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反过来说,作者把年轻女子的性格、情感赋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发对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载体。
3.“女孩子的花,刀一样的花”有何寓意
当她们感知最亲近的人也“不爱我们了”时,就有了“刀一样”的举动:
决绝地自尽赴死,由此对世人宣告:
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
其寓意大概是对这个世界漠视女性特殊人生和对女性自身命运、处境的抗争,也还可以说是对女性的自我发现、对一种女性精神的期许。
.请根据本文的描写,概括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一肚子学问,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
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认真、机智、幽默和从容不迫,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学生、对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本文中间叉出一笔,写金岳霖的一位学生王浩,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是否成功
这一笔看似闲篇,其实别有用心:
借“好学生”王浩在课堂上受金先生特别器重和王后来的成就,显示了金先生在治学上的平等精神和他学术的影响
3.本文在口语和文言词语的使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试加分析。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证,分析其特点。
口语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偶尔穿插文言词语,俗雅相彰,臻于化境。
1.本文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大学月刊》创办的宗旨
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以尽学术贡献之责任;
刊载各学科学说,破除学生固守专业、抱残守缺的旧习;
发表各家各派的见解,消除校外学者的怀疑。
2.本文结合办刊宗旨的说明,阐明了哪些大学理念
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这种研究,既非单纯输入欧化,也非一味保存国粹,而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狭;
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3.在作者看来,所谓“大学”的内涵是什么
“所谓大学者……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
4.反复阅读本文,体会其文风,并分析一下这种文风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体现了作者诚恳、宽厚、温润、恬淡、坚定、从容等人格精神。
1.本文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其叙事有何特点
碑文文体要求以叙事为主,而这样一个纪念性的建筑,也必须使后来者明其始末;
其叙事繁简相宜,虚实结合,简洁而有法度。
2.本文中所说“可纪念者盖有四焉”,都是从哪些角度着眼的
其一、其二均着眼于历史,由联大看到国家命运于此翻开新的一页,为本国史所仅有;
其三、其四则着眼于三校树立的榜样意义:
合作无间,力行学术自由而有所坚守。
3.你觉得如果纯用白话文或纯用文言古体,效果会怎样
碑之为文,不宜过于浅白;
但另一方面,时代变迁,又不宜过于古奥。
本文在这方面尺度把握甚好。
以浅近文言体写成,骈散相间,文采斐然。
1.何谓“通人”就你所研学的学科,举出三两位学者来例证之。
不但在专业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而且是生活上的“全人”、学问上的“通人”,眼光远大。
举例时应以本国学者为主。
2.学术上的“通人”与生活上的“全人”是怎样的关系如何不害“精神偏枯病”
前者指在所学专业以外,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后者指借“旁门”(主要是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精神,求得彻底的智慧,滋养自己的身心,养成远大的眼光,优雅的品格、风趣、嗜好,以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如此即可避免此病。
3.就你个人来说,如何摆脱专业课程的局限,“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各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其精神是共同的;
在所学专业以外,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其他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
古代文
1.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或传说
墨池,入木三分,黄庭换鹅,等等。
2.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
四、思考提示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1.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
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
.分析“吾辈”看月与他人有何不同,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张岱小品文的哪些特点
一喜喧嚣,一喜清幽,故而是两种境界,两种天地,两种情感。
从中可看出作者文人情趣的流露,以及其小品清新空灵、率性任真的文风。
2.比较袁宏道的《虎丘记》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两篇同写望月之夜,不过彼此之内容及感慨有同有异,试加以分析、讨论。
袁宏道的《虎丘记》所写的是中秋月夜,主要笔墨倾注在叙写游虎丘的游人身上,作者的感慨,在于做官的身份,使他与游人之乐隔绝开来;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亦主要写游湖之人,但对游人持嘲笑态度,意在凸显“吾辈”的清雅。
1.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
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1.在描述百姓对齐王好乐和田猎的两种不同反应时,孟子使用了同中有异的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写法的意图何在效果如何
“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与下段“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两段,采用了类似诗歌的重章手法,即结构和语句大体一致,仅更换个别词句;
且每段中也采用了类似诗歌的叠句手法。
