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1834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增长教案0Word下载.docx

率的变化曲线。

首先在横轴上找到年份,对应纵轴的千分比,画出第一个点。

同理依次做出其他点,最后把点连成线。

(课件依次画出四个点,然后连成线)下面请大家自己做出死亡率和自然增

长率的变化曲线。

(学生完成后,展示三条完整曲线)

(2)根据你所绘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图,结合课本p6案例1说说芬兰的人口增长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并说明各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特点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角度阐述)

【教师提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弄清这个问题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这个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点评】

【教师讲解】我们在判断人口增长快慢时,除了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外,还可以用定量判读。

2

三个阶段1790年以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790年~1970年“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970年以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拓展提升】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同学们还可以观察一下:

在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中,谁首先下降?

(死亡率)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承转】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特点不同;

那么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否存在空间差异呢?

[合作探究]

读下面材料,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的空间差异。

部分国家2002年人口增长统计数据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日本972

印度26818

肯尼亚341420

(1)第1-3组:

读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统计增长统计图,分析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

欧洲与北美洲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其他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特别是非洲人口增长最快,表现为典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第4-6组:

读“部分国家2002年人口增长统计数据”,分析三个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肯尼亚生产力水平最低,人口增长最快,表现为典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日本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最为缓慢,其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印度则处于两种类型的中间,具有“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的过渡性特征。

(2)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哪一种因素是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医疗卫生水平、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口增长。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3

然增长率特点也不同,由此划分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展示: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承转】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请同学们阅读这幅示意图,完成学案上的[比较]表格。

[比较]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4

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推测]

【承转】通过上面学习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人口问题。

你能否根据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结合实际,推测一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会面临哪些人口问题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并把你的推测记录下来,一会找同学来起来回答一下)

【承转】同学们推测的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验证]

读材料,看看你的判断正确吗?

材料一:

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少子化”现象。

不少日本人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未来经济发展会因此一蹶不振。

日本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

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2.1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或儿童。

到2050年,随着高龄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其国民生产总值也将随之下降,但老年人口却持续增加,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

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负担比率将是1.2:

1。

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材料二:

多年来,印度政府一直挖空心思想要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问题。

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萨塔拉地区政府于2007年推出一项极富创意的鼓励措施——“二次蜜月大礼包”计划。

“二次蜜月大礼包”计划实际上是对推迟生育的奖励。

根据该项目,一对夫妇若是在结婚两年后才生第一胎就会得到价值约合900元人民币的大礼包,若是将第一胎的出生时间推迟至结婚三年后,奖励也会变得更加丰厚,他们将会获得价值约1500元人民币的大礼包。

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些奖励金足够一对夫妻在结婚两三年后去一个向往的地方,度第二次蜜月。

【教师讲解】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和印度分别出现了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

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鼓励生育、鼓励推迟生育)下面请同学自我归纳一下,完成下面表格。

[归纳总结]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5

【篇二:

人口教案】

《众多的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难点:

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以图析文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增长图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新情景,导入: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来学习:

(板书)中国的人口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核对计算结果后,归纳讲述:

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

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

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

哪一次增长的更快?

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

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

线的坡度很小。

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

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百年战乱结束,人民得解放进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这一时期,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间某些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这个数字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875万)。

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

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

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表一

表二

(讲述)人是生产者,祖国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生产劳动的结晶。

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而且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作为生产者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

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承转)那么人口应如何发展呢?

我国是怎样做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了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

小结:

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三方面问题。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设计

1.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

2.人口增长——1858年和1949年(两次人口增长高峰)

3.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建议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自学讨论的形式学习,再次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

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

以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统计资料等途径取得当地(一个市、县或街道、乡等)的人口资料,试绘出近30年来当地人口增长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特点,并预测今后人口增长趋势(加快、放慢、平稳等)。

【篇三: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案】

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历史地看待人口增长,梳理正确的人口观与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讲授法

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1987年7月11日,这天世界上第50亿个居民出生在原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萨拉热窝一名男婴诞生,是全球第60亿名成员;

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

?

那么从第一个智人出现到现在的70亿人口,世界的人口增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1-1-2

问题:

1.世界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

2.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

3.世界人口增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

【承转】有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则非常迅速。

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什么决定呢?

自然增长率:

某地区某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加的人口数/总人口数]

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

人口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即: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的总数就增加,表现为正增长。

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总数就下降,表现为负增长。

【思考】人口的增长数量完全取决于自然增长率,对吗?

【解析】中国现在的人口为13.35亿,自然增长率小于10?

左右,但每年出生婴儿1600~2000万,净增人口为800~1000万。

——人口基数大

人口数量的多少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关,还与人口基数的多少紧密联系。

【承转】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人口过渡理论。

看图1-1-3:

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

观察图中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有什么特征?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1.“高高低”模式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前,基本特点: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处于这个阶段。

(1)特征:

高出生率(4%)、高死亡率(4%)、低自然增长率(1%)

q:

工业革命之前(即农业社会和原始社会),为什么是这种高高低的人口增长模式?

(2)原因:

1高出生率的原因○(一夫多妻制、多灾多难人多力量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的思想。

)2高死亡率的原因(a、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

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3)典型地区:

少数原始部落。

观察图中第二、第三阶段,有什么特征?

2.过渡模式:

分为高增长和增长下降阶段。

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统称为过渡阶段,也叫做过渡模式。

在这一阶段,出生率在3%左右,死亡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1%,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Ⅰ.高增长阶段:

(p6图1-1-6)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人

口增长明显加快。

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高了食品供

应与营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目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如埃塞俄比亚、坦桑

尼亚、肯尼亚等。

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已

开始进入这个阶段。

Ⅱ.增长下降阶段:

(p6图1-1-7)

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

自然增长率

下降。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不断

提高,人们受教育的年限随之增加,婚育年龄逐渐提高。

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育子女的成本也在增加。

传统

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福利的完善,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

部分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巴西、土耳其、

阿根廷等。

利:

增加社会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弊:

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

观察图中第四阶段(低增长阶段),有什么特征?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慢慢接近,差距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

3.“三低”模式(p7图1-1-8)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和死亡率都在10?

左右,自然增长率10?

有的国家甚至

出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日本、俄罗斯、我国上海等)。

a、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高,受教育年

限长,晚婚晚育;

b、养育子女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社会福利

制度的完善;

c、养老制度的健全和医疗技术的发达。

发达国家,如西欧、北美等。

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使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状态。

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员不足,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

看图1-1-4:

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a.年轻型、增长型b.成年型、稳定型c.年老型、缩减型①年轻型:

下宽上窄,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很高。

②成年型(静止性):

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儿童、青少年的比重趋于减少,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总规模继续增长。

③老年型:

上宽下窄,老年人口比重大。

人口增长的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思考:

这三种人口金字塔图分别对应人口增长的哪个阶段或是增长模式?

年轻型:

高增长阶段

成年型:

增长下降阶段

老年型:

三低型低增长阶段。

【总结】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是由死亡率的变化开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死亡率的降低,伴随社会其他因素的变化,出生率也逐渐降低,从而影响自然增长率的降低,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生产力发展也是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社会原因也会促使出生率降低。

【归纳】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资料投入越高,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人口数量成反比。

知识和技术在在生产力中占比重越大,对人口文化和科学素质的要求越高。

(3)社会因素:

社会福利、消费生活观念、家庭职能和生育观念的变化、医疗卫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