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8066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多层次。

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这在世界各国都是没有的。

美国是电教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他们大学的电教专业也是只有研究生层次的,而没有其他层次。

多方向。

目前我国电教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有: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等。

有的学校还在专科层次设置了现代广告、电脑美术、电脑音乐等方向。

多性质。

多数是师范性的,也有非师范性的和牛师范性的(其他专22年级学生,可申请到电教系学习辅修专业3年,以获取第二文凭)。

我国举办电教专业是成功的,也是出色的,不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而且使电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海外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我国电教界流传着一句话:

“电教实验,使电教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全国;

电教专业,使电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这个话是符合实际的。

记得1990年我去香港参加“教育传意与科技学术研讨会”,参加那次会议的有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的代表。

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议论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电教的异同问题。

大家认为三者相同的地方是:

都重视抓电教教材建设和发展空中学校。

香港的特色和长处是教育电视直接进入中小学课堂,中学5门主干课程(中、英、数、社会、科学)和小学6门(加健康教育),每日定时向中小学播放。

这件事,大陆没有做,台湾也没有做。

大陆电教的优势是举办电教专业,这件事香港没有做,台湾也没有做。

参加那次会的台湾代表团有14人,大陆有20多人,台湾的14人中大多数是有博士学位的,大陆20多人中,没有一个是有博士学位的,可是,台湾代表团团长说:

“我们代表团成员虽然多数都有博士学位,但是没有一个博士是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都是美国学校培养的。

”他表示要学习大陆办电教专业的经验,在台湾高校举办电教专业。

1985年,美国AECT主席等一行来中国访问,在华南师大参观并听了该校关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电教专业的经验介绍后,表示极大赞赏,说:

“想不到在中国有一个办得如此出色成功的专业,应该为你们所作的工作感到自豪。

”m1986年后,华南师大电教系曾多次被邀请到美国、西德、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在会上介绍我国电教专业的经验,受到普遍的赞扬与好评。

二、90年代的变迁

我国举办电教专业是成功的,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AECT教育技术定义,特别是AECT94定义的引人,以及采用美国的“教育技术”名称,我国电教界,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反映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主要是人们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由此较清晰变得模糊起来了。

大概是两个月前,有位老师拿给我一篇由网上下载的没有署名的文章,题目是:

“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我看过后,觉得文章中提出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

而文章中有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

我觉得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文章说:

“自1993年'

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

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教育技术学也正一步一步地误人歧途,步人怪圈。

”这个说法是不是符合实际?

2.文章说:

“学科定义:

全盘西化。

在我国教育科学里,完全照搬他国定义,而且如此字斟句酌的,恐怕只有教育技术学一家。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界,AECT的定义,被视为'

至尊’,尤其是AECT94定义,被视为'

红宝书’,以至于成为研究的起点。

3.文章说:

“研究领域:

严重泛化。

目前教育技术学科定位模糊且严重泛化,把'

泛化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得研究方向非常发散。

”个说法是不是符合实际?

4.文章说:

“专业学生:

迷茫困惑。

在电化教育学改名为教育技术学之前,这个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但在改为教育技术学之后,反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5.文章说:

“这些年来,教育技术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恐怕大多数要'

归功于’全盘西化。

在思考上述这些问题时,我忽然想到去年(2004年)8月底在北京举办的“高等教育北京论坛”上,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关于“教育依附理论”的那篇讲话。

教育依附理论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不可避免的依附甚至依赖,这样一种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国际格局”短时内不可逆转(美国学者PhilipC.Altbach)。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我国高教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些观点和现象:

出现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高等教育是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而发展的”。

出现的主要现象是:

现象一:

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学科的“西方中心主义”。

认为,如果与西方理论、方法有差异,这些研究就是“非科学的”、“不成熟的”。

现象二:

“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呈现一定的主体性的迷失,盲目地追求理论和方法的国际'

时尚’和'

潮流’,忽略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深度反思与改造以切合己用。

在去年8月底举办的高等教育北京论坛上,潘懋元教授对“教育依附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潘老的主要观点是:

1.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只是依附、照搬,没有改造,没有创新,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

2.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是在中国本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他国引进的。

3.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主流,始终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依附不是它的主要特征,更不是它的全部特征。

4.借鉴不同于依附,依附讲的是丧失自我意识,被动的学习;

而借鉴是主动的学习,而且,借鉴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5.我国高等教育走依附发展道路是不行的,而应摆脱依附,走自主创新之路。

采取“先借鉴、继超越”的策略,从落后而追赶,从追赶而超越。

有借鉴,有改造,有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借鉴潘老的上述观点,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有没有存在“依附”的现象?

