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079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栽培学1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水稻是喜温作物,需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才能开始活跃生长。

一般把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月数,叫做水稻的生长季。

生长季的长短和生长季内温度的高低,是决定水稻栽培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华南双季稻作带,即一年两季,而北方却是单季,如天津地区适合单季春稻及稻麦两熟,但稻麦两熟热量不足。

第二节水稻的起源和生态类型(1.5学时)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栽培稻属禾本科稻属,目前世界上稻属植物有20多个种,但栽培的只有2个种,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耐瘠薄,但丰产性较差,仅局限于非洲一带种植且逐渐被取代。

广泛种植的是普通栽培稻,又叫亚洲栽培稻,有关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很多,结果不尽一致。

近年来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栽培稻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母、尼泊尔、缅甸北部和中国西南。

我国是起源中心之一,在华南很多地区都有野生稻。

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其中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最广泛,一些特征特性与我国栽培的籼稻相近,杂交容易结实。

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相近,是我国栽培稻种的祖先。

二、稻种的生态类型

种亚种群型变种品种

粘稻

水稻糯稻

晚稻陆稻

籼稻(籼米)早、中稻

栽培稻粳稻(粳米)

温度条件对光照反应水分条件米粒粘性

我国的稻种历史悠久(7000多年),稻区生态条件复杂,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类型。

我国栽培稻种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和陆稻两个型,每个型再分为粘稻和糯稻两个变种及栽培品种。

1、籼稻和粳稻:

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研究认为:

由于籼稻的植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

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

2、早、中稻和晚稻:

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早、中稻对光反应不敏感,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

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必须在短日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晚稻是基本型,早、中稻是变异型。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这里所说的早、中、晚稻和南方双季稻的早、晚稻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指生育期长短而言,后者是指播栽季节的早、晚。

3、水稻和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

二者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

陆稻与水稻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发芽力强

(2)耐旱力大(3)米质较差。

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

4、粘稻和糯稻:

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粘稻粘性弱,其中粳稻的粘性大于籼稻。

(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较强)。

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粘稻的淀粉含有10—30%直链淀粉,余为支链淀粉,糯稻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更易糊化而发粘。

碘反应不同:

粘稻呈蓝色,糯稻呈棕红色。

三、品种的光温反应

1、水稻三性的概念

水稻的全生育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

不同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即从幼穗分化到成熟的日数差别是不大的。

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的不同,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期的差异。

营养生长期又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变营养生长期。

可变营养生长期又可分为感温性和感光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感温性、感光性合称为水稻三性。

不同品种三性的强弱不一样,三性的强弱决定了品种生育期的长短。

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可变营养生长期

可变营养生长期=感温性+感光性

全生育期=(基本+感温性+感光性)+生殖

感温性:

水稻是喜温作物,一定的高温可以提早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期;

低温则可延迟幼穗分化,延长营养生长期。

这种特性,称为水稻的感温性。

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缩短日照可以提早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期;

长日照则能延迟幼穗分化,延长营养生长期。

这种特性,称为水稻的感光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

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下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便是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2、水稻的光温反应型及其应用

据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1978)用全国代表性品种157个在天津试验结果,可将全国品种分为14个光温反应型,北方稻区粳稻品种分属6个型中。

感光基本感温

(1)弱——短——中型(东北、西北早熟种)

(2)弱——中——中型(东北迟熟、华北早熟种)

(3)弱——中——强型(华北中熟种)

(4)中——短——中型(华北中迟熟种)

(5)中——短——强型(华北中迟熟种)

(6)中——中——强型(华北迟熟种)

从以上看出:

北方稻区粳稻品种感光性属弱——中、基本营养生长期为短——中、感温性属中——强。

掌握品种的三性特征,有利品种选择、确定合适播期和秧龄及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

如①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迟播时温度高,生育期会大大缩短,营养生长量不足,容易出现早穗和小穗,为了夺取高产,应尽可能适期早播、早插,用较短秧龄并适当密植,还要早管理,促使早生快发;

②感光性强的晚熟品种,在热量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比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而生育期长,故应注意培育长秧龄壮秧(老壮秧),以及重点考虑安全齐穗、正常灌浆、及时腾茬问题。

由于不同品种各个生育时期要求的积温是相当稳定的,所以只要掌握了不同品种的光温反应型特征,熟悉了不同品种各个生育时期所需要的积温范围,根据当地常年气温、日照变化情况,便可估计穗分化、拔节、抽穗、开花等的日期,以便及时采取各种栽培管理措施。

又如:

引种时也应掌握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

①对于感光性弱的品种,应着重考虑当地生长季节内有效积温能否满足发育的需要;

