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
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
作者这样解释: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
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
“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
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
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
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
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二、阅读此文,把握重点: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
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二、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1、故事切入法
2、语言破解法
3、文体解读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
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提示:
《伊索寓言》故事原义
1.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P81)”。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P53)”的道理。
3.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P61)”的道理。
4.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
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P19)”。
5.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P47,周本P69原题《燕乌与鸟类》)”。
6.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P27)”
7.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P8)”
8.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P88)”
查找:
本文作者对每个故事的新义理解(课上完成)
二、小结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
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
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
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
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
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第三课时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
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
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
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
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
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
“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
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
”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
“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
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
(《羊城晚报》1998/12/24)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原文解说
1、如何理解课文第三段首句“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
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
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
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
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2、《伊索寓言》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
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
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
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
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
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换一个角度说。
也为下文作准备。
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
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
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二、作业布置:
怎么理解《伊索寓言》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四课时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
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
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
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
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
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
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
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
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
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二、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
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
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
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
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
“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
“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
“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
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
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
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
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
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
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
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
《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
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
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
《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
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
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
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
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
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
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
古代与现代的类比。
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
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
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
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显然不是。
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
)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
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
(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
)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
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
“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
这就是我的功劳。
)
第五课时
一、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检测: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窒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自称:
“敝魔生平最好讲理。
”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
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
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
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
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
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
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
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
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
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
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
“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
”可谓客观极了!
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Laertius)《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
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Figaro)里的丑角说:
“人是不渴而饮……的动物。
”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
偏激二字,本来相连;
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
假使我们说:
“人类是不拘日夜,不同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偏见》,钱钟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问题之一:
请从任意一角度谈你对《一个偏见》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考题。
估计不会有规定的答案。
这个角度是很多的,只要有不理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理解的角度。
原因有二:
一是本文确实字字珠玑,含蕴深刻。
二是选择理解的内容不一,答案则不同。
我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多向思维。
能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之二:
请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的主要内容。
此题亦可作开放型题目要求。
可不拘成见。
大致内容合理即可:
在作者看来,任何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都有它的合理性。
结论的正确与否,换一个角度说,都可能是一个偏见。
这就是作者的偏见。
问题之三:
请查证作者在此文中的引据情况,并以此说明作者的学问根基如何。
在这段文字之中,钱钟书的学问自不待言。
单从引据即可见一斑:
1.引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的话。
2.引禅宗洞山《五位颂》“偏中正”的论述。
3.引某书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的内容。
4.引希腊来阿铁斯《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
5.引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的故事。
6.引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的说法。
至于说钱钟书论述的独到性,这段文字更是无与伦比。
阅读时注意体会。
二、小结全文
三、作业布置
WenXunEducational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