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13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Word下载.docx

李吉甫撰

《两京新记》:

韦述著,记述长安、洛阳之事。

《长安志》、《长安志图》:

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乃专叙长安之事。

《蛮书》:

唐人樊绰撰《蛮书》十卷,是研究唐代南诏所在云南地区历史与地理的重要著作。

《岭表录异》、《北户录》:

刘恂撰《岭表录异》三卷,段公路撰《北户录》三卷,乃唐代岭南地理的描述。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撰《桂林风土记》三卷,乃记其亲身见闻,但今已佚二卷。

《大唐西域记》:

玄奖《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是叙述今新疆、中亚和印、巴、斯里兰卡等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史地的重要著作。

(五).杂史、故事、笔记的增多.

《唐代从书》:

所收有一百六十四种,多为原著的节录,没有收入的作品还有很多。

《太平广记》:

宋初编辑《太平广记》,广泛收集了大量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等。

《说郛》:

元、明时人陶宗仪所辑《说郛》。

《文房小说》:

明人顾元庆辑《文房小说》,其中都有不少唐、五代时的书篇。

(六)类书的出现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七)碑志众多

《文苑英华》:

宋太宗时,编辑《文苑英华》,收碑志文一二六卷,其中绝大部分是唐人所撰。

《集古录》:

欧阳修撰

《金石录》,赵明诚撰

《金石萃编》:

清人王昶编集,一百六十卷,其中半数是唐、五代时的碑志。

《金石续编》:

陆耀辑,二一卷

《八琼室金石补正》:

陆增祥辑,一百三十卷

《昭陵碑录》:

罗振玉辑

《山右石刻丛编》:

胡聘之辑

《湖北金石志》:

张仲辑

《千唐志斋藏石》:

收洛阳出土的《千唐志斋藏石》拓片达一千余帧。

《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批唐代墓志是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八)佛道经典极多

佛教方面:

《开元释教录》:

唐释智升撰,二十卷,记汉明帝以至唐开元时传、译经的目录。

《续高僧传》、《广弘明集》:

唐释道宣撰,各三十卷,

《宋高僧传》:

宋释赞宁撰,三十卷。

其中除个别为宋僧外,绝大部分是唐、五代时僧人之传记。

《法苑珠林》:

唐释道世撰,一百卷,记六朝、隋和初唐的佛家故实。

《佛组统记》:

宋释志磐撰,五四卷,书中涉及不少佛道交争。

《国清百录》:

隋释灌项撰,四卷,它记录了天台宗智移,同甘共苦等人与陈、隋王朝往来文书一百余件。

《法琳别传》:

唐释彦琮撰

《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唐释义净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日本高僧圆珍撰,四卷

《唐大和上东征传》:

释元开撰

关于这些典籍的史事情况,可参看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道教方面:

《隋书·

经籍志》:

记道书共三七七部,—七一六卷

《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撰,一二二卷

《道教灵验记》:

杜光庭撰,十五卷、又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录异记〉八卷

《续仙传》:

南唐沈玢撰,三卷,

《疑仙传》:

隐夫玉简撰,三卷

《太平广记》,也录有不少道教方面的内容。

(九)史评的出现

《史通》,刘知几撰,内外二十篇,

《唐鉴》,范祖禹撰,二四卷

另外,关于唐史的史评,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很值得读。

二、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研究唐史的最低必读史料书目)

1、《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二百卷

由纪、传、志三部分组成。

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

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以后担任宰相的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

参加具体编写的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等9人。

在全书最后完成时,正好是刘昫任监修,由他领衔奏上,所以《旧唐书》题为刘昫等撰。

《旧唐书》的特点:

一是《旧唐史》主要是抄录唐代史料(实录、国史等)成书;

二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前详后略),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

三是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

四是《旧唐书》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五是加工粗糙,多有错讹矛盾遗漏之处。

2、《新唐书》

宋宋祁、欧阳修撰,二二五卷

庆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诏开局修《唐书》,至嘉祐五年(1060年)最后完成。

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

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新唐书》的特点:

一是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

二是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了删削、改写,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

三是增补了部分新史料。

四是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比《旧唐书》多而且详细。

五是在编撰体例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新增了《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等。

《食货志》《地理志》等志亦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史料。

六是《新唐书》恢复了立表的传统,对以后史书的编修有很大影响。

七是仿照《春秋》笔法,进行褒贬,(这种做法对忠实地记载历史是不利的)。

3、《资治通鉴》

宋代司马光主编,分为二九四卷。

此书的宗旨: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通鉴》的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

历时19年的时间,于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共计300多万字;

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这是第一步;

第二,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

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

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

第三,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通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

