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397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吕氏春秋·

异宝》

2003:

《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

2004:

《隋书·

循吏传·

辛公义》

2005:

慎行》

2006: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

2007:

《淮南子•泰族训》

2008:

《汉书·

韩延寿传》

2009:

《史记·

叔孙通列传》

八年来,选自史传文的有四篇,其中03年所选的还不是史传的正文,而是裴松之的一段注;

其余四年,则选自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多偏重于议论性的文字。

因此,从03年开始,我们在复习指导上,就采取了以史传文为主,同时兼顾议论文、笔记文和小说寓言等文学作品的做法。

统观八年来的考试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虽然选材方面有所变化,但从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上看,这几年基本保持稳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复习思路,还是应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考点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这一考点包含了实词、虚词两方面内容,这里所说的“常见”,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教材中也作为重点的词语。

具体地说,应该不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畴。

“在文中”,提示我们,考查的是这些词语的语境义,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判别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就从实词、虚词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有哪些方式,有什么特点。

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掌握常见实词

考纲对实词的要求,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常见”,另一是“根据上下文”。

所谓“常见”,中学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基本属于这一范畴;

盖房子要有砖瓦,词语就是语言中的砖瓦。

因此,熟读课文,掌握课本中出现过的常见实词,就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了。

到什么程度才能叫“掌握”了这个实词了呢?

这就要求对课本中学到的实词进行归类,比如《廉蔺列传》中的“负”字,文中多次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

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

依仗

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背弃。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在此基础上,再把以前学过的“负”的一些意思也归进来,例如:

6.这都是我窦娥没时没运……负屈衔冤。

蒙受

7.成语“负隅顽抗”背靠着

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失败

9.负债累累欠

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负”字,我们就要在头脑中把这几个义项比较一下,确定它在文中的准确意思。

如果我们对教材要求的340个实词作了这样的归类整理,记住这些义项和例句,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用来进行比较,这就可以说是对这些实词“掌握”了。

所谓“根据上下文”,则告诉我们,实词的考查不是要你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而是要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要学会“因文定义”。

我们知道,尽管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普遍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有一个义项,要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具体意思,就要把握整个句子以至整段、整篇文章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某个词的一个义项放在句子里后,要使全句能讲得通,不别扭,合情合理,同时还要与整段整篇文章所说的意思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

例如: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

这段话中,“夺”字下面有一个注解:

强取。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抢”。

但用这个义项来解释,这段话就讲不通。

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此时屈原“属草稿未定”。

还没写完,这位上官大夫把它“抢”去做什么?

如果说是要贪天之功,冒充自己所作,那么,大家都知道,怀王是让屈原去做这件事,并没有让这位上官大夫做呀!

更何况,现在他所要“夺”的不过是一个草稿,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

子罕》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句子,句中的“夺”也无法解释为“强取”。

因此,我认为,不如把它解释为“夺易”(改换)更好些,也就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换里面的某些内容,某些条款。

这样解释,就不会有疑问了。

当然,前面的“夺”如果解释为“改换”,那么,后面的“与”就应该解释为“同意”“赞许”。

这样解释,才算是做到了文通字顺。

另外,要判断一个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还是要作一点语法分析。

一个多义词,义项不同,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性也往往不同。

所以我们在确定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时,应该考虑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它与别的词的搭配关系。

信,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个义项,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信使,⑥音信、消息,⑦随意,随便,⑧通“伸”。

再看如下例句: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作定语,修饰“言”,应该是形容词,“真实”。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

作宾语,和“明智”一起修饰省略的宾语“人”。

应该是“讲信用”的意思。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状语,修饰“难求”,应该是副词,确实、实在。

4.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

作谓语,应该是动词,相信。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作宾语,应该是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

6.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祭妹文》

作宾语,应该是名词,音信,消息。

7.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作状语,联系“信手拈来”“信口雌黄”可知为“随意”“随便”。

8.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

《中山狼传》

用以上几个义项都解释不通,就要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考虑,当为通假字,通“伸”。

经过这样的语法分析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这个词语的意义了。

(二)注意古今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

变化最显著的是词汇。

这也是大家觉得文言文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对文言实词,也应该加以分析,那些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的词语,也就是古时候用过,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以及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在阅读中一般不会造成误会,问题不大,考查也不会拿这些已经死去的词汇来考。

