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1715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管理毕业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文献综述2

第二章荀子“裕民富国”思想形成的基础3

2.1对“非命”的看法——强调人这种经济资源的重要性3

2.2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强调遵循发展规律的重要性5

2.3“制天命而用之”——对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5

第三章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主要内容6

3.1“裕民”与“富国”的界定6

3.2“裕民富国”的目标9

3.3“裕民富国”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中的体现10

3.4“裕民富国”的实现13

第四章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现代意义14

4.1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4

4.2对建立合理消费观的意义18

4.3对民生的意义19

参考文献23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民的幸福,一直以来是中国人民所不断奋斗的。

人民的富裕才能带来国家的富强,我们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必须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对儒家思想而言,“仁政”很重要,而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也充满了民本思想,主张借用民众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的富裕,最终使社会达到“上下俱富”的和谐状态。

民乃国之本。

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

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

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所以人民的富裕是摆在首位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但是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2010年下半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显感觉到民生的重要性。

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不管是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建设,人民是主体,我们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胜利。

如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裕民”是关键。

荀子“裕民富国”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同时,我国现在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荀子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利用,如: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社会要达到和谐,必须“上下俱富”。

对于社会生产而言必须做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士大夫分职而听”,只有这样才能“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

因而政府也应“平关市之征”、“关市几而不征”,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农工商业关系和谐,封建经济才能稳定发展,对于现代经济而言,依然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当然对于生产,荀子提出的“以利农时”等思想,对现代社会都有借鉴意义。

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裕民富国”思想的借鉴价值,本文对荀子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进行研究。

1.2文献综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也就是既要“富国”又要“裕民”,二者不可分割。

荀子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是与当代中国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对该思想进行研究有其现代价值。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荀子“裕民富国”思想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国内学者,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富国”的手段、财政与分配、“富国”与“裕民”的关系等。

对于如何富国,石世奇认为,荀子为了维护封建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根本主张是“强本节用”和“节用裕民”,包括强本、节用、裕民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强本的“本”指农业;

荀子的节用思想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墨子,荀子批评墨子的节用是使天下贫困的办法;

荀子提出“裕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裕民可以发展生产,二是裕民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笔者认为,对于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理解还可以深入挖掘。

对于财政与分配,高力认为荀子的消费观点同孔子一样,也是崇尚节俭。

认为荀子把节俭看作是和自然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并且按等级消费是必要的,统治阶级的消费,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消费,有必要十分繁华,节俭是不必要的,但荀子也不主张在任何条件下都节俭,过度的节俭会影响财富的生产。

笔者认为,荀子虽然讲究按“礼”来进行分配、消费,统治者的消费应当繁华,但其实统治者实际上是应节俭的,如“强本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移,则天不能使之富”,可以看出荀子是主张统治者节俭的。

“富国”与“裕民”的关系,学者们可以达成一致的认识,“裕民”与“富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裕民”应摆在“富国”之前。

不管是认为“裕民”包含在“富国”之中,“富国”属于一个广义的概念,还是从狭义上分开来理解,本质上是一致的。

本文针对已有的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的研究,进行整合和重新理解,并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来解读其现代意义。

第二章荀子“裕民富国”思想形成的基础

荀子的经济思想能够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和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密切相关的,荀子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先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荀子的经济思想体系是直接建立在其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了他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住其经济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裕民富国”思想。

2.1对“非命”的看法——强调人这种经济资源的重要性

“非命论”是墨家的主要思想之一,它体现了小生产的顽强性,强调了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努力。

墨家在强调人事方面是非常积极的,指出人的贫困富裕和国家的治乱兴衰取决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根本否认命运和命运对人的支配,明确指出天命论纯然是暴君和自甘失败的懦弱者们编造出来的。

这些思想可以通过他的相关言论体现出来,如:

“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

则未尝有也”5。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小生产者由于技术落后、缺少文化、分化闭塞、地位又极不稳定,为了维持一个较稳固的状态,争取在当时剧烈的阶级分化中上升到一个较好的地位或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以避免滑向更悲惨的命运,于是他们要向命运做顽强的抗争,因而他们强调“非命”。

但同时,他们由于小生产者自身的软弱性和不稳定性,又渴望着冥冥之中的鬼神的佑护,所以就宣扬天志、明鬼,对鬼神、天命无比崇敬。

总体来看,墨家的这种“非命”思想有其进步的地方,也有其落后的地方。

荀子的经济思想是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那么他对于人是怎样看待的,是否也是“非命”呢?

如果他提倡人的努力,那么又有什么进步的思想呢?

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离开人任何经济活动都无法进行,同时任何经济关系的组建也不能离开人,但是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该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以利于国家的发展呢?