书中大部篇幅为记载唐代历史,对研究唐史来讲,其价值表现为:

1、唐代部份的史料,一半以上仅见于该书。

(而秦汉部份无新史料;

魏晋部份新史料为1/10);

2、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

(考证详实,立论严谨)。

3、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通鉴》的不足和缺点

1、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把历代农民起义均称为“贼”或“寇”。

2、另外,在体例上也有失当的地方。

4、《通典》杜佑撰,全书二百卷。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作者以史家的眼光处理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又以政治家的见识撰写历史著作,在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全书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

写作《通典》,目的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通典·

自序》)

《通典》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

其内容具有极强的逻辑关系。

杜佑在《通典·

自序》说明: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

设职官在乎审官才。

审官才在乎精选举。

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

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

《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

它基本包罗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

《通典》为人们研究、了解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材料,为封建政权建设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参考书。

主要不足之处是:

1、《通典》礼的部分占去了过多篇幅(一半以上),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

2、兵刑部分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

5、《贞观政要》

全书十卷,八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该书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

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

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6、《唐律疏议》

唐代长孙无忌等奉皇帝之命编撰,三十卷,。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唐律疏议》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的疏释部分。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

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于定罪的。

“令”就是国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对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的规定,用作考核官员的依据。

“式”是尚书各部和诸寺、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

  唐太宗贞观年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高祖《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删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编成了《贞观律》。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长孙无忌等19人编写《律疏》,第二年完成《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按照唐律12篇的顺序,对502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了注解,并以问答的形式,辨异析疑。

它不仅仅是唐律的注释书,而是成为与律并行的唐代国家法典之一,是唐朝的一代之典,是研究唐史的基本书。

  《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有两个特色:

第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伦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第二,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

《唐律疏议》不仅完整保存了唐律,还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内容。

同时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

所以,清代学者王鸣盛称《唐律疏议》为“稀世之宝”。

7、《唐会要》

一百卷,宋王溥撰。

唐德宗时,苏冕撰《会要》四十卷,武宗时,崔铉又撰四十卷,宋代监修国史王溥在此基础上采宣宗以来故事编成。

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正月,上《唐会要》一百卷。

会要体为唐人新创体例。

8、《册府元龟》

一千卷,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

宋初四大类书之一。

此书许久不为重视,其实有重要价值。

9、《文苑英华》

一千卷,宋李肪、宋白奉敕撰。

10、《全唐文》

一千卷,清嘉庆时集体撰。

11、《全唐诗》

九百卷,清康熙年敕修。

彭定求具体负责。

收48,900首唐诗,作者2200余人。

12、《唐大诏令集》

一百三十卷,宋敏求编。

利用了宋代尚存的唐实录等资料,一些唐代诏敕仅见此书。

13、《唐六典》

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大致模拟《周礼》六官撰成,以职官制度为主,包括历代沿革,特别是唐代职官等。

实际上,书中也包括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资料,如户部记土产,兵部记全国纩骑、健儿、团结兵等。

14、《太平广记》

五百卷,宋李肪、吴淑等十一人奉敕撰。

15、《元和郡县图志》

唐:

16、《大唐创业起居注》

三卷,唐、温大雅著

17、《安禄山事迹》

三卷,唐、姚汝能撰

18、《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 玄奘口述辩机执笔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缑氏镇)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出家后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

初在洛阳净土寺诵习佛典,后赴首都长安,问学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

西行目的主要是寻求学习大乘《瑜珈师地论》,

贞观元年(627年),从长安出发,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沿大清池(今古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来到素叶城(即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巧遇西突厥叶护可汗,并得到可汗的帮助,继续前进,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康国、米国、曹国、何国、安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覩货逻国(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健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

  当时的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称五印度或五天竺。

玄奘经历十余国,进入恒河流域的中印度。

中印度摩揭陁国(今印度比哈尔邦)是当时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5年,向寺主持、当时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珈论》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学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

后到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游学,足迹几遍全印度,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命他为寺内众僧讲解《摄大乘论》等佛典,赢得了极大声誉。

玄奘的学识受到印度僧俗的极大敬重,也引起了许多国王的景仰,其中有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召见玄奘,下令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举行盛大的法会(学术辩论会),命玄奘为论主(主讲人),五印度18国国王、官员及僧人6000人前来与会,大家倾听玄奘的议论,深为他的精辟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玄奘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称,名震五天竺。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长安。

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是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旅行。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

卷一记载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

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去了8、9两整卷的篇辐。

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

全书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情况,书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内容。

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再加上执笔人辩机学精内外典,文笔优美简洁,使全书增色不少。

现在国内通行的版本有两种,一为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点本,一为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本。

