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生产车间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车间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等蒸汽与空气混合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如车用汽油在-38度以下,灯用煤油40度以下,甲醇在7度以下均不能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在这种条件下,虽有充足的氧气和明火仍不能发生燃烧。
(2)一不定期的含氧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4)有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燃烧的种类:
(1)闪燃:
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为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上的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2)着火: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一种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叫燃烧热,使该物质能蒸发出足够的蒸汽来维持其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3)自燃:
可燃物质在火花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
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化成另外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气体,蒸汽在瞬间发生剧烈的膨胀等现象。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物质燃烧的特点:
(1)气体燃烧不需要象固体、液体那样需要融化、蒸发过程,因此容易燃烧,速度也快。
(2)液体燃烧是液体蒸汽进行燃烧,因此燃烧与否与液体蒸汽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度等性质有关。
(3)固体燃烧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的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
固体燃烧可分为四种:
1:
蒸发燃烧2:
分解燃烧3:
表面燃烧4:
阴燃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一切的防火防爆手段都是在于打破易燃易爆物质、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同时存在的局面。
一、点火源的控制:
1、明火:
明火指敞开的火焰、火星等。
主要有生产过程中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它火源。
包括各种燃料加热炉、燃烧反应炉、火炬、烟囱、焚烧炉、放炮、燃火照明或加热灯、机动车辆、取暖炉、火柴、打火机等
①加热物料时,尽量避免直接采用明火、宜采用蒸汽、过热水、中间载热体或电热等间接加热。
如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封,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或隔离。
并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密封检查,以防泄露,工艺装置中明火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露的可燃气或蒸汽的工艺社和储罐区,并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侧风向。
②根据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可划定禁火区内禁止明火作业。
必须明火作业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清楚明火周围10米以内的易燃易爆物质,设置警示标志。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器皿、地沟等有限空间内及附近动火时,必须进行动火分析,在没有确认消除危险之前,不能进行明火作业,照明等具符合防爆和安全电压的规定。
需要进入禁火区的机动车辆,必须保证采取有效措施。
比如安装阻火器。
③严格控制维修用火,焊割气割时,氧气瓶和乙炔瓶的距离必须保持5米远。
电焊割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焊割场所10米以内清楚任何易燃、易爆物质,气焊气割时。
氧气瓶和乙炔瓶的距离必须保持5米以上,乙炔瓶与明火的距离必须保持10米以上,焊割盛装过易燃、易爆物质的容器、管道时,必须遵守清洗、置换、加盲板、化验分析的有关规定,喷灯加热金属物料和管道时,防止热传导引起着火,还应注意电切割砂轮切割金属时的火花。
④为防止发生火灾爆炸时火源在相邻设备装置间传播蔓延。
根据需要在系统中设置逆止阀、阻火器、液封。
⑤在重要场所设火灾监控系统。
2.摩擦与撞击
摩擦和撞击会产生火花。
因此,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①设备的轴承转动部分,应保持良好的润滑。
要及时加油,并经常清楚附着的油污,机械摩擦部分应采用有色金属。
②容易产生撞击和摩擦的部件,两部分应采用不同的金属,如钢与铜、铝与钢,易燃易爆场所应采用不发火工具或称防爆工具
③为防止金属零件落入设备内,发生撞击产生火花。
应在设备上安装磁力离析器以吸离混入物料中的铁器。
④易燃易爆区内禁穿带钉的鞋,不许随意抛掷金属,工具,设备。
⑤易燃易爆区内禁止使用手机、非防爆电话、录象机、带闪光灯的照相机。
二.几种常见初起火灾的扑救
1.生产装置的初期火灾的扑救
①迅速查清着火部位、着火物及来源。
准确关闭阀门,切断物料来源及加热源,开启消防设施。
进行冷却,关闭通风装置
②压力容器内物料泄露引起的火灾,应切断进料,并开启泄压阀门,进行紧急排空,为了便于灭火,将物料排入火焰系统或其他安全部位
③现场当班人员要及时做出是否停车的决定,并即使向车间,厂部报告,向消防部门报警。
④发生火灾后,应迅速组织人员对装置采取准确的工艺措施,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灭火。
⑤消防人员到达时,负责人应主动向消防指挥人员介绍情况
2.易燃、可燃液体储罐的初起火灾扑救
①发现储罐火情,立即报告上级,向119报警
②若着火罐正在进料,应迅速切断进料。
③选用不导电灭火剂。
④若着火罐为压力容器,应打开喷淋设施冷却。
打开紧急放空阀泄压。
3.电气火灾的扑救
①首先切断电源,切断时应用绝缘工具,剪断电线时先用有支撑物的地方,防止电线落地,造成短路或触地事故
②带电扑救时,人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室内大于4米,室外大于8米。
