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0015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二期勘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

根据广州金海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设计图,江源半岛花园商住小区北部规划建设一幢5单元11层商住楼,东部建设2幢6单元18层商住楼和小区大门门楼,南部建设1幢5单元11层商住楼;

西北部建设1幢2单元11层商住楼,西南部建设1幢东西向的3单元11层商住楼,中部建设1幢(8个单元)向东半弧形的18层商住大厦及裙房等。

规划设计1~2层地下室。

二期工程设计拟建10栋18层住宅楼,设有2层地下室。

(五)勘察方法及完成勘察工作量

本期详细勘察主要采用测量、钻探、原位测试、抽水试试验、取岩、土、水样和室内试验方法。

钻孔定位测由业主按排一期施工单位施测,钻探和现场原位测试、取样、抽水试验工作均由我单位完成,室内岩、土、水试验由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完成。

钻探采用XY—100型钻机施工,原位测试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方法,钻探施工中根据技术要求采取岩、土、水样送室内试验,各项勘察工作均按规范和技术要进行。

2007年8月7日进场开展野外钻探,9月6日完成钻探工作。

随后转入室内试验和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本期勘察完成工作量见表1。

表1二期详细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钻孔定位及高程测量

43

由业主按排土建施工单位施测

2

钻探

 

由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广州分公司完成

钻探进尺

m

1040.66

3

标准贯入试验

次/孔

152/43

4

钻孔抽水试验

层/孔

2/2

5

钻孔水位观测

6

土样

38

岩样

29

水样

7

土工试验

由广东省地质物探

工程勘察院实险室完成

岩石抗压试验

水质分析

二、场地地质环境条件

(一)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黄浦区黄浦大道东段南部和车陂路南端交汇处的西南侧,场地北部连接车陂水厂,东部临近规划中的车陂路南端,南临近珠江,西部临近车陂涌。

根据本期勘察钻探分析,该场地一带原始地形低洼,原属于珠江河漫滩地貌,受珠江水位影响,高水位期原场地位置曾经常被江水淹没,因此,在场地一带原地表沉积了一系列的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及淤泥质粉砂、淤泥质细砂、淤泥质中砂及少量淤泥质粗砂和淤泥质砾砂等。

拟建场地一带于近期被人工填高和填平,填平后的二期场地地面高程为7.40~8.85m,高差约1.45m。

场地现在地形较平坦,东部和东北部地形略高于南部和西部,东部和东北部地面高程8.05~8.85m,南部和西部地面高程7.40~8.00m。

(二)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1:

5万广州市幅基岩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拟建场地一带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上段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砂砾岩,岩层厚度大于750m。

泥质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夹砂砾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场地一带未见断裂分布,区域稳定较好。

但该地区外围区域分布有瘦狗岭断裂,瘦狗岭断裂为活动性断裂,历史上沿该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曾多次发生5级以下低震级地震,受瘦狗岭断裂影响,拟建场地一带为历史上低震级地震多发区的影响区,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9年),场地属基本地震烈度Ⅶ度区。

根据本次钻探揭露,本场地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有:

1、软土地基变形和软土震陷;

2、地震砂土液化;

3、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部分砂层含水层含水量较丰富,地下水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对直接临水的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4、表层杂填土中含较多的块石、混凝土块及砖块垃圾等,杂填土孔隙度大,透水性较强,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获得南部珠江和西部车陂涌河水的补给,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对拟建地下室和防渗透工程施工有较大的影响。

三、场地岩土层分布和特性

根据钻探和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分布土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第四系风化残积层;

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上段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砂砾岩。

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将场地各岩土层叙述如:

1、第四系人工填土(Qml)

分布于二期工程全场地,本期施工的43个钻孔均揭露该层,根据钻孔揭露该杂填土大部分由粉粘土混夹块石、混凝土块、碎石、砖块、瓷片及少量生活垃圾等组成,但在西北部少量钻孔底部分布有人工堆填的细砂、中砂和粗砂层。

(1)杂填土(层号:

①)

分布于二期全场地,地表层多见为棕红色粉质粘土混碎、块石。

地表以下为深灰、褐黄、棕红等色,颜色混杂,由粘性土混夹较多的块石、混凝土块、碎石、砖块和少量瓷片及少量垃圾等组成,该土层成份复杂,块石、混凝土块和砖块及垃圾等分布不均匀,在ZK14、ZK15、ZK20、ZK21、ZK19、ZK29、ZK30、ZK31、ZK33钻孔分布地段杂填土中混夹有大量的块石和混凝土块及砖块,因此这些地段钻探钻进较困难。