国外版本甚多,主要有儒连(S.Julien)的法文译本、比尔(S.Beal)的英译本、水谷真成的日文译注本等。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华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盂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类书

一、什么是类书

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中国古代的类书,一般认为始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220~222)刘劭、王象等编撰的《皇览》,以后历代均有纂修。

如南朝梁刘杳编撰的《寿光书苑》、刘孝标编撰的《类苑》、徐勉领修的《华林遍略》、北齐后主时纂修的《修文殿御览》等。

这些类书大都亡佚。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宋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南宋王应麟编撰的《玉海》等。

明成祖永乐年间纂修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清代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陈梦雷等主持纂修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达到了古代类书编纂的高峰。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

通常设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乐等部;

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饰、器物、珍宝等部。

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

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也有的类书按韵编排。

二、类书的作用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类书的作用主要有二:

(1)保存资料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

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校勘《稽康集》。

(2)查考资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汇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

近年来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的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三、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贴》

《艺文类聚》。

欧阳询等撰,成书于唐初武德七年,(624)。

全书100卷,分46部,部下分目,每目下所引故事、诗文均注明原出处和年代,引古籍达1400余种。

欧阳询此书创立了完整的类书体例,即事文并举,部门下分子目;

每一子目下先录经史百之言,后附诗文。

均以时代先后排列,条目清晰。

《北堂书钞》。

虞世南等撰,成书于隋末大业年间,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类书。

北堂指秘书省后堂,虞世南在此任秘书郎时开始编写此书,故名。

全书160卷,公19部、852目。

每一目下将所引录原文归纳一小标题,按时间顺序排列,并注明原文出处,清晰醒目。

所引书系隋前典籍,多已佚亡,得以保存片断。

《初学记》。

徐坚等撰,成书于玄宗时期,原是为方便皇子们学做诗文之用,故名。

全书30卷,分23部(加上附部共26部)、313目。

每目下分三部分:

叙事——说明子目标题含义,提供有关知识、资料;

事对——列出对偶句形式的典故,注明出处,以供作诗文时用;

诗文——精选有关佳作,系在各子目下,作为学写诗的样板。

价值在于,无意中保留了许多南北朝隋至唐初的珍贵片断资料。

《白氏六贴》。

白居易撰,全书30卷,235目1367门,另附503个小目。

但其行文不注出处,也不按时间顺序。

此书又称《经史类要》、《事类集要》、《六贴》,所收资料止于隋朝,宋人张传德加唐五代资料,与白书合并,合称《白氏六贴》。

四、北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和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中国古代著名的类书 

《太平御览》 宋代官修类书。

李昉等14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至八年(977~983)辑成,初名《太平总类》。

编纂时太宗按日阅览,故改名。

全书共计1000卷,包括55部,5363类,另有63个附类。

该书以引证广博见称,所引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并录入了宋以前类书中的不少内容,是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

《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见彩图)、《册府元龟》合称"

宋代四大书"

《册府元龟》 北宋真宗时期官修大型史料类书。

1000卷,约940万字。

王钦若、杨亿等23人历时8年(1005~1013)编成。

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宋真宗赵恒直接参与督修,成书后,赐名《册府元龟》。

"

册府"

是指藏书的府库,"

元龟"

即古人用来占卜的大龟(称为"

龟鉴"

),命名有以史为鉴之意。

全书分31部,1106门。

每部有总序,每门有小序,叙述沿革。

材料主要取自六经子史,根据史实不同,所选资料分入各部各门,先经书,后史书,按时代顺序排列。

全书囊括了从《史记》到《旧五代史》的17部正史,资料丰富。

所引文献多是北宋以前的古本,其中唐五代各朝实录、诏令、奏议等,原书多已亡佚,而在此书中得以保存。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初刻本《册府元龟》已佚。

南宋时两次刊刻,今残存四川眉山刻本576卷,"

13行本"

8卷。

由于宋刻罕见,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黄国琦又依据明抄本刊刻。

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明刻本时,曾以所存宋刻本进行校勘,较为精善。

《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综合性大型类书。

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4亿字。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巨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147人奉敕修纂,翌年修成,明成祖赐名为《文献大成》。

永乐三年(1405)重修,约3000人参加了编辑、校勘、录写工作,永乐六年全书告成。

成祖亲制序文,定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修成后没有刊刻,仅誊录一部,称永乐正本。

嘉靖、隆庆年间(1562~1567)又誊录一部,称嘉靖副本。

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

副本至清代也逐渐散失。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典》的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幸存的也被侵略者劫走,至清末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时,仅存64册。

《永乐大典》今存800余卷,不足400册,散藏于世界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图书馆。

1986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1985年两次影印的797卷并附《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