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Word文档格式.docx
《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作为正式的机构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商、周时期。
③古代学校
中国的学校正式产生于夏、商、周时期,夏代的专门学校机构除了“庠”之外还有“序”,序是具有军事性的教育机构;
商代出现了“学”这样的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学校;
西周以后并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和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更是建立了十分完备的学校教育官学和私学体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选士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
欧洲中世纪以前的教育主要是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在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一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心,下层劳动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专制性和保守性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④近代学校教育
在19世纪中后期,欧美许多国家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急剧而快速的“普及发展时期”,传统贵族式的知识主义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市场经济社会对培养和训练大批技能型劳动者的现实迫切需要,从而便形成了近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三是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在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实行了这种制度。
班级授课制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
四是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五是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⑤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代的学校教育一般具有制度化、系统化、多元性和强制性这样四个特征,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具有突出的特点:
一是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是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三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五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六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⑥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⑦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3)教育目的含义、当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方针
①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②当代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我国教育方针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功能的含义,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①学校教育功能的含义
所谓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就是指学校教育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问题。
②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②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文化功能:
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最为突出。
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
学校的产生本身便是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传递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渠道的任务;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普及文化文明的重任,另一方面则扮演着更新创造文化的角色。
同时,现代文化特别是科学知识方面的迅速变化,对学校教育构成了巨大影响。
与近代以前的社会相比,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文化内容与形态更加丰富而多彩,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汇成了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心内容。
学校教育活动通过无形的和有形的文化内涵来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文化一般不对教育产生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而是与教育处于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其属于软约束的力量。
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在根本上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
经济功能:
现代社会中,经济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日益全面化和直接化。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经济为学校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条件上,而且教育本身也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功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兹曾说,教育投资必然带来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十分引人注目。
世界银行1995年度的报告指出,对于社会而言,与其他投资相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最高,且效益日益广泛,如美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30%。
教育的经济功能另一个重要作用反映在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上。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工具,学校教育也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是高等院校。
所以,教育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向前发展而更加增强。
现代化功能:
许多经济学家指出,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与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企业社会转型的中介机制。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
社会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从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这其中现代学校教育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而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相匹配,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人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对个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政治功能:
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对人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不遗余力地加以培养,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另一种方式。
传统学校的政治功能在全体教育功能中处于中心地位,学校教育历来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成为统治阶级的得力工具。
“学在官府”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生动体现,欧洲中世纪以前则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虽然在政治功能上有所弱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学校教育完全可以摆脱政治的制约。
现代学校教育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了社会政治活动。
当前西方许多国家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体制上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新教师均要举行向国家法律宣誓的程序。
我国的学校教育工作更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结底都是要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够长期地按照一定的规范标准和工作程序来培养人,如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有很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同时,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专业教师等制度化管理模式,能够比较全面而有效地发挥培养人的教育效能。
具体地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5)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区别于自然界的自然现象。
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④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经过精心组织和特殊加工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使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如入学时很有潜力的孩子必须教育得法才能很好地发挥这种潜能;
第二,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三,学校教育使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的形式和个别差异。
所以,科学的、积极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相反则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6)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①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的知识基础:
教师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教师对所教学科非常了解,而且知道如何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负责监控和管理学生的学习;
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反思,并能够从经验中学习。
教师职业的定位:
教师职业的定位就是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师职业的自主性:
教师在作出决策前,必须考虑整体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自主性是建立在对别人负责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职业的责任性:
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有责任,而且要对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学校和一般公众都负有责任。
②教师角色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总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引领者和指导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并激励其积极发展。
③教师素养
一是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
心中要有爱;
做自律的榜样;
有热心和幽默感;
有可信任感。
二是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三是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四是教育机智。
④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⑤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非关注阶段”,二是“虚拟关注”阶段,三是“生存关注”阶段,四是“任务关注”阶段。
五是“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7)反思与教师反思、教学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校本教研
①反思与教师反思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反思的内容包括:
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对行为过程的反思;
对活动的反思。
②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记录了自己每天都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等情况,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的活动。
教学日志的内容是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
③教育案例
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一个好老师就是很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故事的综合体。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④教育叙事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⑤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
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研究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⑥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合理控制、创设一定条件,对被试施加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和教育效果,从而验证假设,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⑦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⑧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2.分析与应用
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育机智的应用;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及实际应用;
教师反思的意义;
教师反思的方法;
教学日志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要素与实际应用。
(1)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2)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3)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其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所谓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
所谓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4)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⑤教育机智的应用
教学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妙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
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⑥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能帮助教师认识教师专业自我;
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及实际应用
一是学习:
实现自我超越;
二是实践:
改善心智模式;
三是培训:
建立共同愿景;
四是合作:
整合团体智慧;
五是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
⑧教师反思的意义
一是通过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策略的优化与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二是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
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
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⑨教师反思的方法
教学日志;
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
网络教研;
教师学习审计。
⑩教学日志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教学日志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教育案例是含有教育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在教育现场中的典型事件。
教育案例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一般来讲,它总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标题。
教育案例要借助标题来反映事件的基本内容。
二是背景。
一般先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和背景。
三是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问题是什么,如何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是问题的解决。
介绍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步骤。
五是反思。
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
还有哪些不足?
有哪些体会、启示等。
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
教学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要素与实际应用
二、中学课程与教学
(一)考核知识点
课程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中学)新课程改革;
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特点;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质量与评价。
(1)课程的含义;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理论的发展、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
课程设计的概念、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课程目标与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课程标准;
教材与教科书;
课程的类型;
校本课程与开发;
课程内容的基本观点;
挖掘课程内容的方法与思路;
学生的学习方式。
①课程的含义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的非制度侧面;
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②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③课程理论的发展、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
课程与教育共生共在。
有了教育,便有了对于“教什么”的问题和“如何教”的问题的探讨。
尽管课程思想源远流长,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有查特斯1923年的《课程编制》一书,特别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学科中心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她)自己的存在负责。
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
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④课程设计的概念、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课程设计是指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与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文本构成和课程类型等。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现代课程论之父博比特。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原理》一书,从此该书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首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是以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的知识论为理论依据的。
⑤课程目标与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