该土层大部分地段未经压实,但在场地东部和西北部一带部分土层稍经压实。

厚度分布不均,最小厚度0.50m,最大厚度6.25m,平均厚度2.94m。

(2)细砂(层号:

①1)

零星分布于ZK3、ZK5、ZK7、ZK9钻孔部位,由场地平整时工人堆填砂而形成。

浅黄、褐黄色,含少量中砂及粗砂,砂质较纯净,不含泥质。

结构松散,饱和。

厚度0.5~4.40m,平均1.81m,层顶深度0.5~2.7m,层顶高程5.30~7.58m。

(3)中砂(层号:

①2)

仅见于ZK27钻孔部位,由场地平整时工人堆填砂而形成。

浅黄、褐黄色,含少量细砂和粘性土。

厚度0.65m,层顶深度0.65m,层顶高程7.05m。

(4)粗砂(层号:

①3)

仅见于ZK6钻孔部位,由场地平整时工人堆填砂而形成。

浅黄,含少量砾石及粉砂。

厚度1.65m,层顶深度1.15m,层顶高程6.65m。

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aml)

(1)淤泥(层号:

②1)

呈透镜状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上部或中部,见于ZK1、ZK3、ZK6、ZK9、ZK18、ZK21、ZK24、ZK29、ZK31、ZK35钻孔部位。

深灰、灰黑色,含少量腐烂植物,土质软弱,流塑~软塑。

局部呈薄层透镜状分布于淤泥质粉土或淤泥质砂层之中,土层厚度1.1~3.9m,平均2.35m,层顶深度2.50~8.90m,平均4.80m,层顶高程-0.58~5.45m,平均3.41m。

(2)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号:

②2)

大面积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上部或顶部,深灰、灰黑色,含少量淤泥,土层中局部夹薄层粉细砂。

土质软弱,含水量大,大部分呈软塑状,局部可塑或流塑状,土质均匀性较差。

土层厚度0.20~7.55m,平均2.32m,层顶深度1.30~9.92m,平均4.38m,层顶高程-2.22~7.10m,平均3.66m。

(3)淤泥质粉土(层号:

②3)

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上部和中部、少量分布于底部,深灰、灰黑色,含少量淤泥,土层中局部夹薄层粉砂和细砂。

结构松散,很湿~饱和。

土层厚度0.30~5.45m,平均2.89m,层顶深度4.15~10.32m,平均6.06m,层顶高程-1.82~3.83m,平均2.04m。

(4)淤泥质粉砂(层号:

②4)

呈透镜状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上部或中部,见于ZK1、ZK2、ZK5、ZK23、ZK24、ZK25、ZK26、ZK28、ZK29、ZK34钻孔之中。

灰黑、黄褐色,含少量淤泥。

土层厚度0.65~4.55m,平均2.13m,层顶深度2.10~10.20m,平均5.87m,层顶高程-1.88~5.80m,平均2.02m。

(5)淤泥质细砂(层号:

②5)

呈透镜状多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中部或下部,见于ZK4、ZK7、ZK8、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20、ZK21、ZK22、ZK25钻孔之中。

多数呈灰黑色,少量青灰、浅黄和灰白色,含少量淤泥,局部含少量薄层中粗砂或薄层粘性土夹层。

大部结构松散、部分稍密,很湿~饱和。

土层厚度0.30~4.40m,平均1.87m,层顶深度2.80~9.55m,平均7.00m,层顶高程-0.99~5.24m,平均1.26m。

(6)淤泥质中砂(层号:

②6)

透镜状分布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中部或下部,见于ZK1、ZK3、ZK6、ZK9、ZK11、ZK12、ZK24、ZK33、ZK35、ZK36、ZK37钻孔之中。

灰黑色、局部黄褐色,含少量淤泥。

局部夹薄层透镜状淤泥层,部分底部含少量砾砂。

大部分结构松散。

部分稍密,很湿~饱和。

土层厚度0.30~3.57m,平均1.92m,层顶深度2.80~9.85m,平均6.51m,层顶高程-2.36~5.26m,平均1.45m。

(7)淤泥质粗砂(层号:

②7)

仅见于ZK27钻孔之中,上部深灰色、底部棕红色,含少量淤泥,中部夹薄层淤泥质粘土夹层。

上部结构稍密,中部和下部中密,饱和。

土层厚度2.16m,层顶深度8.30m,层顶高程-0.60m。

(8)淤泥质砾砂(层号:

②8)

分布于拟建二期场地西南部ZK39、ZK40、ZK41钻孔之中,呈薄层见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底部。

深灰、灰黑色,由少量淤泥和较多砾砂及部分粗砂组成,结构中密,饱和。

土层厚度0.37~0.70m,平均0.49m,层顶深度9.55~9.85m,平均9.70m,层顶高程-2.45~-2.00m,平均-2.19m。

3、第四系残积层(Qel)(层号:

③)

分布在海陆交互相沉层之下,场地绝大部分均有分布,仅于ZK1、ZK31、ZK34钻孔中缺失。

棕红色,大部分由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形成,部分由粉砂质泥岩、砂砾岩等风化残积而成。

大部分土体硬塑状,局部上部可塑状、底部坚硬状。

该土层厚度不均匀,最小厚度0.56m,最大厚度5.49m,平均厚度2.60m,层顶深度6.07~11.79m,平均9.52m,层顶标高-4.30~1.89m,平均-1.45m。

4、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上段岩层(K1b2)

分布在拟建场地第四系风化残积层之下,主要由棕红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中厚层状砂砾岩组成。

泥质粉砂岩属软岩,岩石抗压强度较低;

少量砂砾岩属较硬岩,岩石天然抗压强度较高。

基岩层为倾斜岩层,本次勘察实测该岩层面的轴心夹角约20°

根据岩石的风化特征,将本场地基岩划分为四个风化带:

(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序号:

④1)

分布在第四系残积层之下,见于场地大部分地段,仅于ZK6、ZK8钻孔中缺失。

该风化带全部岩石风化成土状,岩芯手捏易碎,浸水软化、崩解。

风化带厚度0.60~5.5m,平均厚度2.23m,顶界深度8.45~14.56m,平均12.09m,顶界标高-6.85~-0.69m,平均-4.02m。

(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号:

④2)

分布在全风化带或第四系残积层之下,全场地均有分布,该风化带岩石大部分风化成半土半岩状,部分上部呈硬土状,下部呈软质岩状。

岩芯锤击声哑、易碎,浸水易软化、部分崩解,干燥后易沿层面裂开。

风化带厚度相差大,一般厚度0.59~13.36m,平均厚度5.68m;

顶界深度9.80~21.55m,平均14.28m,顶界标高-13.65~-1.90m,平均-6.22m。

(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号:

④3)

分布在强风化带之下,全场地均有分布。

该风化带顶部大部分岩石较破碎,多呈碎块状,底部岩石呈短柱状,岩石被风化变色,光泽消失。

局部顶部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偶见黑色铁锰质渲染。

岩芯锤击声稍哑,易碎,浸水易软化,但干燥后易沿岩层面裂开,在ZK8钻孔中分布有强风化夹层。

风化带厚度0.3~7.49m,平均2.49m;

顶界深度13.74~29.27m,平均19.91m,顶界标高-20.97~-6.25m,平均-11.87m。

(8)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层号:

④4)

分布在中风化带之下,全场地均有分布。

该风化带岩石较新鲜,岩芯较完整,多呈长柱状,锤击不易碎,浸水不易软化,干燥后不易开裂,岩层完整,裂隙不发育。

本次钻探揭露的微风化带厚度大于4.17m,顶界深度14.29~29.90m,平均22.63m,顶界标高-21.60~-6.80m,平均-14.54m。

四、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钻探揭露的土层颗粒孔隙和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分析,拟建场地值储藏的地下水有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两种类型。

(一)第四系松散孔隙水

根据含水层成因和颗粒组成结构特点及水力性质等特征,拟建场地第四系含水层中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潜水和第四系微承压水。

1、第四系潜水

分布场在拟建场人工填土之中,含水层由杂填土和人工堆填的少量细砂、中砂和粗砂层组成。

由于人工填土层混夹有较多的碎石、块石、砖块、混凝土块和垃圾等,且局部底部分布有人工堆填的细砂、中砂和粗砂,含水层的孔隙度大,透水性相对较强,属强透水层;

拟建场地第四系潜水位埋深0.71~1.70m,平均约1.00m,含水层厚度0.50~4.90m,平均2.25m。

本期勘察选用ZK11钻孔对该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参数见表2。

表2ZK11钻孔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参数统计表

含水层成因

含水层厚度

(m)

水位埋深

水位降深

涌水量

单位涌水量

(L/s·

m)

渗透

系数

K

(m/d)

计算影响半径

R

(L/s)

