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雨型水窖工程的发展和技术应用(中职论文)1.doc
《集雨型水窖工程的发展和技术应用(中职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雨型水窖工程的发展和技术应用(中职论文)1.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在八一镇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摘要:
集雨型小水窖工程是山区半山区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以满足人畜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一种微集水灌溉工程,本文通过对集雨型小水窖工程项目建设基本现状的分析,结合小水窖工程的优点,提出大力倡导小水窖的建设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浅析集雨型小水窖发展技术应用
1.引言
集雨型小水窖工程是山区半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以满足人畜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一种微集水灌溉工程,它的本质是实现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调节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充分利用有效降水。
作为“五小水利工程”之一的集雨型小水窑工程在八一镇“落户”很晚,但在“母亲水窑工程”、“集雨工程”和“烟水工程”的强势推动下,在我镇镇域范围内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发展迅速,依据其“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易推广、成本低、方便、灵活”等特点,解决了水源缺乏地区耕地的用水难题,为我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群众形象地比喻为:
“不用油,不用电,家家户户都能干;投资少,效益好,平地坡地都能搞”。
集雨型小水窑工程已经成为我镇广大农民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致富工程”。
但是,目前由于我镇财力有限,对这种分散的小型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发展不均匀。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技术指导,发挥水窖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在促进缺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提供水资源保障,在改变山区面貌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一般情况,几乎所有的灌溉工程都是集雨灌溉工程,因为灌溉用水不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都是降雨由自然的或人工的方法集流而得来的。
但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利用区间径流的降雨,经过汇流而形成的水体。
为利用这些水体大多需要建设蓄水工程(水库、坝塘等)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地方大面积的灌溉问题,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地势较高,地块分散,离永久水源较远,至今尚未解决灌溉问题,当地群众甚至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因此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利用小型蓄水工程来集蓄当地径流。
比如我们现在探讨的集雨型小水窖工程,这是我镇山区、半山区解决农作物用水,发展庭院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稳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探讨集雨水窖在我镇的实践运用,将有积极的意义。
2.集雨型小水窖的近期发展、应用情况
2.1集雨型小水窖的发展、应用概况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环境危机,据统计云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900立方米,安康市789立方米,八一镇位于金沙江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水资源更为缺乏,与云南省人均占有量比,只占20%,属典型的贫水区。
八一镇位于安康市南部,辖区面积344.18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居委会,94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37964人,是安康市辖区内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安康水资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和典型的农业乡镇。
镇政府根据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目前种植烤烟面积18000多亩,占全安康市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使烤烟产业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镇在基本农田范围内,部分自然条件较好、具备水源的地方均配套了管网、泵站、机井、沟渠等工程,灌溉保证率已达75%;条件较差的山区、半山区成为了建设工作的难点,农业生产依然处于靠天下雨的境地。
这些地方绝大部分无水源,条件艰苦,地块分散,无条件实施建设其他水利工程。
集雨型小水窖工程推广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用水条件,为此,镇政府把此项工程作为“爱民、惠民、亲民”的民心工程来抓,近几年来,共发展水窖1200多眼,浇灌面积近4000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2.2集雨型小水窖在我镇应用的主要成效
2.2.1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镇干旱缺水的山区多为雨养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部分地区甚至只有耕地,没有水田。
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良种推广等现代化的农业先进技术,使水、肥、土、种、农机形成了综合生产力。
改变了以往只种荞、麦、洋芋、玉米等自给自足作物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高效作物,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些多种新技术优化组合的集约化经营体系,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如镇域内2007年烤烟生产,前期干旱,后期洪涝。
由于集雨型小水窖工程的推广应用,在地烟的栽插期保证了灌溉用水,生长后期充分吸收自然降雨,使烤烟生产取得了丰收。
而田烟则前期生长良好,后期由于洪涝等原因,造成大面积烤烟减产和绝收使全镇当年旱地烤烟平均单产超过田烟,开创了旱地收入比水田高的历史,增强了山区群众致富增收的信心。