重章的效果是同时强化了两种现象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对比,有很强的说服力;
叠句则产生了积累性效果,增强了情绪的感染力。
2.比较本文与《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思考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侍坐”章平实自然、谈言微中,措辞简约而余味隽永;
本文则富思辨性与逻辑性,有很浓厚的雄辩色彩。
这种差异首先源自话语的对象、内容、场合及目的不同,也与孔子“恶佞”(《论语先进》)而孟子“好辩”(《孟子滕文公下》)的个性差异有关,时代精神与风气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本文所使用的排比、蝉联句式,在逻辑上是否真的很严密有没有可以置疑的地方
并非真的很严密,其可置疑之处,是按照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从格物、致知直到平天下的八条目之间,有严格的蕴涵关系或充足条件的关系,即有了前件,就必定会有后件。
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关系并不能成立。
因为假如真是这样,那么“格物”与“平天下”之间的各个阶段就都可以省略,一旦“物格”,便“天下平”了,而“格物”也就等于是“平天下”,因此应该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格物(或致知)为本”才对。
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格物”并不等于“平天下”,甚至也不等于“修身”。
文章既然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么很明白,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总括于“修身”之内,是其具体的项目,而不是“修身”的前一阶段或充足条件。
作者使用这些排比蝉联句式,只是为了强调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但却很容易造成误解。
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不能按照今天的逻辑习惯去理解它们。
3.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求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一回事能否统一起来
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有知识未必就有道德,有道德也未必就有知识。
知识的目的是求真,道德的目的是求善。
求知靠的是知性,求善则不仅靠知性,还得靠意志,即要知而能行。
诗歌
1.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
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镇静,坚守和自勉。
2.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3.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
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
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
开卷“汉皇重色思倾国”以下,渲染玄宗得贵妃后纵欲、行乐,具批判讽刺意义。
在文学思想上,作者主张文学反映社会,诗兼“美刺”。
这决定了他对李、杨爱情持讽刺批判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描写杨贵妃的诗歌《胡旋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长期以来,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为什么
形成理解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题材本身,作者的处理是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
其次,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作为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
所以,形成了作品内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内在张力。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试举例分析诗中的对句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如颈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相对,动与静、生与死、风光与孤独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哀怨,在这巨大的反差中表现出来。
而“朔漠”与“黄昏”呼应,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也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尾写“李将军”有何意味
诗歌前半部慷慨出师、血战杀敌,体现了一种雄壮激昂的情感;
后半部则又表现出一种“沙场征战苦”的哀婉沉重。
两者之间形成矛盾。
李广是汉代名将,以善于打仗和治军着闻于历史,诗结尾写“李将军”,是借助对历史上名将的回忆,反衬当时将领的无能和腐败。
2.列举诗中的对比。
如:
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怙宠贪功;
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军的失职、纵情声色等。
你知道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吗你认为他的借用效果怎样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引用时作“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王国维别裁名人词句,赋予新意,启发多多,已为学界所接受。
西文汉译
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主义,民权诉求,宗教修辞,理性精神,人类情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文章中的相关内容
2.本文多呼告句式,这与演讲者面对25万之众的听者有无关系
有。
这种修辞方式最宜面对听者众多的场合。
1.本文基本的修辞手段是什么
“反话正说”,即将那些批评性的、讽刺性的反向话语、意思,用一种一本正经、堂而皇之的方式说出来。
2.本文有一个潜在的批判对象,是什么
那些喜欢“忠告”他人的所谓“青年导师”。
他们往往置社会恶俗乱象于不顾,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一味指指点点,教训他人,让青年这样那样,大唱道德高调。
3.本文如此写来,显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无心借发布“忠告”来作青年的所谓“导师”。
他讨厌假正经,更讨厌以势压人,所以通过反语来警醒青年,不要相信那些貌似庄严的“鸟导师”,而要洞察世事真相,保持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