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9626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史期末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巫:

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

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

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

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

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

阴阳:

古代哲学概念,一种本源论(本体论)。

古代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古人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指:

木、火、土、金、水。

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可以说五行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

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行包括仁、义、礼、智、信。

生成数:

一种天数理论,包括生数和成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为土地十成之。

阴阳数:

阴阳之数:

15。

我们知道数字可能是无限的,但是数字再多,实际它只有两种性质的数字,一种是奇数,一种是偶数。

在古人看来,这种现象和世界万物可以用阴阳两种概念去平分它,去分配它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古人就建立起来了奇数就是阳数,偶数就是阴数这样一种思想。

同时,阳数也就是天数,而阴数也就是地数,那么凡是奇数就都是阳数,凡是偶数就都是阴数。

只有这两类数字,这个阴阳数,也就是奇偶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奇数如果加上一,它就可以变成偶数,偶数如果加上一,它也可以变成奇数。

而这种转换也就恰恰可以表示为阴阳的转换,可以用来说明阴阳的转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数字和阴阳一种结合的观念,这种思想实际就是中国易学的一个思想基础。

中和思想:

中和,“中”即中正,“和”即合作与和谐。

出自于《论语·

庸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狭义的“中和思想”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承认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学会包容,善于合作的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中和思想”是一种利于人类团结的思想,是一种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是应该加以提倡与发展的思想。

观物取象: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

第一,“观物取象”说明了“象”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

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

第二,“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

“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

“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第三,“观物取象”的方式——仰观俯察。

观物既不能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孤立的事物。

既要“仰观”,又要“俯察”,既观于大,又观于小,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观物取象分两种情况:

一是指“用来表现某神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一般属于名词,具有明显的意象性,如鲤鱼、龙、石榴等。

二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现特殊意义”,一般作为动词,是一个意象过程,如拴红线、跨火盆等。

天人感应:

其涵义:

天与人相通,天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总体上看,这种思想理论有神学色彩。

西汉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式)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对它作了从来没有的系统论证,并加以发挥目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

谶纬:

即通过隐语、符、图、物等形式来预言人事的吉凶祸福,并得到验证的一种历史神学思想。

谶纬是古代汉族民间的神学预言,和的合称。

谶是间、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发展为在庙宇或道观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

纬是汉代附会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之后的人称为“”,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

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

二:

思考题:

1、你对思想史之名是怎样理解的?

思想史就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思想史脚踏着社会问题坚实的大地,头顶着哲学普遍价值的天空,它从社会史和哲学史两边左右渗透,汲取问题和价值的养料。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其开端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思想史研究成绩卓着者是侯外庐——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2、你看过几部思想史方面的书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钱穆《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你认为哪些资料可以作为思想史研究的资料?

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1)从社会生活史领域拓展思想史的新资源

(1)生活,是思想史观念之源

(2)服食器用,自古以来是思想家重视的社会命题

(3)社会史的成果改写思想史的某些观念

2)文物考古扩大思想史研究视野

(1)青铜器改写中国思想史

(2)竹简与中国思想史

(3)石刻与思想史

(4)古地图与思想史

4、“灵魂观念”是怎样产生的。

你怎样理解“万物有灵、人物相通”。

生存与死亡——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巫也。

以玉事神。

以舞导引神者。

——《说文》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魂,阳气也。

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魂者,精气也。

魄,阴神也。

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

“灵魂”——“灵魂不死不灭”——“叫魂”

山顶洞人

半坡人

良渚玉琮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

 灵魂、心身问题,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学问题,它先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而提出。

大概从人类有了理性思维的余暇,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时候起,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死死后有无续存——便开始困扰先民们混沌初开的心灵。

关于自身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原始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

据考古发现的物证,这种信仰流传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约数万年前。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中国人老祖宗——山顶洞人,埋葬死人已有一定规矩:

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

红色,象征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洒在尸体旁,可能是表示希望死者永生的祝愿,随葬器具,则分明表示供死者灵魂使用。

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葬仪进一步复杂化,陕西华县元君庙墓中发现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

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尚有遗留。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地球上现存的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后进民族,几乎都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和相应的葬仪。