③先用不导电灭火剂。
④充油设备着火,如果是设备外部着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油箱破坏出现油燃烧,除切断电源外,应设法将油导入奋事故油坑。
灭火时,先喷泉边缘,后喷中心,以免油火蔓延。
三.灭火基本原理
火灾通常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
初起阶段:
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不高、辐射热不强、烟和气体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是扑火的最佳阶段。
发展阶段:
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环境温度的升高,周围的可燃物质功建筑构成被迅速加热,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的加快,燃烧面积逐渐扩大,进入燃烧发展阶段。
猛烈阶段:
由于燃烧时间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燃烧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对流达到最快速度,辐射热很强,建筑构件承重能力急剧下滑。
根据火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灭火中,要抓紧时机,正确运用灭火原理,有效控制火势,力争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一.灭火的基本原理
冷却灭火
冷却灭火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爆时必须得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
用水冷却灭火。
是扑救火灾的常用方法,用CO2灭火剂则冷却效果更好,在迅速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很快降低燃烧区的温度,使燃烧终止。
2:
隔离灭火
隔离灭火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燃烧物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分散开,使燃烧停止。
这种灭火方法,是扑救火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扑救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比如:
火灾中,关闭管道阀门后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管道。
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焰烧烤、辐射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引流到安全区,拆除与货源相连的易燃建筑物,搬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等等
3:
窒息灭火
窒息灭火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通常需要足够的空气(氧)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氧的含量,使燃烧物质因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封闭性较强的空间或设备容器内的火灾。
运用窒息原理灭火时,可以采用石棉被,湿棉被,湿帆布等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物或封闭孔洞,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充入燃烧区域内,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窗以及设备上的部料,封闭燃烧区组织新鲜空气流入。
4:
抑制灭火
抑制灭火就是使灭火剂参与燃烧链式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快速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自由基,进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故案例
一.2008年2月,车间进行循环水管道改造架设。
二单元旧管道切割时,三平台火花落至二平台,引起火灾,将刮膜蒸发器保温层全部烧坏。
共有二十多人进行扑救,用三十几个手提式灭火器,六个手推式灭火器,经过二十分钟扑救,将火熄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一层分水箱爆裂。
原因:
1施工前,没有将容器内剩余溶剂打走,没有将分水箱注满水六下火灾隐患。
2消防器材数量少,不到位。
施工前仅在二、三平台各放置了一个手提式灭火器,平台面没有进行冷水喷洒。
消防枪头,消防祸祟带没有事先与消防栓对接,并放置到位。
3安全防护人员不到位,施工时正值春节。
现场仅有两名施工人员在三层平台。
一、二、四平台无人看守。
二层平台起火后,被三平台施工人员发现后呼救。
消防栓,消防泵无人看守值班。
4起火后,消防水池内无水,无法开启消防泵。
所以改用自来水灭火。
由于与消防管道连接阀门锈蚀,用了近5分钟,才开启阀门。
水到二单元后,由于水压过低。
不能喷射至火区,遂又派人调高压力罐压力才将水喷至火区,延误了时机。
5灭火剂的选用不当,易燃气体使用干粉灭火剂效果不佳,最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剂。
二.2007年11日,五单元在进行焦油与轻油配比蒸馏时,发生起压,致使3号釜底下鼓起,周边自上翘起,顶部与管道法兰连接处,垫片损坏,油气喷出,釜与导热油这焊接下撕裂,导热油泄露,五单元紧急全线停车。
1操作人员不听之任之指挥,自作主张。
交接班时,上班人员反复强调进料顺序、控制温度,但操作人员不听班长指挥,为了省事,没有进行焦油先冷却蒸馏釜,而将轻油全部打入釜内,致使油温迅速上升,大量气化,釜内生压。
2换热温度不够,轻油进釜前预热时,温度应在120℃以上,但操作人员只将轻油换热至90℃,使打入蒸馏釜温差过大。
3班前准备不够,上班刚十几分钟,蒸馏釜前的操作工要上厕所,经班长同意后离岗,班长指派另一名正在东侧换热的操作工兼顾,起压后,蒸馏釜顶部管道接口处垫损坏,油气喷出,该操作工为新进厂员工,经验少,没有准确判断,以为三平台管道泄露,而上了三平台,没有及时停泵,关导热油,进行505泄压,导致继续升压,事故进一步扩大。
三.07年冬,131车在单元装完油后,天色已晚,司机并未把车开走,凌晨1时,突然从车阀门中流出油来,随后流入排水沟,造成排水沟严重污染,受到环保部门的批评。
1操作工在向车内打油后,轻油罐出口阀门未关,系统内生产的轻油又流入该罐。
当轻油液位高于车内的液位时,形成倒空吸,只到油出槽车,流到地面才被发现。
2发现溢油后,现场的班长指挥失误,将装车用的高心泵倒打,事得其反(齿轮泵倒转可以将车内的油打回轻油罐内,离心泵倒转,仍会将轻油罐内的油打入车内,只是流量很小。
五.