复习中,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区别的词语上。

1.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句中的“汤”是“热水”,而我们现代汉语中提到“汤”大概就该成为食物了。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屈平……竭忠尽智……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句中的“穷”显然不是“经济上困难”,而是“处境困难”。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句中的“走”,如果要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行走,恐怕也会闹笑话。

200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燕军大骇,败走”的“走”也是如此。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句中的“再”与“一”“三”并列,应该是“二”,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

去:

去国怀乡;

好:

是女子不好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类似这样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所不同的词语,在复习是我们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

这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

从词形角度说,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同:

1.注意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双音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指示”,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就有问题了:

蔺相如充其量不过是赵国的一个使者,有什么资格向秦王发“指示”呢?

其实,在这里“指示”是两个词,“指”的意思是“指出”,“示”的意思是“给……看”,这句是说“(这块)宝玉有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您看。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双音词“地方”。

(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句中的“政”是“政策、法令”,“治”是“统治、管理”,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政治”。

(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是“形势”,“成”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形成”。

像这样的词语,读的时候应该在两个字之间略作停顿,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的词义是由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的,这时如果勉强把它分开解释,也同样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常常被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出感叹”,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

外篇·

秋水》,是说黄河的河神见到了北海的海神,发现自己远远赶不上海的广阔,“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这句话中的“若”是海神,前面已经说河神“旋其面目”了,也就是扭过脸来了,又“向若”,向着海神,把“望洋”再解释为“望着海洋”就不合情理了。

实际“望洋”在这里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仰着头的样子。

再比如“犹豫”,有人就曾这样解释,说“犹”是一种长得像狗一样的小动物,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主人还没有回来之前,就预先跑到路边等候,等等主人还不见回来,它就又跑回家去,过一会儿再跑出来,这样来回跑,就叫“犹豫”。

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的。

实际上,“犹豫”也是一个连绵词,不能把它拆开来解释。

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词语应该注意。

2.注意文言双音节词中的古今同形异义现象。

前面说了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等于说文言文中没有双音节词;

我们说文言文也有双音节词,不等于说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意义和现在都不一样。

像那些诸如“天子”“诸侯”“将军”“麾下”“臆断”……一类的双音节词语,古今意义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硬作不同的解释。

但是,有些形式上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完全一样,意义上却有差别的词语,我们要给以特殊的关注。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句中的“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马牛羊,而现在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如果按现在的意义,“牺牲玉帛”就应该理解为“舍弃一些玉器和丝织品”,是动宾关系,而在原文中却是并列关系。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句中的“叹息”和现在的意义相同,“痛恨”如果用现代意义去理解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怎么会憎恨与自己同一宗族的桓帝、灵帝呢?

这里的“痛恨”实际是“非常遗憾”的意思,表示对于桓、灵失政,大权旁落深感遗憾。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句中的“烈士”现在多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了生命的人,而在这首诗中,这位以“老骥”自比的“烈士”还在写诗呢,岂不怪哉?

其实,古时所说的“烈士”,多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这类词语在我们的教材中数量并不多,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记住,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在复习中,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归纳。

3.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合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的,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词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为陪衬,起一个使音节匀称的作用。

“君密奏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谭嗣同》)这里的“缓急”从句意来看,只有“危急”的意思,而“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

其他像“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以上两句皆出自《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词的偏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偏义复词是具体语境中的现象,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即便是这种搭配,也不一定是偏义现象。

综上所述,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的词语,应仔细辨别,辨析文言文的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

1.要牢记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的规律,遇到两个连用的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相同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不通或意义不确认时,就要考虑是两个单音词。

即使有时似乎都讲通,也要检查核对。

如:

于是相如前进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前进”应是“走上前去”、“献上”两个单音词解释,而不是“向前行进”的现代意义。

2.从语法角度分析,副词和连词要特别注意。

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一句,从句子意思来看,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可见这个“因为”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双音词,而是两个文言文的单音词,“于是”“写”。

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句中的“非常”如果是双音词,应该是副词,而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所以,可以知道这里的“非常”是两个单音词“不同”“寻常”。

3.一般而言,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复音词,最好是拆字分别解释。

如“风骚”,拆字解为“国风”、“离骚”;

“今天”往往可以考虑解为“现在上天”。

4.文言文的复音词要和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一并理解,要联系具体语境方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三)通假字的辨识