②对感光性强的品种,则应考虑当地生长季节内的光照条件能否满足发育的要求;

③基本营养生长性强的品种,适应性大,远距离引种容易成功;

④南种北引迟熟,北稻南移早熟。

 

第三节水稻的生长发育(5.0学时)

一、概念

1、生育期:

指种子萌动到新的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期。

2、生育时期:

有四种分期方法。

2.1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分期:

(1)幼苗期:

包括萌动、发芽、三叶期;

(2)分蘖期:

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芭期),以及决定穗数关键时期的有效分蘖终止期;

(3)穗分化期(长穗期):

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及外观看到剑叶鞘膨鼓时的孕穗期;

(4)结实期(成熟期):

包括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栽培上插秧稻又分秧田期和本田期。

2.2从器官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期:

(1)营养生长期

(2)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3)生殖生长期

此外还有从发育角度分期(营和生)和从生理角度分期(营、生和结实)

3、生育型:

分蘖终止期(拔节始期)与穗分化始期并不都是衔接的,它依品种、播种期及其他栽培条件而变化,这种变化的类型称生育型。

有三种生育型,即重叠型、衔接型和分离型。

北方稻区晚熟种多属分离型或衔接型(160天以上),中熟品种多属衔接型或重叠型(130~160天),早熟品种(130天以下)多属重叠型。

同一品种早播早插可能属于分离型,晚播晚插则可能属于衔接型或重叠型。

二、幼苗期(秧田期)

1、幼苗生长过程萌动——发芽——出苗——三叶

1.1萌动:

胚根鞘(有氧时)或胚芽鞘(缺氧时)突破谷壳,外观上可看到“露白”或“破胸”。

1.2发芽:

当胚芽长度达种子长度一半,种子根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时为发芽,田间以“露尖”或“立锥”为标准。

1.3出苗:

发芽后不久,在氧气充足和光照条件下,胚芽鞘迅速破口,不完全叶抽出,生产上称“劈头放青”,随后第一叶抽出,当苗高达2cm时,叫出苗,这时第一对胚芽鞘节根出现。

1.4三叶期(离乳期):

接着第二对(1.0叶龄)和另一条胚芽鞘节根(1.5叶龄)依次长出,故胚芽鞘节根一般为5条,种子发育不良时可能只有3条,2.5叶龄时,不完全叶节根长出。

秧田生长初期立苗主要靠这些根。

(P279-280图4-4、4-5)

2、幼苗期需要的条件

2.1水分:

风干种子的水分起点为14.5%,当种子吸水达风干重的23%时即可发芽,但达25%时发芽整齐。

吸水速度与温度有关。

直播时,田间持水量60-70%发芽出苗顺利。

2.2温度:

粳稻发芽最低温度为10℃,适温28~32℃,最高40~42℃。

出苗及幼苗生长最低温度比发芽高2℃,16℃以上可顺利出苗,幼苗期能抵抗一定低温,但其能力随叶龄增加而降低。

第一叶前可耐-2℃~-4℃,2-3叶时耐-2℃~0℃,3叶后耐1℃~3℃。

长期处于15℃以下温度,叶片易黄化。

2.3氧气:

缺氧时胚芽鞘能正常生长,但根、叶不能正常生长。

胚芽鞘在缺氧时能正常伸长是水稻耐水的适应性。

只有胚芽鞘迅速升至水面见光和空气使其破口,空气才能下运,进行有氧呼吸,根叶生长加快,逐渐形成通气组织,适应以后的水层管理,发芽与氧气关系的阐明在育秧实践中极为重要。

我国60年代以前以水育秧为主,易发生烂秧,特别是温度低时更严重。

有人认为低温是烂秧的主导因素。

大量研究(汤佩松)证明,烂秧的主导因素是缺氧,低温是诱导因素。

据此理论改进育秧方式为湿润(半旱)育秧或保温湿润育秧。

2.4营养:

三叶期为离乳期,以后进入自养生长期。

研究证明(彭根元)在离乳期土壤中的养分和光合物质己积极参与幼苗生长,磷、钾在低温下吸收弱,苗体含磷、钾高抗寒能力强,而且其在体内再利用率高,所以磷、钾肥均要早施。

2.5PH值:

微酸性有利于幼苗生长(与起源有关),工厂化盘土育秧和旱育秧土壤PH应调至4.5~5.5,可抑制立枯病,易于培育壮秧。

三、分蘖期

生长特点是长分蘖、长叶、长根,是亩穗数的定型期,也是为长茎、长穗奠定基础的时期。

1、分蘖的生长

1.1分蘖发生的规律和缺位现象

水稻的分蘖规律和小麦相似,但由于栽培环境不同,分蘖发生位置和消长规律有差异。

水稻胚芽鞘一般无分蘖,不完全叶极少发生分蘖,自第一叶起开始遵循n-3的蘖叶同伸规律进行分蘖(见P95图4—9)。

在秧田期,由于一般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因此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便也潜伏而不能萌发。

所以有可能长成分蘖的,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几个分蘖芽,但能否萌发,仍还要看外界条件。

插秧稻经过返青通常长出第2片叶时开始分蘖,此蘖位是n-1蘖(插秧秧苗叶令为n)。

当全田有10%的稻苗新生分蘖露尖时,称为分蘖始期。

分蘖最快的时期,称为分蘖盛期。

到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同的日期,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当全田分蘖数达到最多的日期,称为最高分蘖期。

1.2影响分蘖的因素

A、品种:

品种的生育期、主茎叶片数是决定分蘖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生育期或叶片接近,分蘖力则受品种对限制分蘖的环境因素抗性大小的制约。

大穗或高秆<中、小穗或矮秆,杂交稻>常规稻,同一品种早播、插>晚播、插。

B、温度:

最低:

气温15~16℃,水温16~17℃;

最适:

气温30~32℃,水温32~34℃;

最高;

气温38~40℃,水温40~42℃。

C、光照:

壮秧稀插,改善光照与营养条件有利分蘖发生。

D、营养:

当叶片含氮≥3.5%、磷≥0.2%、钾≥1.5%时分蘖旺盛。

含氮2.5%分蘖停止,1.5%以下小蘖死亡。

E、其它:

浅插、浅水灌溉有利分蘖发生,深水或落干则抑止分蘖发生,苗期施用生长延缓制(如多咬唑)可使株矮、蘖多蘖壮。

2、叶的生长

分蘖期也是长叶的时期。

水稻除前三叶在分蘖前出生、最后三叶在长穗期长出外,其余的都是在分蘖期生长。

2.1出叶规律:

A、总叶片数:

一般早熟品种12~13片叶,中熟种14~15片叶,晚熟种16片以上。

同一品种因不同栽培条件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叶片数也相应增多或减少。

B、不同叶位叶的生长关系:

水稻叶从分化到展开经过叶原基分化、组织分化、叶片待伸长、叶片伸长、叶鞘伸长等5个阶段。

不同叶位叶的生长关系是:

n叶抽出≈n叶鞘伸长≈n+1叶伸长≈n+2叶待伸长≈n+3叶组织分化≈n+4叶原基分化。

环境剧烈变化与有效措施对伸长叶与待伸长叶(n+1、n+2)影响最大。

C、出叶间隔与出叶转换点:

上下两叶伸出日数的差距,称为“出叶间隔”。

分蘖前3天左右长出1叶;

分蘖期5天左右出1叶,拔节后7~9天出1叶。

所以叶片的出生按出叶间隔有两个转换点,称为“出叶转换点”。

它是稻株生育阶段转换的标志,第一个转换点标志幼苗已至离乳期,第二个转换点则是进入或即将进入生殖生长的征兆。

2.2影响稻叶机能的因素:

一般最早出生的1~3叶,寿命只有10天左右,以后随着叶位的上升,寿命逐渐增长,以剑叶的寿命最长,有的可达50~60天。

影响稻叶机能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矿质营养,另一是光照强度。

据研究:

如果根部吸收的N、P2O5、K2O、SO3、Mg、CaO不能满足生长点的需要,下位叶片的营养就会向生长点转移,被转移叶片的光合能力就会下降。

稻叶光补偿点约在600~1000勒克斯,旺长田群体下部叶片的光照强度如在光补偿点之下,制造的养料不足以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就会枯黄而死。

四、穗分化期

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穗粒数的定型期,也是为灌浆结实奠定基础的时期。

1、茎秆的形成:

穗分化期也是节间伸长期,所以又称拔节长穗期或拔节孕穗期。

水稻基部节间不伸长形成分蘖节。

拔节后地上部的几个节间伸长,称为伸长节。

几个伸长节构成茎秆。

当茎秆基部第1个节间伸长达1.5~2.0cm,外形由扁变圆,便叫做“拔节”,亦称“圆秆”。

全田有50%稻株拔节时,称为拔节期。

伸长节间自下而上顺次变长,而粗度变细。

水稻主茎伸长节一般早熟种3~4个,中熟种5~6个,晚熟种6~7个。

茎秆形成分为三个时期:

(1)组织分化期:

分化形成茎内输导、机械组织,是初步奠定壮秆基础的时期;

(2)伸长长粗期:

节间迅速伸长,是决定节间长度和粗度的时期;

(3)物质充实期:

机械组织细胞壁为木质素和纤维素充实加厚,表皮细胞沉积硅质,薄壁细胞大量积累淀粉,节间重量迅速增加,是决定节间强度的时期。

节间的伸长,是自下而上依次进行的。

当n节间旺盛伸长时,n-1节间定长,n+1节间开始伸长。

伸长和充实的关系是:

n节间伸长≈n-1节间迅速充实≈n-2充实末期。

节间伸长与出叶的关系:

n叶伸长≈n-1叶鞘伸长≈n-2节间分化≈n-3节间伸长≈n-4节间定长(进入节间充实)。

根据上述关系,掌握在基部几个节间伸长期间,加强栽培管理,使它短而粗壮,才有利于夺取高产。

2、叶层分工:

水稻到穗分化期明显地出现“叶层分工”。

这时上层叶片制造的养料主要向当时的生长中心幼穗输送,下层叶片制造的养料则主要供应基部节间和根系的生长。

因此,如果群体叶面积过大,封行过早,使下层叶片过早衰老枯黄,便会影响基部节间粗壮和根系的发育。

而根系活力的早衰,不仅影响当时的幼穗发育,亦是后期植株早衰、结实不好的一个主导因素。

反之,封行过晚,叶面积不足,养分的制造和积累少,亦会影响壮秆大穗。

一般以掌握剑叶露尖时封行比较合适,这时茎秆基部节间已基本定型,而幼穗分化则正是需要有较大的叶面积提供大量养料的时候。

3、穗分化分期:

3.1稻穗构造:

属圆锥花序。

有一主梗叫穗轴,轴上有节叫穗节,节上长分枝称一次枝梗,又分枝称二次枝梗,一、二次枝梗上长小枝梗末端着生小穗,又称颖花,小穗由护颖、退化花外颖及正常花内、外颖、雌雄蕊等组成。

穗节上有退化的叶称“苞”,苞上有苞毛。

最下一个穗节称穗颈节,该节上的苞叫第一苞。

3.2幼穗分化过程:

有几种分法,(292表)丁颖分八期、松鸟分七期、凌启鸿分五期,各期包括内容不同,重点介绍江苏农学院简要划分法,划分为如下四期(P293图4—150(凌五期把苞分化期提出单算一期,现被接受)

Ⅰ枝梗分化期:

包括第一苞原基分化期、一次枝梗分化和二次枝梗分化三个时期。

Ⅰ-1第一苞原基分化期:

茎生长锥体的基部、剑叶原基的上方,形成一个环状突起,和生长锥中轴的夹角成一个明显的钝角,这个突起便是第一苞原基,是幼穗开始分化的标志。

Ⅰ-2第一次枝梗分化期:

生长锥膨大出现横纹,然后从下向上分化出各个一次枝梗原基突起。

最后,在第一苞原基着生处开始长出苞毛,标志着一次枝梗原基分化终止。

Ⅰ-3第二次枝梗分化期:

穗轴生长点停止生长,从上向下在一次梗枝原基两侧出现二次枝梗原基突起。

当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完毕时,幼穗全部被苞毛所覆被。

Ⅱ小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

包括小穗原基分化和雌雄蕊形成二个时期。

当上位的枝梗顶端出现护颖及退化外颖原基突起时,为小穗分化始期;

接着就分化出外颖和内颖原基。

当小穗进一步分化出雌、雄蕊原基时,进入雌雄蕊形成期。

小穗分化的顺序:

从全穗而言,由穗顶向基部发展,故穗顶小穗发育早、开花早、结实率高;

以一个枝梗而言,则顶端小穗最先分化,然后由基部向上分化,而以顶端第二个小穗发育最迟。

Ⅲ减数分裂期:

包括花粉母细胞形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两个时期。

这时幼穗体积迅速膨大,发生了穗部营养物质分配的尖锐矛盾,小穗向有效和退化两极发展,退化的小穗停留在雌雄蕊形成期而不能继续发育,成为败育小穗或称退化颖花,故减数分裂期亦称颖花退化期。

Ⅳ花粉粒形成期(充实完成期):

这时穗长定型,小穗达全长,主要是花粉粒的内容物充实,花粉变成黄色。

穗分化期是基本上决定每穗粒数的时期,关键是二次枝梗分化和减数分裂两个时期,因为每穗粒数多少决定于小穗数和小穗的结实率,小穗数多少则主要决定于枝梗特别是二次枝梗的多少。

