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8759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 《找次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3瓶口香糖、每组9个小圆片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

跷跷板设计意图: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跷跷板可以比较轻重。

一方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另一方面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使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枯燥,激发了学习兴趣。

2、课件出示一批口香糖。

谈话:

同学们这有一批一模一样的口香糖,其中一瓶比较轻,像这种不合格的商品在数学上叫做次品,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3、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利用天平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板书:

找次品)

4、对于从一批糖中找一瓶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怎么开始我们的研究呢?

5、数学家在研究时,常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找出规律,迁移解决问题。

我们能不能从较小一些的数目开始研究,因为数目小比较好操作,便于发现一些方法。

6、如果从最简单的入手研究,3瓶怎么称,称几次?

7、如果是5瓶呢 

二、初步感知(“3”中找“1”。

1、出示:

3瓶糖中有一瓶比较轻,需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2、猜一猜任意拿两瓶糖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3、请说“1次”的同学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评价、判断,最后达成共识——3个正品中找1个次品,用天平称只需称1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

【板书:

3(1,1,1) 

1次】

4、全班同学一起边演示边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称法。

(设计意图:

用天平称的方法“找次品”对学生来说,“怎样称”、“还要考虑哪些可能性”都比较陌生,既然这样,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用天平称的方法“找次品”,建立模型,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三、尝试“找次品”(“8”中找“1”)

5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比较轻,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2.2、试验。

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3、汇报。

指明学生到展示台上边摆边说,教师板书:

5(2,2,1)—2(1,1) 

2次

5(1,1,3)—3(1,1,1)2次

4.8瓶糖中有一瓶比较轻,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5、试验。

6、汇报。

8(3,3,2)—2(1,1)或3(1,1,1) 

8(4,4)—4(2,2)—2(1,1) 

3次

7、师质疑1次能否称出次品,强调试验以“保证能找出次品“ 

为前提。

8、小结:

用天平称的方法“找次品”不管哪种方法都考虑所有可能性。

看来,8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比较轻,至少需要称2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9、有的小组称了2次,是把8分成几份,每份分别几个?

有的小组称了3次,是把8分成几份,每份分别几个?

10、以保证能找到次品为前提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法,我们叫做最优方案,对比最优方案和另外的分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11、那是不是所有的最优方案都是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呢?

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研究9瓶吧!

在初步建立模型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体验有多种方法称。

四、自主探究,发现“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9”中找“1”)

9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比较轻,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2、学生试验。

3、化繁为简,从“9”中找“1”。

4、汇报交流。

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展示:

① 

9(1,1,1,1,1,1,1,1,1) 

4次

② 

9(2,2,2,2,1)---(1,1) 

③ 

9(4,4,1)—(2,2)—(1,1) 

④ 

9(3,3,3)—(1,1,1) 

5、小结:

9瓶糖中有一瓶比较轻,至少需要称2次能保证找出是次品的那一瓶。

6、观察这种最优方案是分成3份的吗?

3份)

7、质疑:

是不是所有待测物品都分成3份来称,最后称得的次数也是最少呢?

8、 

那第3和第4种分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均分)

9、那8瓶时也不是平均分成3份啊?

尽量)

10、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刚才的试验,讨论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分组的秘密和规律。

那我们就应用分组的规律再来一次试验吧!

11、从“12”中找“1”。

学生独立完成并再次总结分组规律。

这个环节的设计,首先是设难、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然后揭示“9”中找“1”,它是本节课的重点,既承载着方法多样化向优化的过渡,又体现了优化方法背后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独立思考。

五、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解决“81”中找“1”的问题。

1、从“27”中找“1”发现规律。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汇报时教师相机板书:

27(9,9,9),然后追问:

怎么这么快就说出是“3次”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9”称“1”次,剩下的“9”前面已经称过是“2”次不用再称,所以是“3次”。

2、尝试以此类推:

“81”

3、你能发现它和前面我们解决的27,9,3有什么关系吗?

4、结论:

每扩大3倍,称的次数就加1.