“依附理论”虽未直接介入教学技术学科领域,人们或许都不知道这个术语概念,但是,由此理论引发的一些现象,是不是也有不少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值得思索、讨论。

我很赞赏潘老的这个主张: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应摆脱依附,走自主创新之路”。

摆脱依附,采中外古今百家之长,走自己开辟创新之路,这也应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我对那个网上文章中提出的下列观点是不赞同的:

1.“电化教育期刊和电化教育机构没有改名为'

教育技术’,是'

半拉子革命’。

”改名为“教育技术”才是彻底的革命。

这种观点,是否像上面所说西方依附理论的一个变种?

是“理性思索”,还是盲目崇拜?

2.“电教期刊长期以来没有改各的原因,是不敢为人先的习惯思维作怪。

这个判断,未免过于主观,说明文章作者对于杂志社同仁的“思维”并不了解。

据我所知,之所以没有改名,主要是因为,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将难以摆脱对外国特别是美国AECT94定义的依附;

将难以走出“严重泛化”的研究领域。

杂志社同仁也曾考虑过改名问题。

认为,改名为“教育技术”,是不适合的;

改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可以的;

改名为“信息化教育”,是较好的。

而目前不改名也是可以的,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电教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国电教事业的发展,至少是好处比坏处多。

(3)“电教期刊:

名不附实,是挂羊头卖狗肉。

好像是说,电教期刊所载文章,多是与电教无关的,这恐怕不是事实。

从该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所说的电教期刊,主要就是《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

而就我所看到的,这两本杂志所载的文章,并没有不是属于电教研究范畴的。

这两本杂志刊载的文章,基本上是这五大类:

基本理论研究、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有效管理探索,而这五者,正是构建电教理论与实践大厦的五大支柱。

怎能说是“挂羊头卖狗肉”呢?

从这里,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猜想:

从“文章”看,作者是读了不少书的,但读电教的书不多。

可能是认为,电教的书过时了,不值得去读,不屑一读。

因此,对“电化教育”好像知道得并不多,而对电教的误解却是很深的,例如,以为探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的文章是不属于电化教育范畴的。

如果是一个认真读过几本电化教育书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

什么是电化教育?

对此,我们知道得也不多,更不深。

但是,从概括几本电教概论的一些论述,以下的几点基本认识还是有的: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电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电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

∙电化教育来源于美国的视听教育,又不同于美国的视听教育。

中国的电化教育,从它出生之日起,就是适应着我国的国情,走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即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发展道路,解放前如此,解放后继续如此。

有的人只知道它来源于美国视听教育,而不知道它不同于美国视听教育,而知道后者对于理解电教本质是更为重要的。

∙电化教育是一门学科,一项事业,也是一种产业。

∙电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教育:

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

它的施教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系统。

三、摆脱依附,走自己的路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总序中有一段话说得真好:

“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让外国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的。

但是,要知道,马克思主义只是在中国化了以后才解决中国的问题的。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样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教条主义是不行的。

东教条不行,西教条也不行,什么教条都不行。

把学问、理论当教条,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这段话对于我们从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很有指导意义。

也就是潘懋元先生所说的:

“走依附发展道路是不行的,而应摆脱依附,走自主创新之路。

”借鉴是需要的,但还要超越。

要摆脱依附,走自己的路。

自己的路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根据我国23年办电教(教育技术)专业的经验,我看可以这样回答: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这就是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我们应走之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强调三个发展:

社会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持续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就是我们的办学、教学,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就是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无论做什么事?

?

确定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制定办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等,都要想到并依赖这两个方面。

要牢记并实践这个公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

相加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只要一个方面做好了,得了100分,另一个方面,即使是零分,其结果也可以是100分;

而相乘的关系,只有一个方面做好了,得了100分,但另一方面做得不好,得了零分,其结果,还会是零分。

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要想让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得成功,让它腾飞,必须给它同时插上这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两只才能腾飞。

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上述认识和思路,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三件大事: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

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的,是本学科领域的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创造型人才。

主要是四种人:

教学人员?

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

技术人员?

教育软、硬件开发人员。

科研人员?

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设计人员。

管理人员?

电教机构、网络教育系统等管理人员。

这四种人都应是本学科领域创造型人才。

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

∙全面+个性。

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人脑+电脑。

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

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

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杰尔?

斯佩里说:

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

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调运作,才能发挥出它的聪明才智。

∙智商+情商。

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商。

这种人才的知能结构是:

具有“士”字型的知识结构和三层次的能力结构。

“士”字型知识结构。

“士”字的下面一横表示一般基础知识,上面一横表示专业基础知识,中间一竖表示专业知识。

传统的知识结构是强调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越是基础要求面越宽。

“士”字型知识结构不讲求下宽上窄,它带有一定的跳跃性,强调在基础与专业的交结处下功夫,主要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

门专业知识。

这种知识结构较能适应信息时代面临的三个挑战:

无限书籍及有限时间的挑战,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的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

在学习中可以大胆采用“跳”、“跨”、“绕”手法,以避免在外围知识上兜圈子,而集中精力直接捕捉最新最需要的信息知识。

∙三个层次的能力结构。

包括:

基础层次能力?