到了减数分裂期,小穗数已不能再增加,而是有可能败育而减少,故在栽培管理上,前一期要积极促花,后一时期则要注意保花。

3.3穗分化期的鉴定:

以镜检为正确。

在田间观察看苗诊断时,可采用以下一些办法推断,即①根据常年出穗期诊断(出穗前天数)②根据拔节情况推断(倒数n节间伸长时)③根据出叶情况推断(叶令指数、叶令余数、叶枕距法)④根据幼穗及小穗长度推断。

出穗前天数倒数n节间伸长时叶龄指数%(15-17片叶时)叶龄余数叶枕距(cm)幼穗及小穗长度

枝梗分化期第一苞原基分化30-35783.0

一次枝梗分化5

二次枝梗分化20-25851.8-2.20.5-1.0mm

小穗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4

雌雄蕊形成5-10mm

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形成0.4-0.31.5-4.0cm

始-10

减数分裂盛10-153970全长一半左右

终+10

花粉粒形成2接近全长

抽穗穗梗

注:

①叶龄指数:

观察时的叶龄与主茎总叶数的百分比。

②叶龄余数:

主茎上还没有伸出的叶片数。

③叶枕距:

剑叶叶枕和下一叶枕之间的距离叫叶枕距,以cm表示。

④叶龄值:

等于叶表面的全部平行叶脉数(凌启鸿1981,以叶片标记为准)。

3.4器官相关(凌启鸿1981水稻叶龄模式)

稻麦均是节律性很强的作物,在器官生长上的表现是其同伸规律,每生出一片叶,便有一组其它器官同时出现。

分蘖期是:

n叶≈n-1鞘≈n-2分蘖≈n-3节根(小麦是n-3分蘖和根);

穗分化期是:

n叶≈n-1叶鞘≈n-2节间≈n-4节根。

利用倒数叶龄(叶令余数)记伸长节间与穗分化时期的关系是:

抽穗≈倒1节间(穗颈节间≈开花),孕穗≈倒2节间≈花粉粒形成期;

倒1叶(剑叶)≈倒3节间≈减数分裂期;

倒2叶≈倒4节间≈小穗分化期;

倒3叶≈倒5节间≈枝梗分化期;

倒3.5叶≈倒6节间≈苞分化期。

4、稻根:

稻根胚根种子根1条无通气组织

节根芽鞘节根5条(1~2叶)

不完全叶节根不定根3叶有通气组织

完全叶节根(含浮根)

种子发芽时,胚根向下伸长成种子根,1~2叶时长出5条芽鞘节根,3叶时长出不完全叶节根,4叶以后(分芭期)遵循叶、根n-3规律,分枝根递减。

即n叶抽出期≈n-3节发根≈n-4节发一次分枝根≈n-5节发二次分枝根......。

随着发根节位上升,发根数及粗壮度明显增加。

分蘖也按同样规律发根。

单株分蘖越多,总根数越多。

发根的激增要比分蘖的激增迟15-20天。

水稻所有茎节都有发根能力,随着叶片的出生,一节一节地向上发根。

但到了拔节以后,上面具有发根能力的茎节间随着节间伸长而离地面渐远,就逐渐失去发根能力。

水稻在分蘖期主要是直接从发根节上长出不定根,到穗分化期主要是不定根上的分枝根旺盛发生,并向下深扎。

所以分蘖期根的分布范围成一些扁圆形,到长穗期,根的分布范围成一个倒卵形。

另外在长穗期靠近伸长节的较上位发根节上长出的不定根,以90°

或>90°

的仰角向上方生长,且较粗壮,分枝根异常发达交织呈网状。

这种根称为“浮根”或表根。

它大量发生在土表2-3cm的氧化层中,生理活性很高,具有吸收溶于水中的氧的能力。

影响稻根活力的因素(P287-288、291-292)

(1)土壤的通透性:

稻根有泌氧能力,这就保证了水稻能在水层下栽培且不被有毒物质毒害。

一般新生根的泌氧能力强,能形成较为宽大的根际氧化区。

这种根呈白色,具有强大的吸肥、吸水能力。

当稻根衰老,泌氧能力减弱,或土壤通透性差还原性强时,根际氧化区的范围便越来越小,终至靠近根表面,把还原层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氧化铁凝胶状薄膜覆盖在根的表面,使根成黄褐色。

这层铁质胶膜对有毒物质的侵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并且可通过离子交换使根系吸收养料,但吸收能力己大大减弱。

如果土壤还原性太强,还原层中便有大量硫化氢,其就会与附着在根表的氢氧化铁化合成硫化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