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0527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功人士的故事15个Word格式.docx

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之后知名的”汉卡”。

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

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

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

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之后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成功人士的故事

(二):

  华人巨子霍英东

  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书,之后做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同样是他,这个有些倔强,一身傲骨的毛头小子,当他挥手离开人间的时候,已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拥290亿人民币身家,能够和李嘉诚比肩的华人巨子。

他就是被媒体誉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

然而,老人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让人艳羡的万贯家财,更是他顶天立地的做人风范。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当霍英东成为富豪之后,曾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绑架。

霍英东坦然地回答说:

我从不担心别人会绑架我,因为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对人说,无论是从政还是做生意,无论你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

霍英东早年在和一个合作者共同开发新项目时,对方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急需现金,霍先生主动并巧妙地将利润重新划分,不仅仅不露声色地帮忙对方渡过了难关,还保护了对方的尊严。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都将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霍英东是香港超级富商中唯一一个敢不带保镖独行的人。

数十年来,市民们常常能看见霍先生独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还不时和热情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

霍先生不仅仅是这样说的,并且用其一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霍英东叱咤商界半个世纪,至今,尚未听过关于他的商业行为或其他任何行为的负面传闻。

霍英东一生都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很多时候,他宁可牺牲自我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利益。

他认为,仅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

而这样一个处处得到人们尊敬,人人都愿意为他尽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难!

  霍英东坦荡的胸怀,毫不做作的为人,真诚的处世方式,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朋友,也为自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惹事,也决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同时也坚守着自我的做人底线与原则。

霍英东先生是商人,与普通商人所不一样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气的商人。

广州着名的洛溪大桥是霍英东无偿捐款所建,而当地某政府部门却肆意收取过桥费,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愤怒。

于是,霍先生委托别人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明自我并没有收到过一分所谓的过桥钱,以此敲山震虎,经过人大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当地政府部门认识了错误,还了霍先生一个公正。

  一滴雨露能够折射整个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检验人的品格。

有些商人为了讨好相关部门,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钱用起来不大干净,捐款的商人也不会有丝毫计较。

而从此事能够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么高贵,如同他的身价一样。

身价与人品等值,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历险无数,尝遍人情冷暖却从未放弃,靠的就是这股不服输,不低头的血性精神。

霍先生,是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男儿

  霍英东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实干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爱国主义者。

当年,西方国家对大陆进行封锁,霍英东先生冒着巨大的危险向大陆供给紧缺物资。

当之后有人谈起这段历史时,半开玩笑地问大陆给了他什么好处,霍先生当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

大陆当然给我好处了,没有大陆,就没有身为炎黄子孙的我,我一生都为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年来到广州建设白天鹅酒店时,霍先生被同胞们贫穷的生活状态深深震撼了。

那一次大陆之行,让一向坚强的霍英东落泪了。

从那之后,他便以个人名义不停向祖国捐款。

自1977年成立霍英东基金会以来,霍英东已经先后向内地捐款达40亿港元。

  酷爱体育运动的霍英东,每次在世界性的竞技比赛中,看到祖国的五星红旗在国外的奥林匹克赛场上飘扬的时候,都激动万分。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霍先生每次大赛过后,都要拿出巨款来嘉奖和表彰运动员的成绩。

而每一次奖励,霍先生都尽量低调处理,丝毫没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于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站在时代潮头的霍先生有着无数傲人的资本:

财富、地位、名誉、事业,然而霍先生对这一切却有很独到、很透彻的见解。

他一生追逐财富,却不为财富所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霍先生一向用一种淡然的心态看待过往云烟。

霍家子孙从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恳做人,整个家族都崇尚俭约朴素、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谈到自我的孙子与一些演艺圈儿的当红女影星交往时,霍英东语重心长地说道:

她们出名,有自我的实力,也有媒体的元素。

别人出名是别人的事情,我只会教育我的子孙远离名利场,做个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

霍英东一生谨慎做人,时时刻刻不忘教诲子孙低调处世,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洒脱,能够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他用一生的足迹告诉我们:

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写的人!