(m3/d)

Qml

3.30

0.79

1.8

0.672

58.06

0.373

18.955

24.8

计算公式

K=0.733Q

R=2S

拟建场地潜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之外。

还可获得场地南部的珠江水和车陂涌河水的补给,地下水总体由北向南排泄于珠江之中。

该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与场地南部珠江和西部车陂涌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水位降低时可获得珠江和车陂涌河水的大量补给,对场地基坑工程降水影响大。

2、第四系微承压水

拟建场地内的第四系微承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的淤泥质砂层孔隙之中,含水层由淤泥、淤泥质粉土和淤泥质砂层等组成。

由于淤泥质砂层顶部和底部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及第四系残积层,淤泥质砂层颗粒不均匀,粉砂、细砂、中砂、粗砂和砾砂均有分布,且分选性差,分布不连续、多呈透镜状,且砂层中有含淤泥和较多的粘粒,该含水层透水性较差,属中等~弱透水层。

地下水水力性质微承压,水位埋深0.94~1.57m,淤泥质砂层单层厚度0.30~4.55m,平均1.86m。

该含水层主要接受南部珠江河水补给,地下水总体由北向南方向流动,排泄于珠江。

该含水层水位降低到珠江河水位以下位置时,可获得南部珠江河水的稳定补给,其对场地基坑降水影响较大。

本期勘察选用ZK11钻孔对该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参数见表3。

表3ZK16钻孔微承压水抽水试验参数统计表

(m3/d)

Qaml

10.03

1.4

2.4

0.454

39.226

0.189

1.638

30.70

K=0.366Q

R=10S

(二)基岩风化裂隙水

分布拟建场地第四系残积土层之下,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颗粒孔隙和风化裂隙之中,水力性质为承压水,由于含水层泥质含量高、且岩石裂隙发育较差,含水层水量贫乏,透水性差。

地下水主要接受外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迳流条件差,排泄于外围珠江之中。

该含水层因埋藏较深,且富水性差,上部又有四系残积粉质粘土阻隔,因此,基岩风化裂隙水对场地基坑施工影响小。

(三)拟建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

根据本期勘察在ZK11和ZK16钻孔分别采取一组混合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分析结果详见附件《水质分析报告》。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1)有关水的腐蚀性评价,判别拟建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处于地下水中的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五、场地地震效应

(一)场地类别与地震效应

根据场地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和各岩土层承载力性质特征值分析,场地第四系人工填土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土质软弱,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属软弱场地土;

第四层残积层,绝大部分呈硬塑状,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属于中硬场地土;

场地白垩系全风化泥质粉砂岩以下均为坚硬场地土和岩石。

场地内软弱—中硬场地土总体覆盖层厚度为9.45~14.56m,平均12.11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拟建场地类别属Ⅱ类场地。

由于场地浅部分布有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和淤泥质砂层等软弱土体,且拟建场地位于珠江和车陂涌岸边,位于低震级地震影响范围区,场地基本地震烈度达到Ⅶ度,因此,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1)附录A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二)地震砂土液化判别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砂土计算判别如下:

计算公式:

Ncr=N0[0.9+0.1(ds-dw)]

(ds≤15)

表4砂土液化计算判别统计表

孔号

名称

水位埋深(m)

实际击数(击)

基准值

N0

贯入点深度(m)

临界值

Ncri

是否液化

ZK1

淤泥质粉砂

0.75

4.45

7.62

液化

淤泥质中砂

8

6.70

8.97

ZK2

0.78

5.22

8.06

ZK3

11

4.65

7.74

不液化

12

6.05

8.58

ZK5

0.80

6.72

8.95

ZK6

1.1

9

6.40

ZK7

淤泥质细砂

6.65

8.76

ZK11

8.92

ZK12

1.00

3.55

6.93

ZK13

0.76

3.50

7.04

8.75

10.19

ZK14

1.35

8.80

9.87

ZK16

淤泥质粉土

1.40

8.90

9.90

ZK17

1.70

8.60

9.54

ZK18

1.45

9.69

ZK19

8.55

ZK20

7.20

8.88

ZK21

1.50

9.89

ZK26

8.50

10.05

ZK27

0.73

8.30

9.94

ZK28

7.35

9.36

ZK29

0.90

10.2

10.85

11.37

ZK32

0.72

10.31

ZK34

0.71

4.60

7.73

8.05

9.80

ZK35

9.16

10.46

ZK36

10.36

10.75

11.31

ZK37

0.97

9.92

ZK38

8.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