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356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

1.中央集权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

汉承秦制;

汉初频繁换相;

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

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

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一是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

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

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

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

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

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

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

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

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

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

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

(2)皇权至上:

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

(3)中央集权: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短板1 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1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查短 “沿袭商代→格式化语句→追颂祖先→子孙保用”,体现的是价值观习俗的传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补短 阅读史料要紧扣主旨大意,不要断章取义,应立足于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作判断。

析选项 铭文沿袭商代,不是新文字体系,排除A项;

“追颂祖先,保用子孙”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宗法制,由此排除C项;

青铜器功用由材料可知与商代无异,故D项错。

答案 B

[针对练1]

(2016·

石家庄联考)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无法维系人心,充分说明其社会变化的剧烈程度,故A项正确;

B、C项中的礼乐制度和风俗的变化只是当时社会变化的其中一方面,故B、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化,看不出有关统一的信息,故D项错误。

短板2 史料信息解读错误

例2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查短 易错选D项,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就能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吗?

那秦朝因何而亡,仅从逻辑关系上就可排除最大干扰项。

补短 解读史料时注意史料与选项逻辑关系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注意区分表象与本质之间的不同。

析选项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

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针对练2]

信阳学情抽检)《新唐书·

礼三本》说: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

家天下》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解析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题干反映出君父在家庭、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故A项正确;

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

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

一、远古时代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二、商周时期

1.农业: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

井田制。

2.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

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官营局面被打破;

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秦朝时期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

五、两汉时期

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

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世界地位:

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经济重心:

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

(3)生产力标志:

铁器和牛耕。

(4)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5)耕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

(7)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问题:

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

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政策。

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短板3 时空逻辑意识不足

例3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查短 “汉代→集体劳作”是材料隐含的解题关键信息,失分主因应是考生时空意识不足,不会据时空史实排除干扰项。

补短 立足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对应时空知识分析选项是得分的重要原则。

析选项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作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

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

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练3]

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

短板4 对基本史学理论认识运用不足

例4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查短 此题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历史现象。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角度理解,很容易确定A为正确选项。

此题出现判断失误根本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去分析问题。

补短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原理分析问题:

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析选项 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

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针对练4]

洛阳联考)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 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

“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

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

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一、商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2.夏商时期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即周礼。

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

二、春秋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齐物”的观点;

“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

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人之性恶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

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3.文艺: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4.教育: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象活跃。

三、秦朝

1.焚书坑儒政策:

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严控教育: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人讲学。

四、两汉时期

1.思想

(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2)数学:

《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3)天文: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4)医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3.文学:

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制度化。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

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③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

④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短板5 调动基础知识不力

例5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查短 “汉代尊五经而非推崇孔子言论”是材料的大意主旨。

结合所学可知“五经”均成书于孔子生存年代之前,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据此分析备选项,会快速确定答案为C。

补短 立足材料核心信息,灵活调动所学知识一直是备考得分的不二法门。

析选项 “五经”成书早于孔子,可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发展先秦儒学,可据此排除B项,秦代儒学传统断绝明显与史实不符,可排除D项,故答案为C。

[针对练5]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短板6 审题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

例6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王像

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查短 在审选项的时候,如果这样思索:

A项,“批评现实政治”就表明“不能适应现实政治”吗?

B项,“批评现实政治”就表明“反对社会变革”吗?

D项,称颂三代之美,就表明政治目标是复古吗?

显然三个选项不能成立。

此题出错主因在于审题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

补短 把题干与各选项联系起来思考,看逻辑关系是否成立,不成立的为错误选项。

析选项 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而A、B、D项从逻辑上并不能从史料中得出相应结论。

[针对练6]

黄山大联考)《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服务,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说明作者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选A。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

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

(1)与经济:

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

针对训练

1.(2013·

新课标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

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非常弱,B项错误;

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项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