通假字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哪个字词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均解释不通时,就应该按通假字同音代替的规律,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去找它的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这里的“蚤”字古今都只当“跳蚤”讲,放在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这时如果从同音字里去找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早晚”的“早”放在这里正合适,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蚤”通“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的“畔”本义是田地的边界,引申为江、湖、道路的旁边,在这里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如果考虑它与“背叛”的“叛”同音的特点,把它看作通假字,意思就明白了。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论积贮疏》)这里的“卒”,在文言文中有“士兵”义,又可由此引申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卒伍”;

可以解释为“死”,解释为“完毕”、“终于”等。

但在这句话中,用这些义项解释都不通,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它的同音或音近字去考虑,辨明这个字通“猝”。

实际上,在古代,通假字不是随便使用的,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字通另一个字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我们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中较快地辨别。

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总共有180个左右,在复习中,应该把每课出现的通假字找出来,记下来,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掌握实词的四个“宁可”:

1.宁可把文言词语的意义想象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

2.宁可把一个双音节词想象成两个双音节词。

3.宁可把一个词想象成实词。

把酒

4.宁可把一个词看成动词。

(四)高考题型示例

文言实词的考查,有对常见多义词意义正误的判断,也有对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如下几种:

1.要求判断常见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解释正确与否,也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

悲伤

B.崧辞曰。

辞:

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

见识

D.君乃舍之乃:

这是03年北京高考试卷的第11题。

文段选自《三国志·

魏书·

邴原传》。

邴原小的时候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人称道,后官至魏国丞相徵事。

《三国志·

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

选段及试题难易度适中。

答案是B项。

A项中的“哀”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应解释为“为……悲伤”。

初中课本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就有“君将哀而生之乎”的句子,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可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读音为“zhì

”,应解释为“记”,理解为“见识”是错误的,并且与前面的“强”无法搭配。

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是错误的。

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如《石钟山记》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往往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

把握好课内知识,学会迁移,是搞好文言文复习的关键。

2.从文中选几句话,要求判断句中加点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

例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答案C]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这是2002年第7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3.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又一重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

一种是不加解释,要求判断该词语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是否有区别。

例如199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

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殁全首领:

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

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

指年龄。

本题由实词扩大到短语,而这些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又多有与之词形相同的词语。

A项“故事”,在现代汉语中多是作为一种文体,而在古汉语中却往往解为“先例”,苏洵《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用的这个义项,试题解为“先例”应该是正确的。

C项“有司”作为官吏的通称,古今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召有司案图”的句子,试题解为“主管官吏”也是正确的。

D项“春秋”古今都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在课文《谭嗣同》中有“春秋三十有三”的句子,试题的解释也没有错误。

B项的“全首领”关键是“首领”二字,“全”在文言文中有保全的意思,“首领”是同义词连用,表示头颅、脑袋,这个意思在《五人墓碑记》中就学过,“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一句中的“首领”就是这个意思。

而现代汉语中的“首领”则多用它的比喻义,领导人。

在文中,“全首领”应该是“保全脑袋”,无论从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没有“保持高位”的意思。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项。

这是给了解释的,2003年高考题则是不给解释的。

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A]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这是03年第12题。

答案是A。

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

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

“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

”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

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4.单双音节词放在一起考查

例如2008年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

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

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

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

希望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特别侧重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的把握。

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

“或欺负之者”中的“欺负”是由“欺”与“负”两个词构成的联合短语,“欺”是欺骗的意思,“负”是辜负的意思,短语的意思是有欺骗辜负他的人,把“欺负”解释为压迫、侮辱是脱离古汉语语境,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望文生义,错解古文。

阅读古文时要注意,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不要把古文中诸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昨日入城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妻子”“城市”“其实”这些古汉语短语错解为现代汉语中与其形同义异的合成词。

“过法”的解释,就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解为“逾越法规”是正确的。

“擢”作“提拔”讲,“愿”作“希望”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已学过,如《谭嗣同》中“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中,“擢”就当“提拔”讲;

《廉蔺列传》中有“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中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

课内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话,解答这个题应该问题不大。

从前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对实词的考查,试题虽然选的是课外的内容,考查点还是出自课内的,考查的主要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

另外,从前面几道例题也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的是古今不同的地方,特别注重那些古今都有,意义用法却有细微差别的词语。

具体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应该对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实词进行归类整理,特别要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以及偏义复词等等。

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

(五)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