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3498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清单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部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人规定地球来到方向是西方,去的方向是东方,所以地球从任何地方看,都是自西向东.东西方是相当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东、西方。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注意:

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2.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º

)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太阳

恒星日:

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

,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3.速度:

线速度:

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

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cosα°

角速度:

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约15°

/小时,两极为零。

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吗,地轴不转动,所以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球自转导致24h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出现。

不是昼夜现象,地球昼夜现象产生原因:

1太阳照射,2地球为不透明球体。

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

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同样存在,只是一个昼夜周期为一年。

地球永远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白天黑夜的分界线形成一个大圆即晨昏圈。

晨昏圈包括晨线和昏线两段,地球从白天跨入黑夜经过的那段叫昏线,从黑夜进入白天跨过的那段叫做晨线。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圈,因此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即太阳刚刚升出或落入地平线。

晨昏圈只有在两分日才与经线圈重合。

2.产生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主要用来分析大气、洋流、河流的运动。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河水会向南岸冲刷,南岸受冲刷严重往往河道较深,适宜船舶航行和建设码头。

而北岸往往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岛、沙滩。

河道较浅。

另外如,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即信风带。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响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其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北半球)和西北风(南半球),即盛行西风。

【头晕了木有?

拿出地图册,对着三圈环流图再看一遍就懂了】

3.地球自转一周360°

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

1=°

4min,15°

=1h。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

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

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

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

经度差×

4分钟/1°

,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

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

【几个练习题练练。

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

1、当120º

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

(12:

20)2、当20º

E为1点时,求40º

W为几点?

(前一天21点)3、当80º

W为16点时,求70º

E为几点?

(第二天2点)

时区的换算

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

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对应24h每天,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有了划分的时区,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我们可以先求出两地所在时区,再用时区差来计算】

中央经线:

每个时区正中央的那根经线。

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度的整数倍,即15°

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

E(15°

×

8=120°

)。

①若所得余数<

7.5°

相除所得商为时区数②若所得余数>

7.5°

时区数为所得商+1。

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

⑴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两地的时区差。

加减号选取的原则:

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

同减异加若两地同时位于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减;

若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则加.如下图1。

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小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也不变.如果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日期加上1天,而时间减去24小时;

如果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1天,而时间加上24小时.

图1:

上图A和B相差13小时

图2:

上图A和B两地相差11个小时

⑵过日界线区时的换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相隔时区数±

1天

加减号选取原则:

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则加1天,减去相隔的时区数;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减1天,加上相隔的时区数.:

跨日界线相隔时区算法:

相隔的时区数=(12-已知地时区数)+(12-所求地时区数)

【全球共24个时区,但有25个时区名,因为东西12区以180°

为中央经线,各占7.5个经度。

东西12区的地方时一样,但日前相差一天。

180°

以东是西十二区,以西是东12区】

【时区换算的笨办法】

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

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

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

日界线

有人为的、位置固定180°

经线和自然的位置变动的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

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

如箭头A、B、C:

日期不变

如箭头D、E:

日期加一天

如箭头F、G:

日期减一天

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以北半球为例,看右上的图)

  在地球表面实际上有两条日期的分界线,一条是上面所讲的日界线,这是一条人为界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永远不变,其西侧永远比东侧早一天。

另一条是时间0:

00所在的经线,其两侧日期也不相同,但它在地球表面是不断移动的,每1小时要向西移动15度,其东侧要比西侧早一天。

【以上两个图均是北半球的示例。

大家可以将其自转方向标示出来,可以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180°

经线一直不断吞噬旧的一天】

左图:

180度为人为日界线;

西经4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5月1日0点或4月30日24点;

非阴影部分为4月30日。

  右图:

180度为人为日界线;

西经13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10月1日0点或9月30日24点;

非阴影部分为9月30日。

  以上两幅图像还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时间的范围和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右图中全球7/8的范围是10月1日,1/8的范围是9月30日。

 经典例题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1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

  A、2010年12月21日4时    B、2010年12月20日4时

  C、2011年1月16日17时    D、2010年12月20日10时

  解析:

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11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

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

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答案:

B

【以上就是地球自转的意义全部内容,只要你静下心去思考,没什么难的。

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强者的心,永远不要低估你自己】

地球公转

1地球围绕地球和太阳共同的质心公转,【因为相比太阳那个巨无霸,地球太鹅毛,所以也可以看做围绕太阳转】其路径为公转轨道,是一个非常接近于圆的椭圆。

所以近日点远日点对地球热量的影响很小。

但对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影响,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黄道面和赤道面成23°