5、你们真善于发现,既解决了问题,又发现了找次品问题里神秘的规律。

在一步步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又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和类推。

六、小结。

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回顾我们整节课的经历,从最初的一批的问题,回归到解决2,3的问题,再到研究8,9发现分组规律,直至研究了更大的想27,81这样的数,发现了被测物体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发现,我想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最后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探究问题:

学会化繁为简(转化)

解决问题:

要有优化意识(统筹)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总的说来,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有部分同学不太爱举手发言,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也没有及时跟着老师的思维来,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效果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找次品》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的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如果3个零件中有1个较轻的次品,任意取,放在天平两端,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例1——从三个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轻一些),初步认识“找次品”问题,了解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例2——从八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重一些),探索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2、教材编排特点。

(1)安排一系列“找次品”活动,通过充分探究,概括、总结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找次品”问题是一类经典的数学问题,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型,有的类型解决起来相当复杂,教材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一类作为例题。

即:

有n个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比合格品重(或轻)一些。

假如用没有砝码的天平称,最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对于这一问题,一般性的解决方法是“把这n个零件,尽可能平均分成三份”。

这是由天平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天平有两个托盘,所以次品的位置无外乎三个地方,即两个托盘上、天平外,天平称一次就能确定出次品在三个位置中的哪一个。

而要使称量的次数最少,每次称量后,就应把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

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使三个地方的零件个数尽量同样多。

这样,不管次品在三个地方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转换成“从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里找次品”。

例如,从9个零件中找次品,分成3份,有四种不同的分法:

(1,1,7),

(2,2,5),

(3,3,3),

(4,4,1),很显然第三种分法中,称一次就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2)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达,有意识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找次品”问题中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

因为一旦拿一架实物天平进行实验,就不会出现“假如平衡……””假如不平衡……”的情况,而只会出现其中一种,要么平衡,要么不平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用头脑中建立的天平表象,反复地进行“如果平衡,那么……”“如果不平衡,那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那么如何清晰、有条理地将这一过程表示出来呢?

最为直接的是口头表述。

但当物品总量比较多时,步骤相应增加,很容易表述不清。

当然也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但由于前后步骤之间的层层套叠关系,表述起来也显得冗长且烦琐。

而使用直观图或流程图,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可以比较简洁而又清晰地表示出逻辑推理的整个过程,让人一目了然。

因此教材从例题到习题,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用符号、文字直观、简洁地表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数学地表达,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内容的探究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时,可先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比较、观察、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探索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小组讨论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逐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研究、分析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寻求找次品的方法。

“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尽量平均分。

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

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通过有层次的、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逐步地进行归纳。

如先通过例1,研究“3个”的情形,让学生感知基本的推理过程:

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

再通过例2研究“8个”“9个”的情形,对比分析,寻找出规律,最后用“10个”、“11个”进行验证,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3、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维过程表达的教学。

在表示思路时,可以是例题中的直观,可以是流程图还可以数型直观图。

不管学生使用哪种表示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

4、建议用2课时教学。

评测练习

1.如果有12个,其中一个较重,按我们刚才的发现,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2.27瓶口香糖,有1瓶少了几粒,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

《找次品》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

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

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

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 

分成8份 

至少称4次

  8(4,4) 

分成2份 

至少称3次

  8(2,2,2,2) 

分成4份 

  8(3,3,2) 

分成3份 

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平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

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习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

二、课标分析

(一)通过探究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充分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实践探究性较强,教师教学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找次品的方法,而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知道“找次品”问题的含义,充分地比较、观察、讨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为后续寻求最优策略作好铺垫。

教学时可以设计有层次的、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逐步地进行归纳。

先从最简单的“3个”的情形入手,让学生感知基本的推理过程,即“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然后研究“8个”“9个”的情形,比较分析,寻找规律,再用“10个”“11个”等情形进行验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二)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达,理解并掌握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是贯彻本节课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找次品的过程中,为了使别人明白自己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就需要清晰、有条理地表示出逻辑推理的过程。

在用天平找次品的推理过程中,这里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化的模拟天平。

因为一旦拿一架实物天平进行实验,结果是唯一的,要么平衡,要么不平衡,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假如天平平衡……假如天平不平衡……”的情况。

在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用头脑中建立的天平表象,反复地进行逻辑推理。

虽然口头和文字表达可以说明思维过程,但当物品总量增多时,推理的步骤也相应增加,表述起来显得冗长烦琐。

而使用直观图或流程图,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可以比较简洁而又清晰地表述出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化的方式表达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