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124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免疫寄生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虫体寄生于肝胆管或胆囊,通过及机械性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化学毒性作用,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炎症,胆管细胞脱落、增生,导致管腔变窄,造成胆管阻塞,胆汁流出受阻并淤滞,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滞留,易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胆囊炎;

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及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可形成结石的核心,引起胆管结石;

由于肝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邻近的肝细胞萎缩和坏死,引起脂肪变,甚至发生纤维化,引起肝硬化、腹水。

甚至诱发肝癌或胆管上皮癌。

第二次作业:

1.带虫者:

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着一定数量的虫体,这种宿主即为带虫宿主

2.机会致病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3.寄生:

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4.幼虫移行症:

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5.感染阶段:

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除需要有适宜的宿主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外,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具有能够侵入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继续发育繁殖的能力,此发育阶段成为寄生虫的感染阶段

1、简述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阴道内环境密切相关,健康女性的阴道内存在有乳酸杆菌,能酵解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乳酸,使阴道内保持种酸性环境(pH=3.8~4.4),可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称阴道自净作用。

滴虫寄生后,可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使阴道内PH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益于细菌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

2、比较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的异同点有:

①成虫均寄生于人的小肠,人是这两种绦虫的唯一终宿主。

②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为人和猪,肥胖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仅为牛。

③链状带绦虫的感染阶段有2个,即虫卵和囊尾蚴,人食入虫卵导致囊虫病,食哦囊尾蚴导致猪带绦虫病。

肥胖带绦虫的感染阶段为囊尾蚴,人食入牛囊尾蚴可患牛带绦虫病。

 

医学免疫学作业

1.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

和"

非己"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又常被称为变态反应。

3.免疫监视:

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4.细胞因子:

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5.抗体:

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1、HLA在医学上的意义有哪些。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如下: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其中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起关键作用。

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HLA分型主要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白细胞抗原引起的输血反应有关,主要见于反复输血治疗的患者中。

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HLA是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免疫遗传学成分或与疾病关联的原发成分。

4.HLA的生理学意义,HLA的生理学意义主要有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2、简述计划免疫的含义和意义

计划免疫(planed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手段,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但计划免疫不是预防传染病的唯一手段,例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3、简述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其效应机制。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受者对供体移植物产生的排斥反应。

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的靶抗原主要是移植物细胞表面的MHC分子。

类型:

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对宿主的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1、选择合适的供者;

2、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3、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

1.抗原:

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疫苗接种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疫苗(vaccine)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后,使之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

3.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4.免疫防御:

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正常免疫应答,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5.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1、请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也称为细胞毒性超敏反应,指当抗体与特异的细胞或组织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活化补体系统或其他机制引起靶细胞的损伤。

(一)抗原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分两类:

1.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

如血型抗原、自身细胞变性抗原、暴露的隐蔽抗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等。

 2.吸附在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如药物(甲基多巴)、细菌成分、病毒蛋白等。

(二)抗体为IgG或IgM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组织损伤机制当体内相应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

1.补体:

靶细胞上的抗原和体内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最终在靶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靶细胞因膜损伤而裂解。

2.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IgG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NK、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它们的吞噬作用。

IgM与靶抗原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再以补体C3b与巨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

3.ADCC效应:

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抗体IgG和IgM介导下,与具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的巨噬细胞、NK细胞等结合,释放蛋白水解酶、溶酶体酶等,使固定组织溶解破坏。

2、简述TD-Ag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

(1)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2)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

(3)可产生免疫记忆,能引起再次应答。

3、请简述脱敏注射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脱敏注射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

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

作用机制:

其机制是小量抗原进入人体后,同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使其逐步释放出少量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而机体本身有一种组胺酶释放,它可使组胺分解,不致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因此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

经过多次小量反复注射后,可使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大部分甚至全部被结合而消耗掉,最后大量注射TAT(抗原)时,便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医学微生物作业

1.条件致病微生物:

是指正常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定居部位改变或失调等特定情况下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2.质粒:

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3.芽胞:

在一定条件下,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称为芽胞(endospore)。

4.细菌L型: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Lform),

5.败血症:

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

1、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1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

1.鉴别细菌

2.选择药物

3.与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内毒素;

而内毒素主要是指革兰氏阴性菌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两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2、简述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症状。

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可表现出以下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的症状:

①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②内毒素血症.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③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④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⑤脓毒血症.质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点①形体极其微小,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1.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称为灭菌.

2.缺陷病毒:

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3.热原质:

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主要是G菌,主要成分是G菌细胞壁的脂名糖(LPS),

4.微生物:

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5.菌落:

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

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过程分几期?

各期细菌有什么特点?

1延滞期:

又叫调整期,细菌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

细胞往往不生长繁殖,其数目无明显增加。

为后面做准备,相当于适应新环境。

2对生长数期:

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

种内斗争),开始迅速繁殖,由于细菌以分裂方式繁殖,细胞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

3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形成芽孢(稳定期的细菌种内斗争最激烈),繁殖速率逐渐下降。

4衰亡期:

细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细菌(衰亡期的细菌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营养耗

尽,大量死亡。

3、描述乙肝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母婴传播:

主要是指宫内感染、围产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

其他传播途径: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式

医源性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