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1106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1、“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2、“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实验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小学语文课题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

(四)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

美情趣、人生观、

(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七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首先,“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实验原则

1、 

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

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

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

2、 

课内外结合。

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

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

3、 

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

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

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

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

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

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

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

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

学的途径。

4、 

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

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

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三个一: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

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

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②周周三个一:

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

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③月月三个一:

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

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④学期三个一:

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

制作一个“亲近经典——‘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

⑤评价一张表:

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

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

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

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

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

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

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

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

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

五前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创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

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

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

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

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

  开辟“亲近经典”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

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

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

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

如:

“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

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学生编写《海南民间故事》、《海南风俗习惯》、、《海南名人故事》、《海南名胜古迹》等小册子。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

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21年9月——2021年2月:

开始实施课题:

①2021年9月:

A)课题开题;

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2021年11月——2021年2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21年3月——2021年7月: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2021年2月—2021年7月:

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2021年9月---2021年1月:

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2021年2月——2021年7月:

课题阶段总结:

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

B)整理资料。

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21年8月——2021年6月: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

①2021年7月——8月:

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2021年9月——2021年4月: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2021年5-6月:

课题总结: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

李少珍(海口市龙华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组长:

林先东(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副校长、语文教师)

麦标(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实验教师:

谭扬(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语文教师)

钟艳(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语文教师)

张文(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语文教师)

朱桂芹(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语文教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

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

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

“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

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

克罗伯、克拉克洪]

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

自由选择,不做定位。

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一般地,要以古代诗文为本课题研究的蓝本,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文言文等于研究该课题。

要在课改的新背景,采用先进的有价值的方法论对传统的文本重新梳理,去除遮蔽,去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不单指古代诗文,还包括受其影响的深入到每个人的语言、行为、日常生活等方面,包括各地民风民俗,包括方言、包括传统的节日,而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对行将断裂的文化链条进行有效的传承,了解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以上这些都要从文本中去体味文化传统、民族精神。

但是,要想将上面那些都做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在一切教学方法中,最高的准则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称为教学的总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育。

宋儒程颐称:

“孔子教人,多因其材。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因材施教已成为公认的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是教学的最高准则。

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东西还要守正出新,在遵循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予以新的解释。

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在关注学生之时,还可以从教师及文本方面予以关注。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专长等特点,选择最适当自己的教学艺术,或字正腔圆的描述,或遒劲有力的板书,或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等,使学生充分地受到感染。

此外,因材施教还得关注文本之“材”,不同的文本运用的解读方法是不同的。

例如,“整体感知”阅读方式,就是我国传统的以诵读为主干的阅读方式,即“认知训练、读解、吟咏”或者“通读、精读、味读”等方式。

而且,“整体、直觉、取象类比”等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对之加以继承研究并重新阐释,在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要想搞好这个课题,对研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有宽广的文化视野,要看到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它对今天的意义,有哪些局限,与世界的文化潮流是否交融,适用的对象等。

其次,要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人格,内心的德性闪光。

有了这样的德性闪光,才能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一样将周围的黑暗驱散,照亮周围,这样才能对文化的东西孜孜不倦地追求,对精神的东西源源不断的发掘、汲取,才会由衷地发自内心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要有活生生的体验。

在研究中要注意调动自己的活的理想人格,调动所有的生命力去体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味文本,以及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看到作家心灵的反光,因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为优秀的作品所激动,那是很难有成就的。

第四,要能作文本修辞论的阐释。

要抓住语言修辞,从一个个的词语或句子深入进去去发现作家的理想的人格的颤抖。

不只是从大处着眼,天马行空,宏观把握,更要学会微观操作,处处落到作品的每一个字句,找到作家的灵魂,文化的真谛。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基作用的研究与实践 

055250河北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