一单元在生产时,抽轻液时忘关阀门导致重液进入轻液中,致使轻液比重超标。
主要原因是因为工人的大意,责任意识不强导致
六.
导热油漫罐事件。
主要是因为在冷热切换时,没人看守,导热油炉工经验少,把大量的热油放入下位槽中。
冷热相激使油从排空口漫出。
七.
07年4月,几名工人在卸石块时发生事故。
石块将地面一名工人的脚趾砸成粉碎性骨折。
当时车上有工人往车下推石块,地面人员负责搬走,车上二人喊闪开,被砸这名工人正在向别处看,没有注意到。
但车上二人话声落后,就将石块推下车,随即事故发生。
八.
一单元清罐事件。
当时由于一线单元操作工是新进厂员工,向一单元搅拌罐进溶剂时将搅拌罐打满,随后用P2103泵把搅拌内原料打静置内,静置罐随后也被打满,造成一单元内地面和平台上溢出大量存油。
原因:
①员工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进溶剂时没有卡好进料量,静置抽过重油,忘了把轻液打出去。
最后造成2个罐都满罐。
3由于天气较冷,搅拌罐液位不显,造成进料不准。
九.
一、二单元串油事件,当时交过班后没有检查1#2#静置轻液出口阀门是否关闭,随向静置内打入已经搅拌好的搅拌物料,发现2#静置介面计点数没有涨到应有点数,经检查已有重液串入1#静置内,导致生产减少和产品的不合格。
①交接班工作没有做好,交班时没有注意所有阀门的关闭情况。
②工作不负责,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抽过静置的轻重液随及关闭其阀门)。
如果能够做到不用阀门及时关闭可以避免此次事故的发生。
十.
2007年度,当班人员朱某在抽V601内碱性酚盐时,没有打开V601上端导气阀门。
导致V601罐顶严重吸扁变形。
由于朱某对设备构造不熟悉,和工作前没有仔细检查造成的一次事故的发生,这一事故的发生说明此当车工没有进行很好的岗前培训及生产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学习和训练。
十一.
2007年7月导热油正在升温时,突然停电,致使导热油从下位油槽出气孔喷出,经过及时处理把喷出的导热油引入粉煤灰油,知识污染导热油800公斤左右,造成不少的损失。
事故原因:
由于当时属于后半夜(3点-6点)多次发生停电,当班司炉工多次进行冷热油置换。
到5点停电时,又进行凉油置换时把下位油槽放满。
原因①由于司炉工操作经验太少,实际操作时间太短,突然出现停电后有点不知所措,导热油置换次数太多,没有及时把下位油槽内的导热油抽走,把液位降到警界线以下
②由于发电机在停电后,不能及时打开机组,造成导热油泵不能打起循环,置换过的下位油槽导热油不能及时抽走。
十二.
2008年8月六单元在进行小中性酚盐管道改造时,该罐内残留气体突然闪燃,被割断管道口处喷出两米多高的带火星黑烟,并且发生巨大的气流呼啸声,现场的施工人员迅速躲闪,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该罐起压严重变形。
事故原因:
①该罐蒸汽蒸吹不够彻底,事故发生后,该罐底仍发现少量残余油品。
②疏忽大意,第一次割该管道时通有蒸汽未发现异常,第二次割该管道时,未通蒸汽,只是在管道口进行了打火试验,也未发现异常,遂大胆施工,时间一长,随着管道温度增高,可燃气体浓度增大,遇明火后发生闪燃。
十三.
二单元重液生产过程中,由于四平台看守视镜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及时发现流量过大,及时通知地面操作人员调小流量。
致使重液,从气体塔顶部气管道进入冷却器,下行流入分水箱,严重时堵塞冷却器出口。
或进入溶剂罐,堵塞溶剂泵造成二单元停车,另一原因是地面操作人没有全面观察各罐的液位情况,完全依赖看守视镜人员造成的。
十四.
