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1077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这是借贷记账法的萌芽。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

帕乔利(Luca.Pacioli)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中的“簿记论”一章中,系统地总结了借贷记账法。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三、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

“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可见,马克思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

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

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

这一过程又具体体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阶段。

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上予以记载;

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情况;

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出。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察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

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

3.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

就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言,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没有反映职能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因为如果没有会计反映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

而监督职能又是反映职能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辨证统一的。

四、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它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科学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和综合地反映,并通过反映所获得的信息以监督、计划、控制等方式来实施经济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材料物资,为生产过程做准备;

生产产品时,再到仓库领取材料物资;

生产出产品后,还要对外出售,售后还应收回已售产品的货款。

这样,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就陆续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

资金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用货币购买材料物资的时候,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材料物资等所占用的资金);

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物资时,储备资金又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过程中各种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

将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验收到产成品库后,此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产成品资金(待售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占用的资金,简称成品资金);

将产成品出售又收回货币资金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

我们把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运动过程叫做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做资金周转。

上述只是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周转,就整个资金运动而言,还应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企业因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各项资源的增减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和支出、各项收入的取得以及损益的发生、实现和分配,共同构成了会计对象的内容。

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

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方式运动。

其具体内容也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形式就是:

资金拨入——资金付出。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内容就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综上所述,不论是制造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层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对象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第三节会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

一、会计准则概述

二、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1、意义:

(1)区分了主体与主体所有者(投资人)的经济活动

(2)区分了主体与其他与之有联系的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持续经营

意义:

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可解决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摊问题

(三)会计分期

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为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基础,为编制财务表报界定了时间。

(四)货币计量

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可靠性原则

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相关性

会计核算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三)可比性原则。

横向可比: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纵向可比: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四)、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五)、明晰性原则

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六)、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应作出合理的预计,对可能取得的收入则不加以预计

(七)、重要性原则

重要的会计信息应单独反映,次要的会计事项可简单处理。

(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核算应注重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

第四节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涵义与内容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

研究和运用会计方法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而决定了预测、反映、监督、检查和分析会计对象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所构成。

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这个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方法主要是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而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各个具体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会计为了反映资金运动过程,使其按照人们预期的目标运行,必须首先具备提供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经济活动即历史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

会计要利用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预测未来、分析和检查过去,因而,会计还要具备条件提供反映预计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即未来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

为了检查和保证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的质量,并对检查结果作出评价,会计还必须具备检查的方法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历史信息的方法归结为会计分析的方法。

因此,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以及会计检查等方法来进行的。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会计检查方法(亦属于审计范畴),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等。

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

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保证。

作为广义的会计方法,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所应用的具体方法亦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工作和研究对象,形成了较独立的方法系统。

学习会计首先应从基础开始,即要从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入手,而且通常所说的会计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会计方法,即会计核算方法。

学生在《基础会计》中主要是学习会计核算方法。

至于会计分析的方法、会计检查的方法以及其他会计方法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陆续学习。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具体由七种方法所构成,它们是;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一)、设置账户

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的确定会计对象分类项目的过程,是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的专门方法。

(二)、复式记账

对企业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登记的专门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审查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性的方法。

(四)、登记账簿

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的在账户的载体——账簿中记录的专门方法。

(五)、成本计算

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

(六)、财产清查

通过盘点实物等查明财产的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方法。

(七)、编制财务报告

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的方法。

 

课后作业

1.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什么?

2.怎样理解会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什么叫会计的职能?

怎样理解会计的职能?

4.会计假设有哪些?

5.什么叫会计的方法?

具体由哪些方法组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

应怎样理解这些方法?

参考资料

李桂媛、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企业会计准则

6

第2章第1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以及会计基本等式的涵义、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难点

会计要素包括的具体内容、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一)对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二)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三)可分为静态会计要素与动态会计要素两大类。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基本特征

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②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内容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①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②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的股权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权投资等。

③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④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⑤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如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基本特征

3.负债的内容

企业的负债按其偿还期可分为流动负债(偿还期不超过一年)和长期负债(偿还期

超过一年)两种。

①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包括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预收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②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1.实收资本(股本)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规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资本方面的公共积累。

它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赠、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3.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它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等。

4.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利润。

它的数额等于本年利润减去利润分配。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关系: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一部分属于投资者(所有者),一部分属于债权人,前者为所有者权益,后者为企业的负债。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两者性质不同。

负债是债权人对所提供的资产的要求权;

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净资产即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2)偿还规定不同。

负债一般有规定的偿还期,企业必须在规定的偿还期限内予以偿还;

所有者权益没有规定偿还期限,只有在企业解散清算时,如有剩余财产,才可能还给投资者。

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不能从受资企业收回投资。

(3)两者享有的权利不同。

债权人只享有收回债权本息的权利,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所有者权益可以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4)两者风险程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债权人都能按规定条件收取本金和利息,其风险较小;

所有者权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才能从企业利润分配中获取股利,获取股利的多少,取决于企业盈利的多少和企业的分配政策,其风险较大。

但债权人获取的收益是固定的,而投资者则有可能获取丰厚的回报。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它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如出售固定资产。

②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

③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

2.收入按经济业务的不同分类:

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①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如安装费收入、广告费收入、订制软件收入等)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如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

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五)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包括成本和费用两个方面。

2.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如对外捐赠支出就不是费用。

②费用是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如派发现金股利也是费用。

3.费用的内容

广义的费用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

狭义的费用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和期间费用,即营业费用。

费用按其归属不同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①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这些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②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共同性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这些费用应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③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生产成本,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业费用。

(六)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它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2.利润的特征

3.利润的内容

企业的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

①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业务经营中取得的利润,它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②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③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

(一)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实现会计反映职能,分类、系统的反映会计对象的需要。

(二)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

(三)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四、会计等式

(一)会计基本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

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产。

这些资产都有一定的资金来源,都是投资人或债权人提供的,所以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都有要求权。

这种要求权称为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经济资源)的两个侧面,有一定量的资产,就必定有其相应的资金来源;

反之,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也必然表现为等量的资产。

也就是说,资产和权益相互依存,金额相等。

这种客观存在的、必然相等的关系,称为会计等式。

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权益

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上式具体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上会计等式是静态等式,它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存在的恒等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恒等关系

企业的资产投入营运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企业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

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称为利润,反之,差额为亏损。

公式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二)会计基本等式的转化形式

1.定义:

由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综合而成的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等式。

2.组合方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3.对扩展会计等式的理解

第一,资金两个不同侧面的扩展:

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

第二,等式双方是在数量增加基础上的新的相等。

三、经济业务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一)经济业务的含义

应办理会计手续、能运用会计方法反映的经济活动。

亦称作会计事项。

(二)经济业务的基本类型

1.经济业务影响基本会计等式的类型

2.经济业务影响扩展会计等式的类型归纳(四类)

①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②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③使会计等式左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④使等式右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三)经济业务类型影响会计等式的规律

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至少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一个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化。

(四)经济业务类型不会影响会计等式平衡关系的分析结论

1.经济业务的发生只影响会计等式一方要素发生有增有减变化,双方总额不变,等式保持平衡;

2.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会计等式双方要素发生同增或同减变化,双方总额或增或减,但等式仍保持平衡。

(五)建立会计等式的重要意义

1.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会计等式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1.会计要素的含义是什么?

2.资产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3.负债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4.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5.收入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6.费用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7.利润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

8.什么叫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包括哪些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