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722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

关于什么是文化?

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约300种的定义。

文化定义本身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尽管如此,但我们深信: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二、中外跨文化交际中的整体与个体意识比较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的国家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人们在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中国人做事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顺其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人们甘当“孺子牛”或“螺丝钉”,以达到“变己适应”。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而且在知觉上重视直觉,这与西方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例如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都是相分对立的。

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地位时,他内心真正相信的并不是天命或上帝,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或缺乏斗争精神所造成的。

这就是西方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或一个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对构成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群体取向,美国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

群体主义表现在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两个方面。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主张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

在等级差别的社会里,人们的言行举动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在处理自己与集体或环境的关系时,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奉公”、“循规蹈矩”、“与集体和上级保持一致”等等。

在旧中国,个人主义被视为对父母、对君主、对朋友的不忠不孝。

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也被认为是对集体、对社会的恶行,因此要严加防范。

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其表现是中国人做事情首先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怎么说。

因此人们养成了言行上不愿得罪人的习惯。

群体取向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重视“关系”。

当然,群体取向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是中国人谦虚、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重;

成功时,把功劳归于集体、领导、环境和别人的帮助。

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惯于忍让。

从消极方面看,正如贾玉新所说:

群体取向使人缺乏个人奋斗、进取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过分看重“关系”,——“关系”已成为办事情或成功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已把拉“关系”当作处世哲学和生活的指南。

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及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影响。

例如中国人交往时习惯于讲礼貌、卑己尊人,思考问题侧重笼统、概括,不太拘细节。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仅从英语词典的合成词中有100多个是以self为前缀就可以看出“个人”在美国社会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

到了20世纪,个人主义在西方发展到了顶点,例如到1990年,美国每一个个体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与别人不同。

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是隐私权,它也不能被群体取向的人们所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问“Whereareyougoing?

”“What’syourmonthlypay?

”“Haveyougotmarried?

”等类似的问题会引起美国人反感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西方,个人主义还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

因此,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

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自我实现以及自由进取的追求。

正因为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高无上,他们才各开其口、各行其志、各展其才。

这也可能就是美国人为什么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的原因,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

  三、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与要求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

其形式有跨种族的交际、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际、共同文化中多重亚文化之间的交际等等。

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

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

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

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

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些典型的文化差异是横亘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鸿沟。

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跨文化交际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感知和应对现实和不断变化的交际情景的能力,成功的交际者应该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复杂多变的因素做出独立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

由此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能力,它不仅要求交际者有完备的知识能力,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

因为跨文化、跨语言,首先,交际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是较好的外语能力,其次是认识文化差异事实的能力。

交际者在具备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发展相应的思维能力。

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必不可少,而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化偏见这一因素的话,交际者除应该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个性层面的情感能力,即交际者需要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移情、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不确定情境等个人特质,这些特质都有助于交际者消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从而使得交际更加顺畅。

  四、结语

  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上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正在悄悄地开始变化,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

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现象也层出不穷。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不仅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ehPr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吴进业王超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尹青梅:

文化预设的认知透析.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遇艳: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