对于人们的死生祸福和国家的兴衰问题,在荀子以前的儒家思想看来,是由神来掌握的,他们未能摆脱商周以来的有神论,人们必须做到“知天命”、“畏天命”。

虽然儒家有着重视现实生活、强调人事的传统,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对神权思想有一定解放作用的思想,如:

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但儒家在自然观方面仍未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天命和鬼神。

尽管如此儒学与先秦其它诸子比较是一种积极的入世之学,强调人自身的努力,主张不能任从命运的摆布,甚至还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怎样来看待人的呢?

荀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他作为正在崛起的阶级的代表,抛弃了墨家非命说中的悲观为未来担忧的成分,添加进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阶级的自信,吸收了墨学非命论中的积极内容,使其成为自己“人定胜天”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剔除了“天志、明鬼”的落后思想。

他认为物质世界有自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又认为人在这种必然规律面前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可以认识和驾驭这些自然规律,在这方面,他完全否定了道家的那种消极无为思想,继承了儒家重视人的思想传统,又吸收了墨家的非命思想,而提出一种更为积极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定胜天的哲学学说。

在这里呢,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一种人的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荀子是非常重视人的努力程度的,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来实现。

2.2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强调遵循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上面论述了荀子对人这种经济资源的看法,那么人在经济关系中应该如何去行为呢?

荀子对于自然规律的看法,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有很强的唯物主义的性质,道家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一切事物的变化、生灭都是道之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人的行动方面,道家提倡“无为”的原则,即人的活动应该顺应道之自然,自然而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结果。

道家“无为”的意思是说人的行动要顺应自然本性行动,反对凭主观意愿强为之。

虽然道家认识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道家完全否定人的有为,没有看到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可以产生巨大的积极的成果的,荀子针对道家思想中的弊端,提出了自己合理的思想。

天和人的关系问题,荀子批判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思想,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

“天人相分”的思想有三层意思。

第一,自然界是按自身的规律运动的,自然规律独立于人,人不能感应自然使自然改变自己的规律。

第二,人类社会的治乱安危富有贫穷也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毫无关系。

第三,荀子特别强调人在自然界、社会中的作用,他坚信只要努力生产、勤俭持国,国家就一定能够富起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是很好的体现。

荀子认为,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知的,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

荀子的这种观点阐明了生产的出发点——自然的规律性、人的能动性。

他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驾驭自然发展生产的信心和朝气。

由此可见,荀子对于自然规律的看法和对于人的看法具有相通的部分。

2.3“制天命而用之”——对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

荀子对于自然规律的看法,可以总结为“制天命而用之”。

这种思想与其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一种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过这样的论述,他说“劳动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由他自己的活动来引起来调节,来统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荀子“制天命”的思想,认识到了生产活动的基本特点——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荀子以富国论为核心的经济思想体系就建立在其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有了这个基础,荀子在考察社会经济问题时,视野就远远超出了先秦时代所有的思想家,他的经济理论直面现实、直视矛盾,体现出积极的、昂扬进取的精神,并且成为封建国家制定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荀子不仅主张“富国”,更加主张“裕民”,荀子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内容。

3.1“裕民”与“富国”的界定

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并且人民也在不断的为之付出努力。

“富国”、“裕民”是经济问题中必须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因为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政治问题和国家的安定问题相联系的。

在先秦各学派中,大家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对裕民富国问题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行“富国之学”,如春秋初期齐相管仲就提出“富国安民”的经济目标。

儒学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是非常主张和支持富民的,孔子曾针对卫国人口繁庶的情况,指出应该“富之”由于儒家的坚持,富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基本上就是在对富国、富民问题的探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富国”,什么是“裕民”?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3.1.1富国

富国也就是国家的富裕与强大。

荀子的富国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富国》当中。

荀子对于“富国”的论述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富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荀子他说“穷者,患也”,这是对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出现大一统局面的前夕,各国之间的纷争非常激烈。

“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在纷争中的重要性。

只有国家富裕和强大,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较量。

如果国家弱小,则会出现“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的局面。

所以如何富国强兵,成为了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富者、强者生存,穷者、弱者灭亡。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荀子正是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证了富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富国的衡量标准。

荀子提出国家富裕的程度就是要达到“财货浑浑如泉源,访访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物质财富是异常丰富的。

孟子也有自己对国家富裕的评价标准,他提出“菽栗如水火”。

荀子的富国标准和孟子的标准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同时,荀子的国家富裕标准也可以和马克思所提出的标准相媲美,马克思说“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美好蓝图的描绘。

第三,富国的基本途径:

重视农业生产。

这个方面将在下面予以更加详细的论述。

3.1.2裕民

裕民也就是人民的富裕。

荀子提出“裕民”思想是有其原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裕民是富国的基础。

裕民与富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分配关系,即社会财富在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分配。

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总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常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在这一定数量的社会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是互相制约、互相消涨的。

那么,社会财富的分配政策,也就是统治者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上层和下层应得份额的倾斜政策,将直接关系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分配关系的处理上,荀子主张裕民,让人民来分享国家的经济成果。

荀子说“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王国富筐箧,实府库”,这句话真正强调的是一个真正的王者、真正的国君是应该让人民富裕起来的。

在这个基础上,荀子提出富国,而不是“富筐箧,实府库”,也不是“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荀子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上层阶级的状况是和下层阶级的状况相联系的,上层阶级的命运和下层阶级的命运息息相关。

荀子所讲的富国是裕民基础上的富国,裕民是富国的基础,富国是裕民的自然结果,二者互不相悖,二者相互共存,“上下俱富”。

如果只富国,而不富民,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国,荀子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上溢下漏”,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形下将会怎样呢?