先进民族中,也多残存着上古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有关葬仪的残迹。

这说明,死而不亡或灵魂不死,是人类智慧初开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

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人物相通”)

原始人,语言不发达,不善于用概念逻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原始人的大脑生理结构并不简单,和现代人并无多大区别。

在与大自然接触中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并不少,所经历的事物也并不简单贫乏。

原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原始人的无意识中,隐藏了一个丰富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内在世界。

它是无意识的意识,是比现代人无意识能量强大得多的无意识。

这无意识一旦作为辐射场而投射于外在自然界,便形成一种神秘的、万物有灵的世界。

5、古人用什么方法自觉地趋吉避凶。

骨卜及龟卜——从“万物有灵、人物相通”观念到自觉地进行趋吉避凶

人物沟通的基本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

一种是间接的

6、从考古发现中哪些遗物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世界。

至今发现的上古遗物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

其次,是古人死时殉葬的物品或在他们埋葬时所陈设的物品。

再次,是古人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

青铜器竹简石刻、墓志古地图

7、从上古神话解释古人的原始思维的特点。

上古神话:

盘古开辟天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战风、精卫填海

原始思维的特点:

一是实用的混沌思维

二是简单的因果思维

三是寻根思维

8、对比商周人的思想世界。

1)殷商“帝祖合一”观念

一元神神的世界“上”——上帝现实世界的“下”——王

2)周人”以德配天”思想

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天子”一词出现“以德配天”孝的产生周礼的概念

9、举例说明汉字中的思想世界。

1)巫——天——无无——舞——卍

无:

没有

巫的求雨之舞,与舞通用。

卍:

右旋──卍

左旋──卐

《左传》:

商羊(天帝的雨使)

孔子: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卍:

屈一足而舞

2)羽——雨——需——儒

风(凤):

上帝的使者

雨:

上帝的圣灵

清章太炎解释“需”字:

“需者雨上于天。

通天地之人曰儒。

10、古代社会王权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王权归根结底是小农父权的放大和集中体现,因此,它不仅意味着一种统治权术,而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王权的基础,天文学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是有限的,而且大抵是个常数。

正是这个常数,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独特的、一乱一治的社会周期性震荡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王权的特质,即:

王权天授与以民为本辩证统一的统治思想;

专制集权与孝治天下辩证统一的管理模式;

伦理等差与均平权衡辩证统一的分配原则。

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11、举例说明古代天文与人文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也就是最古老的科学,只有三种,这就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

因为它们都和古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是一种实用的科学。

人们需要居住,就要建设自己的房屋,因此力学就发展起来了。

人们为了适时地从事农业的生产,为了适时地去举行祭祀和庆典,因此需要观象授时,所以天文学就发展起来了。

天文学以及力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需要精确化,因此数学就发展起来了。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传统认识考虑,数学更侧重于和天文学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古代天数是不分的。

我们知道当人类开始摆脱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而进入到农业文明的时候,掌握天象知识,掌握天文学的知识,就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想像一个没有任何天文学知识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

因此,天文学的起源事实上是和农业的起源息息相关的,那么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对于农业的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它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

因为农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农民都知道,在一年中,适合播种和收割的这个时间实际上只有短短的几天,因此我们经常会说抢农时,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物候的一些变化,来了解时间的变化。

但是这个时间反映的是粗疏的,它不可能满足古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观测天象规律就是决定时间的惟一准确的标志。

12、什么是生成数理论阴阳数理论(天数理论)

《易·

系辞》: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五行之数有4组:

天地之数;

万物生成之数;

阴阳之数;

大衍之数

《汉书·

五行志》: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

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

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

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

天地之数:

55

生成之数:

1、2、3、4、5生数;

6、7、8、9、10成数

15

大衍之数:

50

五行之数:

1、6为水;

2、7为火;

3、8为木;

4、9为金;

5、10为土

生成数理论:

“生”就是基本的,“成”就是完成。

这样一种生成数理论,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比较早的进位制的思想。

这个最基本、最朴素的理论,没有成为主流,只是作为预测学术一些理论的辅助。

阴阳数理论:

同时,阳数也就是天数,而阴数也就是地数,凡是奇数就都是阳数,凡是偶数就都是阴数。

而这种转换也就恰恰可以表示为阴阳的转换,可以用来说明阴阳的转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数字和阴阳一种结合的观念,这种思想实际就是中国易学的一个思想基础,后世的预测学术全部都是依据此理论推演发展开来的。

13、你认为《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包括几部分《易传》十篇是何时产生的其宏大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周易》是中华思想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周易》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变易法则的书,它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将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奔流不息,生生无穷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

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

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经》与《传》

《传》: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10篇文字。

又称之为“十翼”。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位圣人:

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三个历史阶段:

伏羲所处的远古时代(“上古”)

周文王所处的西周时期(“中古”)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近古”)

哲学思想:

“信”是《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是曲线发展的;

矛盾的转化;

按规律办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的。

14、你对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怎样理解的?

1)宇宙是“气”的世界。

2)天地是万物的“大父母”或“总父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3)阴阳大化,生生不息。

天在上,地在下,天的“阳气”下降,地的“阴气”上升,二“气”相互交感,就化育出了万事万物。

4)古人的远大理想

(1)“三才之位说”与“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九五天尊”、“位登九五”

(2)人在宇宙“大家庭”中的位置

三才鼎立、人是真正的“万物之灵”

(3)人的神圣使命

“万物之灵”:

开创人类自身的文明

(4)修身立德,提升境界

其一,唤醒“仁”的意识

其二,唤醒“礼”的意识

其三,讲“义”

其四,树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15、为什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

举例说明你在处理某一问题时,就是运用了《周易》的思维方式。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周易》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深层意识和日常生活中。

《周易》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之中。

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

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取象思维、辩证思维与中和思维。

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它是我国原始先民认识外部世界、把握自然规律以服务于自身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始。

由《周易·

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一句浓缩而成的“仰观俯察”这一成语,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辩证思维。

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辩证思维传统,而《周易》应该是其最初源头。

《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是以理性思维方式掌握世界的开始,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

《易传》则把潜藏于《易经》中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雏形。

源自《周易》的许多成语都蕴涵着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

例如,“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成语,把“否”和“泰”、“安”和“危”等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这就是从自然变迁和人类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理智慧。

中和思维。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

“和”即和谐、和洽。

中和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同样发端于《周易》。

《周易》中有许多成语就蕴涵着中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衡的向往与维护。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

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

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四)“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五)“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研究《周易》成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6、为什么说《周易》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活水,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活水,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一部百科全书。

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说莱布尼兹关于“二进制”的思想,就得到了《周易》的启发;

同时,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周易》以乾卦为首卦,开启了伏羲到孔子这样一个儒家的思想路线,《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开启了黄老道家系统,《连山》是以艮卦为首卦,则开启了墨家的系统。

当然其他各家也都受到了“易”的影响。

易道广大,乾坤并建,阴阳消长,与时偕行。

它的三句真言可以这样概括:

一、生生之谓易;

二、保合太和;

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一、生生之谓易:

什么叫“生生”《周易》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意谓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

《周易》各卦产生的过程就体现了“生”的品格。

这种思想就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维方式。

只有变易才能生生,生生才能富有,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还有精神财富的富有。

一个人道德的缺失,可能会使他整个的财富化为乌有。

生生和富有另一层涵义是“日新”。

“日新”就是“日日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不断地创新。

如果没有不断地创新,就不可能“富有”,也不可能“生生不息”。

第二、保合太和:

“和”的思想得到后来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阐发,成为中国思想上一个核心的范畴和首要的价值观,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内政外交。

具体表现在,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讲“和为贵”、“和以处众”;

在国家、民族关系上讲“和亲善邻”、“协和万邦”;

在人与人关系上讲“仁者爱人”,和衷共济;

在不同文明间讲“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在人的心灵上讲平心静气、和气长寿;

在家庭关系上讲“家和万事兴”;

在经商上讲“和气生财”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格言。

第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

“易”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不易,三曰简易。

“不易”讲的是“易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

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

“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

“穷理”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务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何谓“尽性”首先,“性”就是我们说的人性,对“性”的本性的探讨。

其次,“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

“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就是说我们只要“穷理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它,孔子就说:

“五十而知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易》上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开启了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儒家的理性命话题。

17、中国人常用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1)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