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164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分析题.docx

三、分析题:

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他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来完成时。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即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而和形成时一个过程,而是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5分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5分

  【参考答案】

(1)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②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2)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说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认识和实践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因为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2)"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个全面"不仅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个全面"思想也达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題。

"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这"四个全面"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重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其他三个全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底,环保部相关部门公开约谈L市主要领导,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个被约谈城市,L市的污染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全国关注,重压之下,L市对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对412家重点污染企业限期限产智力~~~~铁腕治污立竿见影,PM2.5、PM10、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指标大幅下降,但环保风暴很快遭遇新的困境,L市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为加快发展,招商时铺设了一些"绿色通道",不少企业缺乏环评手续。

此次停产整顿,部分企业因无环评手续一时难以复产,企业关停后,工人失业又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渐成燃眉之势,环保风暴遇到现实利益的的严峻挑战。

  对于L市力治污痛下猛药的做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环保部官网及不少地方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发表评论,众多网友也争相发声,且看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A:

用环境污染换来的经济发展,早晚得淘汰,重疾要猛药,现在天蓝水绿多好啊!

  B:

一个小地主的命,非要过比尔盖茨的生活,怎么可能!

  C:

政府要达标,企业要生存,百姓要环境,非常难!

…决心不等于蛮干,环保和经济的平衡点找不好,再好的决定也会成为二次伤害。

  D:

休克式治霾太惊悚了,在如今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人为制造大面积失业和债务危机,简直是生态大跃进!

  E:

铁腕治污力度值得赞赏,但有些问题可以讨论,意识到方向有问题,是急刹车还是有个滑行过程?

L市这次是狠狠踩了一脚刹车,车停了,但乘客人仰马翻,有的摔得很重,有的勉强站着,还不知能站多久。

F:

被关停企业满满的全是委屈,责任全部推给外界,以受害者姿态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却只字不提,今天的L市,是很多历史账严重的城市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历史账总是要还的。

一场空前的铁腕治污风暴,承受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时间,L市又因治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L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直面大气污染这场艰难的硬仗,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上千万市民看到了山青水绿,享受着洁净的空气。

9月16日,环保部接触L市大气污染问题挂牌整办。

  既让环境好转,又让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这可能是中国环境治理持续深入后各地亟需作答的选择题。

  摘编自央视网《2015年7月3日》

  新华网《2015年7月3日》

人民网《2015年7月6日、11月3日》

  

(1)从"铁腕治污"引发广泛讨论看,我们应如何认识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

(6分)

(2)"铁腕治污"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何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以铁腕治理。

从铁腕治污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第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

  第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2)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铁腕治污"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有: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四,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44年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

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

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

从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

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1月21日,毛泽东复信郭沫若:

"你们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做整风文件看待。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

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

"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

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我们共产党人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他兴奋的对周恩来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周恩来说:

"我们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

"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指出: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