将会出现“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倾覆灭亡可立而待”,这样的国家将会是危险的。

拯救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裕民富国”。

第二,爱民就必须做到裕民。

一个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民心的稳定和民众的支持,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保持民心的稳定,统治阶级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继续和延续自己的统治。

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的思想和孔子、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安”,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一定程度上,荀子对君民关系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他说“人君者,爱民而安”,这种提法和主张是明智的,同时,他还提出“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只有“庶人安政”才能“君子安位”的主张。

荀子的这些主张都是十分可贵的。

从爱民的角度来看,荀子对于君民关系的论述是颇有见解的,他认为,君民关系就好比舟与水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正因为这样,荀子建议君主,要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为老百姓做出良好的榜样,荀子在阐述君主的行为对人民的影响时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君者磐也,民者水也,磐园而水园”。

同时,荀子也沿用历史上的典型来说明君王爱民的重要性。

荀子要求君主忠心爱护老百姓,要做到爱护百姓,就要“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仪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以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其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要求君主爱民,就必须先做到裕民。

3.1.3“裕民”与“富国”的不可分割性

在以上的论述中,已经说明“裕民”是富国的基础,也就是说“裕民”和“富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是统一在一起的。

在《荀子》这本书当中,有专门的章节《富国篇》来探讨富国、富民问题,该篇对富国富民的探讨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的。

荀子用儒家传统的富民思想来解释富国,调和了各学派关于富国与富民的对立,由于荀子是在儒学基础上吸收各家思想的可取之处,在经济思想上他以富民思想为基础,在理论上把富国富民联系和统一起来了。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裕民”、“富国”已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割裂的问题,而是相互联系、统一的,二者不能缺失其一。

荀子对于富国的思想与秦晋法家的思想相比,具有相对的全面性,他否认国家强大就是军事实力的强力,以及军队的强大,这只是国家强大的一部分,真正的国富应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增加,荀子把眼光放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对富国进行解释,认为富国就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包括“足君”和“足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富国,广义上的“富国”是应该包括“裕民”思想在内的。

3.2“裕民富国”的目标

“裕民富国”的直接目标——“上下俱富”,根本目标——地主阶级统治的稳固。

在上面的论述中提到过“上下俱富”,实际上这是“裕民富国”最直接所要达到的目标。

荀子承认利欲追求的正当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关注人民与国家的富裕以及发展生产的问题,他提出“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

”这句话描述了财富的形态。

很明显,“裕民富国”能够取得的直接成果就是“上下俱富”,这是“裕民富国”所要达到的直接目标。

我们已经论述过了,“裕民”是富国的基础,是富国强国的首要条件,从以下这句话可以得到验证,“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务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相反,“上好功,则国贫;

上好利,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在荀子眼中,养民、利民、富民是一个国家和君王理所应当重视的问题。

只有富民才可以富国,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否则就会陷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的困境;

只有重视劳动者,把劳动者视为“财之本也”,才会“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

由此可见,“裕民富国”最直接实现的就是“上下俱富”。

由于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必然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力争保护地主阶级国家的稳定,不管是使国家富裕与强大,还是使人民富裕与安心,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使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稳固与发展。

3.3“裕民富国”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中的体现

荀子在《富国》这一章中,谈到了分配、社会分工、生产、消费、赋税等各类经济问题,这些也就是社会的再生产问题。

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荀子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都得到了体现,下面主要从生产、消费、分配三个环节进行论述。

3.3.1生产环节

(1)重视劳动者的作用,认为劳动者是“财之本也”

在前文中谈到,富民可以达到富国的效果。

对此,荀子有过相关论述,他说: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彼裕民,故多余。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

……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荀子把人民的重要性摆在国家的前面,重视劳动者,这是“国计之极也”。

因此在国家的生产中,必须重视劳动者的作用,只要人民共同努力生产、勤俭持国,国家就一定能够富起来,只有把劳动者作为“财之本也”,才会“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

(2)让社会的所有成员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就是各尽其能

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

在荀子看来,这种社会应该让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每个成员都十分明确自己的职务和责任。

荀子认为,社会成员各尽其能,是达到上下俱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荀子在《富国》这一篇里说“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掩地表亩,剌中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守时力民,进事长攻,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

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下之事也。

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兄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这段话指社会上下每个成员都有别人不可替代的职务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