26′的角度,叫黄赤夹角。

同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相一致,为南、北纬23度26分。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从而导致了南北半球温度地区的四季现象,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2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90°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日出前日落后可以认为太阳高度为负值。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同一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带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

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

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

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

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

【现在老师建议你自己把北半球冬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图画出来,依葫芦画瓢,萧老师说你肯定行】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H=90°

-|某地纬度±

直射点纬度|即H=90°

—|φ±

δ|=90°

—纬度差

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注意: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

北极点附近为极昼,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北白昼越长。

  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9月23日——3月21日):

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

  以上的规律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上面的图中A、B、C、D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曲线a表示北极圈上一年昼长的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的是南极圈的昼长变化,曲线c是赤道上的昼长变化。

  经纬线的判读:

  经度判读的规律是:

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在侧视图中经线表现为弧线,一幅平面图包含了180度经度,再根据图中的经线条数确定每条经线的度数,在A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45度,在B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30度。

在极投影图上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的直线,在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上,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东经度为逆时针方向增大,西经度为顺时方向增大。

南极投影的图相反。

  纬线在侧视图中表现为直线,在极投影图中表现为同心圆。

通常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

  H和I是两幅立体图其判读方法与极投影图类似。

  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

晨昏线的判读规律是: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晨线位于昼半球的西部边缘,昏线位于昼半球的东部边缘。

所以C图中最左侧的经线为晨线,最右侧的为昏线,而B图正好与此相反。

在G图上晨昏线的左半部分晨线,右半部分为昏线。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则可判定为夏至日。

如E、G、I图就是夏至日。

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则可判定为冬至日,如D、F、H图所示。

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极圈内昼夜各半,则可判定为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的经线是平人昼半球的经线,在图A中它应与晨昏线成九十度夹角;

在图B中它应是午夜0点所对的那条经线;

在图F中它应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读: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定可以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点,二是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8点,三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然后再根据每15度1小时或每1度4分钟,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例如:

A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9点;

D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2点。

  昼夜长短的判定:

  首先应明确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各长12小时,6:

00日出,18:

00日落。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夜各长12小时,6:

  其他纬度、其他地点的昼夜长短不一样,在极投影图上,某一地点所在的纬度圈昼弧所跨经度数乘以4分钟即为昼长。

在侧视图上通常只能看到一半昼弧,所以要用这一半昼弧所跨的经度数乘以2再乘以4分钟所得为昼长。

图号

直射纬线

直射经线

节气

北京时间

A

赤道

东经45度

春秋二分日

17:

00

西经120度

04:

C

东经135度

11:

D

南回归线

西经150度

06:

E

北回归线

F

东经90度

14:

G

东经30度

18:

H

西经60度

00:

I

西经30度

22:

【光线图解题技巧】一、如果是极点俯视图,判断属于哪个半球。

二、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极昼为则代表太阳直射在该半球的回归线上,极夜则代表太阳直射在另一半球的回归线上。

三、分析晨昏线。

晨昏线若与经线重合则代表日前为两分日。

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点和18点。

将白昼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将黑夜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纬线)。

得出这些信息利用我们上面讲的规律,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都是很容易求的。

第二部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结构图

【萧老师的学生一定要会做知识结构图,帮你对知识形成

一个系统的结构,有清晰的条例。

尤其是想学文科的同

学,希望你能采纳这个方法】

第三部分:

地球内部圈层及地表形态

1.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纵波(P波):

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

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

莫霍面以上

厚度:

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

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

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三大圈层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态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

矿物———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形态:

气态(天然气等)液态(石油、汞等)固态(最常见)

分类: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金属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非金属矿——石英,长石和云母(花岗岩中),方解石(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

矿物不一定矿产

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地表内形成的叫侵入岩,地表上形成的为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裸露的岩石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如流水、温度、风、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叫风化。

【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

在寒冷干燥的地区物理风化教常见,如西北内陆地区的风化地幔,典型的如雅丹地幔。

在潮湿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做用更强】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就形成了沉积岩。

最典型的沉积岩是石灰岩。

3岩石存在条件发如温度和压力生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改变,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3地质循环

概念:

漫长的地质时期,岩石圈和其以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和矿物也会相互转换。

而地质循环的进行,会带动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

形成高山和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

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联系,时间上同步,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太阳能

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平高山、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全球共分为6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是完全的海洋板块外,其它板块均有海洋和陆地部分。

板块只是借用大洲大洋的名字,比如阿拉伯半岛就属于印度洋板块而不是亚欧板块。

六大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一般是板块张裂的地方,或者是海底的火山带,如大西洋的海脊。

火山喷出大量物质推动板块向两边运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