各个生命系统之间以及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系统中存在的复杂的反馈机制使之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即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把世界区分为自然界和社会只有相对意义;

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重要。

自然界是“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内在机制,自然因素支持和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从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我们要重视自然界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因而,人对自然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而又绝对准确的描述,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所以,人类在自然面前应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

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应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助手。

3.高度认可并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生态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生态自然观看来,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

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大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的内在价值。

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

因此,人类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样性。

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4.生态自然观又高度重视人在大自然中的独特价值和主体地位。

人的这种独特价值和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人不是一般消费者(动物),而是生态调控者、人工生态系统创造者;

而且人又是大自然中惟一具有道德意识的存在物,能够认识到大自然创造、维持和促进众多生命的潜能和趋势,并能够用道德理想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自然的这种潜能和趋势,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视为实现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生态文明将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关心其它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总之,可持续发展有其深刻的内涵,最主要的是发展。

这个发展不但强调现代人的发展,而且要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

不仅强调发展的数量,更重视发展的质量。

其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其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以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可持续发展——中国跨世纪战略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新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

减量化原则:

要求我们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经济目和或生活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在生产中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

例如在通讯中用光纤技术代替传统的铜线;

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污染。

再利用原则: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就了结。

例如,生产者应当把产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巾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

再利用原则要求生产者应当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像现在这要为刺激消费面快速更新换代。

一些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产者使电脑、电视机以及其他电子器具设计成模块化的组合,在更新换代时只需方便快捷地置换其中的部件,而不是更换整个产品,实质上达到了产品的持续使用、也是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再循环原则

就是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以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它要求生产者在生产的同时解决废弃产品的处理问题。

例如,有些生产者在产品的包装纸箱上不喷涂聚乙烯等材料,以便废弃的纸箱打浆再生。

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弃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种类型的新产品。

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废物循环成其他产品。

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理想境界。

4.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多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

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各个产业(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部门中,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劳动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

生态产业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在自然界再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交换,遵循生态产业运行的自然规律;

在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