  成功人士的故事(三):

  中国首富李嘉诚的故事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之后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

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

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我命不好,甚至期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

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细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

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

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样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我的人生信条。

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一切对他之后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向干到了业务经理。

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

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

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很多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

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

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

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

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

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

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

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别人很多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

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

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

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

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到达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成功人士的故事(四):

  比尔盖茨的魅力

  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

此后,这个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就再也没有从这个位子上下来过,一坐就是12年。

  互联网仍然充满魅力

  其实,盖茨作为世界首富的日子也是波折不断。

在1998年股票市场的互联网泡沫出现前,盖茨的财富已经到达近1000亿美元。

2019年网络股热潮开始消退,微软股价下滑了近63%,盖茨的身价也随之缩水了近一半。

尽管盖茨依然坚持着全球首富的位子,可是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小,那时人们纷纷预测,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盖茨迟早要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

  然而事情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2019年以来,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带动了互联网业的回暖。

且不说屡创奇迹的Google等后起之秀,微软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盖茨的财富重新水涨船高。

在过去一年里,盖茨的财富增加了近8%。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

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理财,盖茨自然也有自我的一套。

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仍然把财富的绝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尽管他已经不担任公司的CEO,可是作为微软的首席架构师,他仍然主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

可是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

股市交易记录显示,上个月盖茨就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

  当然,像盖茨这样的聪明人是决不会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具有远见的盖茨早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就开始分散投资了。

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库券。

  盖茨看好代表新经济的数字及生物技术产业,但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

盖茨曾经过自我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股份,之后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

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

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本事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

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自称善用每一分钱

  以往有人计算过,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能够怎样花,结论是:

能够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可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仅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

可是据到过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

盖茨曾说过:

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在过去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很多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

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

去年11月,他在伦敦庆祝自我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我的儿女。

  世人对盖茨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成功的企业家,有人说他垄断行业、欺凌弱小;

有人说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说他是一个虚伪的人他的慈善之举只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关活动;

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说他只会贪婪地在股市中套现,从微软用户的身上榨钱……可是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

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你都无法漠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

  成功人士的故事(五):

  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

  不平凡的少年

  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每一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

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

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教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

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齐玩了三天,之后变成了笔友。

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

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最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之后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教师。

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

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向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

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

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

我以往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之后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

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

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立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19美元,创立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我是盲人骑瞎马。

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

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

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仅有两个席位,我们提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我决定辞职单干。

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我的梦想是建立自我的电子商务公司。

1999年,我召集了18个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

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立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

  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所以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

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并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最终存活了下来。

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十分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

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19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

全球视野,本土能赢。

我们自我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忙中小企业赚钱。

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

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必须要实现点击,得到。

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

我们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

到2019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

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明白如何获利。

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

到2019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最终跨过了盈亏平衡点。

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此刻阿里巴巴的盈利本事已经相当强。

  成功人士的故事(六):

  鱼丸成吨卖

  25年前,新加坡有一个卖鱼丸的小伙子。

因为鱼丸味道好,很受欢迎,没几年,他就有了一笔可观的存款。

  多年以前,鱼丸只是为防止鱼肉腐烂而加工成的一种小食品。

有几个人看他做的鱼丸好卖,就与他合伙,部分人在家里做,部分人到街上卖。

这样一来,生意做大了。

  没过多久,这个小伙子说,要向银行贷款15万元去日本买设备。

原先,他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日本生产出一种高产量的肉类绞磨机。

  你疯了吗鱼丸手工就能做,根本没必要去买那么贵的设备。

他的合伙人十分不满。

我们要把眼光往远处看,仅有做大才能赚得多。

小伙子说。

  一颗鱼丸卖两毛钱,只赚七分钱。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没必要做的事,简直是往火坑里跳。

既然这样,我们可不陪着你做傻事。

合伙人见他不听劝说,和他分道扬镳了。

  几个月后,小伙子从日本买回那套设备。

没多久,人们发现他再也没到街上卖过鱼丸,可是,他的鱼丸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看得见。

  其他小贩们没想到,自从那个小伙子的鱼丸上市后,他们的鱼丸就卖不动了,因为无论从外形上,还是口感上,小伙子的鱼丸都高出一筹。

渐渐地,他们也纷纷开始贩卖小伙子的产品。

几年下来,小伙子的鱼丸日产量提高到10吨,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二十多年过去,他的鱼丸年产量到达8000吨,营业额已经到达三千多万元。

  当初那位小伙子,就是今日新加坡最大的鱼丸制造商、鱼丸大王林文才。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他进行专访时,他说:

其实,我只是在心里把鱼丸换了一个量词,鱼丸是&

lsquo;

一颗颗&

rsquo;

的,但在我的心里,它是用&

吨&

来计算和销售的。

把颗改成吨,是一个量词上的升级,更是一个创业目标和人生志向的升级。

  成功人士的故事(七):

  鲁冠球

64岁

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我,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我的意志。

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

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

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19年,在理解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我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能够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向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向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

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

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我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之后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掉,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

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

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

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到达了300多人。

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

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日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

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我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

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成功人士的故事(八):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

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教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

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

失约,就是对教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教师家里时,教师感动地称赞说道:

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成功人士的故事(九):

  王永庆卖米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