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镇域总体规划.docx
《镇镇域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镇域总体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镇域总体规划(2015—2030)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1
第二章 规划总则 4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 7
第四章 性质与规模 10
第五章 镇域产业布局规划 12
第六章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4
第七章 镇域土地利用布局 16
第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规划 20
第九章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2
第十章 镇域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24
第十一章 镇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26
第十二章 镇域综合防灾规划 31
第十三章 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5
第十四章 总体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规划 37
第十五章 近期建设规划 40
第十六章 远景发展构想 42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3
1
1.1规划背景
第一章 概 述
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
同时,国家及湖北省政府先后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从扶持资金、土地供应、行政审批等方面给出支持,更好地为承接转移企业提供发展基础。
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省又提出了“壮腰工程”的战略部
1.1.1宏观层面: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要求
“小城镇建设”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逐渐扩张,我国进入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18大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指导城乡建设规划的新思路,同时也为我们城乡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该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该规划的实施,为荆州市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
1.1.2中观层面:
壮腰助力荆州发展
荆州成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北省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
署,继而又将“两圈一带”发展格局升格为“两圈两带”。
提出努力把荆州建设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的增长级,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
1.1.3微观层面:
滩桥自身发展机遇与要求
近年来,荆州又迎来了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荆州全境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国家也将加大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投入,从项目安排,体质创新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
荆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以改革兴城乡,提升城乡整体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美丽荆州、幸福家园。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公共服务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保护好、建设好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
随着荆州市城市空间拓展的规划设想,“蒙华”铁路的开工,荆监一级公路的通车,华电湖北江陵发电厂的筹建,大型煤炭储备基地、荆州港液态化工品码头的立项,沙公高速和江北高速公路的建设,江陵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江陵县要抢抓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系列的国家和区域战略和政策,重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为荆州市和江陵县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带动荆州市和江陵县的的快速发展。
而随着行政管理的变更,滩桥镇党委、镇政府发展思路的调整,对自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方面有新的认识与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镇健康有序的发展。
1.2规划目的
为了抢抓城镇发展机遇,指导城镇发展,实现滩桥镇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9
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镇域总体规划(2015—2030)
2
化同步发展,促进镇域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受江陵县滩桥镇镇政府的委托,特编制《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镇域总体规划(2015—2030)》。
1.3镇域概况
1.3.1地理位置
滩桥镇位于荆州开发区南部,国土面积73.23平方公里。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至112°22′,北纬30°12′至30°21′。
1.3.2自然条件
滩桥地势平坦,属长江冲积平原和四湖滨湖平原并列地带;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湿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
900—1100毫米,6、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
滩桥地处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过境江段全长9.5公里,河道弯曲,水面宽窄相间,平均河宽1380米。
根据沙市水文站(二郎矶)资料,1903—1998年荆江河段最高洪峰水位为
1998年的45.22米。
1.3.3历史沿革
滩桥镇俗名镇子场,是东山五场之一。
位于龙泉驿区的浅丘地带。
依山傍水,背靠龙泉山,滩桥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既成街,三 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名“落带”,“落”“洛”同音,后人取镇名为洛带。
还有一说滩桥镇黄家河
自东向西绕镇而去,状如一带水流洛洛。
滩桥镇是东山客家人聚居之地。
至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清朝前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从一东福建迁移而来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勤劳,诚朴的性格在旷无人烟,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垦荒务农,世代创业。
使得古镇至今保留着客家人的乡音、乡貌、乡情、乡风。
有人把洛带称为客家第一镇,一点也不为过。
滩桥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
唐
宋时隶属江陵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
"。
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
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
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
唐宋时,隶属江陵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
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座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镇”。
1.3.4行政区划及人口
滩桥镇辖16个村、2个居委会(滩桥、观音寺、高兴、太山、曹市、单岭、五三、滩桥、代港、黄桥、陈湾、竺桥、吴场、宝莲、月堤、北闸、观中、观寺)、147个村民小组;2010年,滩桥镇新增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2800多人,新建制2个行政村,分别是马家岗新村和武当园村。
1.3.5社会发展状况
滩桥镇共有人口35677人,其中农村人口30492人,城镇居民5185人。
滩桥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10人,土家族30人。
1.3.6经济发展状况
在“十一五”期间,镇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实现农村经济的新突破,工业经济的新发展,城乡面貌的心变化,和谐老城的新进步。
五年来,镇委、政府扎实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引导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传统产业实现提档升级,水稻、棉花、油菜优质率均达到100%,积极推广轻型栽培和收割方式,效率稳步提升。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日渐畅通。
全镇牲猪出栏突破12万头;白龙埂柑桔示范
片面积达到5000亩;金闸村鳜鱼养殖基地已逐步扩大到500多亩,网箱养鳝突破10000口,年出栏家禽6万只。
积极引导农户组建专合组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共有5家(包括江陵县同创机械有限公司、湖北汇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陵奔达制药有限公司、江陵县中泰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富强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中小型企业17家(包括一休建材、俊丽达电子、德兴食品、红信制衣厂、宏盛颗粒肥料厂、百顺木业、鸿福食品厂、钰杰花园、华丰棉业、佳禾化工、新发电子、晶楚工贸、吴场化工厂、紫晶园仓储、新农页岩砖厂、诚鑫砂石厂、锦丰包装厂)。
1.3.7城镇建设概况
滩桥镇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滩桥镇区和观音寺社区,城镇建设仍以乡镇建设模式,发展较为缓慢。
城镇建筑以居民自建房为主,沿现状镇区逐步扩大。
城镇功能区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工业居住混杂在一起,公共服务设施种类缺乏,门类不足,档次偏低。
道路不成系统,绿化欠缺,对环境保护不足,城镇整体形象和环境不高。
3
4
2.1规划原则
第二章 规划总则
3、紧紧围绕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城镇化。
着力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城镇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9)《防洪标准》(GB50201-2014);
(10)《湖北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13年);
(12)《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指引》、《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3)《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4)《国家级荆州开发区概念规划》;
(15)《荆州开发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
2.2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2、坚持全面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城乡一体,社会管理、民主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顺应当前发展趋势,重点做好全镇域一体化、统筹布局,要坚持人口发展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建设。
2.3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原则。
以区域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