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871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最新最全最完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语?

孟子?

);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开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承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理论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开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才能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才能;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根本消费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承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迫性教育。

21、老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根本任务。

23、老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老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才能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是开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老师的教育程度。

27、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历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那么。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响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老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将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那么: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络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承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开展的程度。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才能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本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稳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那么: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那么;

(2)理论联络实际的原那么;

(3)直观性原那么:

(4)启发性原那么;

(5)循环渐进原那么;

(6)稳固性原那么;

(7)因材施教原那么。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⑧实习作业法;

④理论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根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构造合理。

上课有高度方案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沉着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根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进步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程度上下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开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进步过程,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根底。

44、德育原那么: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那么;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那么;

知行统一的原那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那么;

依靠积极因素,克制消极因素的原那么;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接性原那么。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

46、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根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根底。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根本的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言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局部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满意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才能、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本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根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根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穿插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开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平安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施行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程度。

(3)充分利用反响信息,有效进展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构造,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程度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构造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构造: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的构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才能、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根底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根底,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根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那么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拟、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详细化。

76、思维的根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理论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满意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展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根底,理论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梦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化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敏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历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根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稳固已获得的知识经历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平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

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比照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比照)、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那么的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根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根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

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才能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技能到达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才能的开展。

95、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

智商在130以上;

低常儿童:

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络的;

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络的。

根本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恐惧;

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

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制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

强、不平衡型为胆汁质;

强、平衡、灵敏型为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敏型为粘液质;

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如今先;

而性格形成得晚,表如今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局部。

102、心理安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构造完好。

其它标准还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将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

行为矫正法——华生;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那么:

自然、适度。

第三局部新课程理论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的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的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构造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平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开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开展,关注老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根底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施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开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安康开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才能,处理好知识、才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制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开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开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详细性。

(3)表达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根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开展必备的根底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构造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平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亲密联络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那么。

6、新课程的构造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表达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

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理论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效劳与社会理论、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施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构造。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立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开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老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根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承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开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响、鼓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表达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拓“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那么。

12、老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实在加强创新精神与理论才能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开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开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理论才能。

16、新课程的三维目的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群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的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根底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老师或其别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

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四局部教育心理学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互相作用。

详细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本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详细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互相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互相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形式。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老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展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考虑、探究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形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理论具有描绘、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如今:

帮助老师准确地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老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展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开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开展特征。

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详细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开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开展特征。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

经历型"

向"

理论型"

转化,开场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络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化的开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开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程度或心理开展程度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开展的程度和特点。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开展,新的开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

个体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