07年10月五单元在生产过程中,进料人员为了图省事。
在向蒸馏釜中进完原料以后。
没有将进料阀门关闭而去干其它工作。
当时,储罐中液位已源源高于五单元进料管线及蒸馏釜高度。
原料继续流入蒸馏釜,不久蒸馏釜被流满,起压,并串入其它设备,造成五单元停车。
十五.
07年冬,五单元工作人员向2号储罐打油时,没有亲自查看,而是根据保管报表,计算剩余容量,实施打油。
2号储罐位于厂西南角,当时有偏南风,车间人员闻到油味,随后发现2号储罐打漫,此次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保管人员盘库有误,错误的提供了相关数据所至。
十六.油罐吸瘪事故及修复
在储油过程中,罐内的正负压由呼吸阀进行调节。
油罐吸瘪是由于罐内真空
度大所致。
油罐吸瘪的原理:
在储油过程中,如果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油料体积大于经呼吸阀补充的进罐空气,罐内压力就会增大。
上述差值越大,罐内压力就越大,当压力超过油罐工作负压时,很容易造成油罐失稳,引起油罐吸瘪,甚至造成事故。
夏季雷雨过后发生油罐吸瘪的原理为:
地面油罐经太阳曝晒,罐内气相空间气体膨胀,温度较高,如遇雷雨,使罐内气体急剧降温而收缩,造成罐内负压,呼吸阀来不及补充空气,使油罐吸瘪。
由夏季雷雨造成的油罐吸瘪事故多发生在下午4时左右,气相空间较大的油罐事故可能性也增大。
油罐吸瘪的原因:
油罐发生吸瘪事故归根结底就出在呼吸阀上。
呼吸阀阀盘卡盘,冬季被冻结或被雪封死,呼吸阀出入口阻塞,阻火器阻塞或气体流通阻力过大;
另外油罐出油流量变化幅度过大,与呼吸阀的呼吸量不匹配,进气量不能满足要求也是造成油罐吸瘪的原因之一。
例:
08年4月初,生产技术处通知保管,上级领导来公司安全检查,3天内
不准装卸车。
第3天的下午,化验室通知保管,进来的一车原料已经化验,可以卸到8#罐。
当天上班的是一个老职工带一个新职工。
接到化验室的通知后,就开始卸车。
大约往8#罐里抽油10分钟后,听见“咚”的一声响,8#罐出现轻微的吸瘪现象并导致相邻的几个罐也同时出现吸瘪现象。
迎接领导检查,往罐里打油时没有与负责人联系沟通,各个油罐的顶盖都盖着,进油时没有打开;
8#罐里的存油量不多,打进的凉油与罐内的热蒸汽产生的负压所造成的。
防止油罐吸瘪事故的措施:
加强对呼吸阀、通风管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并始终保持在完好的工作状态。
要做到每月两次的定期检查制度,冬季每次作业前都应检查,特别注意大雪天气,发现堵塞物及时清理。
油罐吸瘪的修复:
油罐发生吸瘪事故后,修复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保证。
目前较常见的方法是注水压气法。
注水压气法就是先往油罐内充入一定高度的水,然后密闭油罐,再往罐内慢慢注水压缩罐内的空气,关内气体空间压力增大,使变形油罐顶部复原的方法。
十七、2010年3月初,由于开车需要针对车间进行全面检修。
在对刮膜蒸发器进行调试时,发现焊缝出现裂纹且漏蒸汽现象。
于是当即就组织人员进行焊接工作,完成此项工作后,经短时间观察,未再出现异常情况。
在过后几天夜班车间正在进行生产工作,当时夜里因有风,刮膜蒸发器焊接处的下方突然起火,由于现场人员较多,发现及时,火势在第一时间被扑灭。
为防止火势重起,随即用水将起火处及其周围浇湿,并在现场进行认真观察。
几个小时之后又安排人员在现场看护,才重新开车生产。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前几天的动火作业,有火星落到保温棉中,火星未熄灭,并且保温棉中有油,在风的条件下,引发火灾。
十八、2010年元月份,车间正在生产作业之中,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即发现一单元废水池着火了,车间人员立即用消防水带浇水将火熄灭,事后并未造成财产及其人员伤害。
火熄灭之后,经过现场勘查,发现水泵已经损坏,电线已经挂断。
经过分析,主要是由于水泵的损坏而导致将电机线挂断产生火花,火花将水池中挥发出的溶剂气引着火,而导致池中的溶剂着火。
这起事故充分说明了在巡检设备时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任何一点马虎都能造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