2.2.2使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我镇干旱缺水地区发展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在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初步摆脱了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集雨型小水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集雨节灌,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并种植栽培高价值经济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为退耕还林、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前提条件,对整个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同时,通过大面积发展集雨节灌,还可拦截部分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3集雨型小水窖在我镇应用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在我镇干旱缺水地区的发展和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第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降低群众种植风险,提高了产品质量,使群众能够增产增收;第二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建设盲区无水源的难题,提高工程覆盖率;第三大量节约水利工程投资,缓解了各级资金配套矛盾。
3.集雨型小水窖在我镇发展、应用的可行性
3.1我镇的基本情况及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集雨型小水窖在我镇发展、应用的可行性
八一镇由于受西南季风和高原山地地形的影响,呈现中亚热带低纬度高原气候特征,冷热季和干湿季明显,平均温度14.8℃,年平均降水量850mm,但是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衡,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形成春、秋、冬季缺水,夏季洪涝的情况。
如2009年一季度降雨量仅6.3mm,降雨之少居我镇有水文资料记载期第一位,山区半山区经济作物普遍遭受旱灾。
所以在山区半山区,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对作物用水的及时补充非常关键。
八一镇现有村委会21个,自然村94个,人口37964人,耕地总面积2579.94公顷,其中,水田1389.66公顷,旱地1109.28公顷。
但是属于山区半山区的村委会有13个,自然村有62个,人口18775人,旱地597.64公顷,分别占全镇总数的62%、66%、49.5%和53.88%,山区半山区比重超过全镇的一半。
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有效的办法很好地解决该区域的农作物用水问题,现有的山区水库、塘坝、配套不全,加之,由于地形高差的原因,所建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于大面积经济林果的灌溉。
只有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置规划,大力宣传推广应用集雨型小水窖技术,才是解决该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的出路。
3.2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同其他蓄水工程比,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条件在山区半山区兴建骨干水利工程(诸如提水站、塘坝等)。
而水窖则具备以下优点:
规模小,投资少,施工简单,不易破坏,管理方便,使用寿命长。
可以提水,亦可自流,在水源较为缺乏的地方,还可解决部分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同时,小水窖工程可省略相应的勘测、设计(可一次性设计)、监理、审计等环节和费用开支。
3.3.产业结构的调整,调动山区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是水窖推广运用的有力保障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及调整,山区半山区经济作物面积将逐年扩大,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潜力逐年增大,水资源的配置,会使资源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通过政府示范引导,或者以奖代补,能够激发出农民建设水窖的热情。
3.4发展集雨型小水窖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集雨型小水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见附表)
附表一:
八一镇大龙洞村民小组(秧田箐片)水窖建设效益分析表
年份
种植种类
种植面积(亩)
产量(吨)
效益(万元)
亩均
效益(元)
备注
小春
大春
小春
大春
全年
小春
大春
小春
大
春
全
年
2006
麦子
玉米
77
77
154
18.3
27.9
2.9
5.0
7.9
1026.0
建水窖前
2007
轮作
烤烟
0
77
77
0
11.3
0
12.7
12.7
1649.4
建水窖后
附表二:
八一镇德滋村民小组(老龙窝片)水窖建设效益分析表
年份
种植种类
种植面积(亩)
产量(吨)
效益(万元)
亩均
效益(元)
备注
小春
大春
小春
大春
全年
小春
大春
小春
大
春
全
年
2006
麦子
玉米
121
108
165
35.3
41.4
55.9
74.2
79.2
1075.2.
建水窖前,由于缺水13亩地大春闲置
2007
麦子
玉米
121
121
242
37.2
69.2
58.9
124.0
182.9
1511.6
建水窖后
根据附表一、二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村建设水窖前后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及传统作物,耕地亩均效益都大幅增加。
按照每亩每年增加效益500元计算,每个水窖控制面积3亩,每年可创造效益1500元,两年就可收回建设成本,效益切实可观。
4.集雨型小水窖技术的应用
4.1集雨型小水窖的系统组成
集雨型小水窖工程由雨水收集系统、储存系统及利用系统组成。
其过程包括集流收集---雨水储存---高效利用三个环节,是具备集流、储存和利用的通路系统。
4.1.1雨水收集系统
收集系统主要由处理过的集雨面(集流场)及附属设施(引流沟、槽等)组成。
雨水季节,通过处理的集雨面将雨水汇集到附属设施内,输送到储存系统保存。
集流场可以不止一个,但相距有一定距离就需要用输水沟、槽把各个集流场收集到的雨水集中到一起送到蓄水设施去。
其形式和大小要根据各地的地形条件,防渗材料的种类以及经济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置。
4.1.2储存系统
储存系统包括储水设施,净化设施,消力设施等。
4.1.2.1储水设施
储水设施其作用就是存储雨水,各地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建水窖和蓄水池。
水窖和蓄水池按使用的建筑材料可分为土窖、砖石窖、混凝土薄壳窖等。
土窖施工方便,造价低,但容量相对较小,对土质要求较高。
砖石窖较坚固耐用,容量也较大,但造价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混凝土薄壳窖防渗性能好,寿命长,容量大,但造价较高,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
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特征及经济条件,我们所选用的和我所探讨的是混凝土薄壳窖。
4.1.2.2净化设施
在所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设施之前,一般须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以除去雨水在汇集与输送过程中混进的泥沙等杂物。
常用的净化设施有:
沉沙池,栏污栅。
4.1.2.3消力设施
为了减轻进窖水流对窖底的冲刷,要在进水暗管的下方窖底上设置消力设施,根据进窖流量的大小,选用消力池或消力筐或设石板(混凝土板块),一般我们选择混凝土板消力,简单、方便、耐用。
4.1.3利用系统
利用系统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最终设施。
集蓄的雨水一般作为人畜用水和耕地灌溉之用,可采取抽提、自流等方法加以利用。
由于我镇所建水窖多为全入土式,加上分布较散,远离村庄、电力设施等,目前属于单纯的农业灌溉,我们都采用人工取水浇灌。
4.2技术设计
4.2.1集流面及附属设施
集雨工程的起始点就是集流场,集流场的大小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地降水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