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307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围绕“校企合作是主导,师资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专业建设基础

1.1 办学历程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学院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之一,具有多年高职层次机电专业的办学资源条件与经验积累,具备较强的实力。

1.2招生与就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制为高中后三年制,全日制在校生583人。

近三年以来本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每年约200人,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1.3 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培养过程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精选课程内容,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有机结合;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把职业资格证应会内容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4 课程建设

本专业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形成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积极效果,《电气控制与PLC》已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

1.5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副教授2人,“双师素质”5人、专任实训指导教师1人;另有兼职教师2人。

初步形成了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双结构”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职高专“双师型”优秀教师,“三晋技术能手”,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具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2006年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参与企业课题研发,为企业生产服务。

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2部,主持、参与市级、院级纵向科研课题研究2项。

1.6 实验实训条件

现有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检测技术实训室、电机实训室、电控实训室、GE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

建有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大同齿轮厂、太原第一机床厂、杭州聚光科技等稳定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家,另有可共享的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6家。

初步形成了“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级配套的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1.7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专业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要矛盾;教师创新意识弱,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及时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等情况,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关键问题;机电一体化设备种类众多,相对投入大且台套数少,学生实训操作机会少,这是制约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

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2.1专业发展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

推进校企对接。

通过对山西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联合研讨论证,构建基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顶岗实习期间教学指导功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

探索系统培养。

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育人。

构建基于生产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两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

建设教学团队。

加强专任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引入企业一线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第三方评价。

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现代装备制造类企业,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教学质量目标

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适用、课程体系合理实用、师资队伍理实均强、教学设备充实够用、质量管理科学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就业岗位三方满意。

重点关注内容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考核要求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与企业生产岗位“零对接”,实现较高的就业质量,以此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

2.2监测指标

1)完成山西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12年)一份;安排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双方教学指导任务,有检查,有考核;

2)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套;建成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并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3本,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资料3套;

3)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或山西际安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厂房),与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生产性车间1个);与企业合作开发1套以虚拟生产等为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机电实训室1个,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

4)分年度举办2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

5)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8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推动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工作,完成科研课题3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6)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包含2011,2012,2013年数据信息)。

3专业建设内容

3.1建设实施步骤

人才需求及合作企业调研,建设方案专家论证,目标任务分解,分项目具体实施,中期汇报考核,分项目指标中期监测,建设方案修订调整,分项目实施完善,整理汇总,接受验收。

3.2建设内容

1)推进校企对接,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促成合作企业深入参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推进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拓展与长治地区及周边区域机械电子行业企业、煤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班级。

本专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顶岗实习期间教学指导功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

2)探索系统培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结合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机械技术为基础,液压气动为辅助,电子控制为核心,重在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的建设,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顺利展开。

3)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基于生产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

构建基于生产性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字化机电实训室,建立网络化、虚拟化的实习实训中心,实现产品设计、运行工程监控、仿真装配的数字化虚拟教学形式;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与矿山机电系统实训室。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必要的基本素质课程和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学习后,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养,参与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规范,培养职业素质。

使学生既能获得生产所需技能的训练,又能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4)转变培养方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与训练,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以虚拟生产等为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

5)建设教学团队,加强生产实践锻炼

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锻炼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积极鼓励学院专业青年教师并推动他们与全国机械行业企业和省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努力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统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并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

通过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的专业教学团队,并建立保障优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使本专业成为山西的岗前、在职、劳动力转移和职教师资的培训基地和面向区域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基地。

4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4.1改革举措

(1)深化“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引导学生及早感受和介入职业岗位环境。

具体举措为:

1)针对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山西际安电气有限公司、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等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和学院进行教学工作,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2)拓展与长治地区及周边区域机械电子行业企业、煤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班级,并积极探索“企业招工入学”人才培养模式;

3)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在校内建设“生产车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生产任务、新技术新工艺等,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

(2)切实加强生产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创新意识弱,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及时掌握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