听、说、读、写、算、推理、计算机应用;

中间层次能力?

专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操作与应用能力、媒传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一般能力(组织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科研能力);

较高层次能力?

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对这种人才的具体要求是:

掌握“六个三”:

三种语言:

中国语言、外国语言、计算机语言。

三种理论:

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电子理论。

三种媒体:

大、小、综合媒体。

三种技术:

编制、播放、维护。

三种方法:

教学、科研、管理。

三种个性品质:

勤奋、思索、创新。

(二)建立课程体系:

应该教什么?

让学生学什么?

根据上面所说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原则公式和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由四类课程组成:

1.教育类课程。

占35%。

必修: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学与教理论、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选修:

视听心理学、教育信息学、教育技术管理、现代传媒教学理论与方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艺术教育、教育技术哲学等。

2.技术类课程。

摄影与摄像技术、教育电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阿络技术基础、教育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绩效技术、知识工程、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电脑美术、电脑音乐等。

3.通识类课程。

占20%。

政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视觉文化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等。

4.实践类课程。

占10%。

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

(三)确定办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怎样办学?

怎么教学?

关于办学原则。

应是从两个方面出发:

本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要从社会需求出发,要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这一点很是重要。

有两件我曾经历过的事,虽然已过去十多年,可我仍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是:

1991年秋,我去美国访问,曾参观一些学校。

我去旧金山参观一所大学时,在校园内看到一张海报,有个学术团体正在举行研讨会,讨论的题目是“垃圾学的对象和范围”。

看到这张海报,当时我感到很新鲜很奇怪,问到陪同参观的该校一位教师,据他说,美国人每年要制造两亿吨垃圾,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许多城市的市容市貌、市民的健康和城市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并于去年在该校环境管理系新设了一个垃圾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当时我听了这个介绍后,在脑子里浮现了这样两点想法和问题:

一是垃圾竟然也能成为一门学问,并要设专业长期研究它;

二是,在美国经济不景气,不少大学关闭,专业停办的情况下,竟然会出现垃圾学这样的新专业,这是为什么?

在结束那次访问时,我曾和一位美国朋友谈起这件事,他在解释中有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句是:

“适应社会需求,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是我们美国人从事任何工作所遵循的一条带根本性的原则。

”另一句是:

“社会需求,具有一种神力,一种巨大力量,它能做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句话解决了我脑子里存在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在美国经济不景气,许多专业停办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垃圾学这样的新专业呢?

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具有一种“神力”,它能做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个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第二件事是:

1995年,我去昆明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云南师大电教系十周年系庆。

在会上听说,云南师大电教系自1993年起,增设了一个电视广告专业(专科层次,2年),那年招收新生25名,报名的竟达400多人。

而在同一时间,有些名牌大学,有的专业,因报名的很少,竟然没有完成国家计划招生指标。

这不也是由于一个是适应了社会需求,一个是没有,所造成的结果吗?

所以,举办专业,一定要重视适应社会需求。

关于教学策略。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五个三”:

1.三个“世界”。

要善于同时在三个“世界”学习:

(1)经验世界。

在做中学习,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2)语言文字世界。

向书本学习,要正确使用印刷图书馆,多读书,勤思考。

(3)虚拟现实世界。

进行数字化学习,要正确使用互联网,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这三个世界的学习都很重要,不能重此轻彼,不能有所偏废。

2.三个方面。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学习:

(1)基础。

要注意基础的学习,也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

掌握了基础,才有可能去举一反三,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2)前沿。

要注意学科的前沿,也就是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3)特色。

要有独到见解,要有个性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难于发展。

我们专业正在形成的特色是重国情,重整合,立足本国研究,具有全球视野。

3.三种方式。

要重视采用三种方式: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

4.三种理念。

要建立三种新的理念:

(1)知识的拥有与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要重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更要重视知识的应用,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继承与创新都可贵,而后者更可贵。

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学习和研究中,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不能止于拿来,要在拿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之变成拿去。

(3)人生三件事?

做人、做事、做学,都重要,做人最重要。

做人,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对他人和同事,要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苛求。

在与他人交往中,应采取接受而非拒绝,亲近而非疏远的态度,求同存异。

第二,对社会和集体,要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

应该为社会提供大于社会为自己提供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生存的价值。

5.三个公式。

要实践三个公式。

(1)成功:

艰苦劳动+科学方法+珍惜时间。

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成功公式。

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的科学巨人,他终生奋斗,取得了1033项专利。

有人间他,为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学习。

这就是说,要想获得成功的学习,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艰苦劳动是获得成功学习的最基本要素。

艰苦劳动,这里主要指脑力劳动,也就是说,要学习成功,就要不怕动脑,要善于动脑,勤于动脑。

脑子越动越灵,而不是越动越笨。

要取得成功,光有艰苦劳动还不行,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也难取得成功的学习。

成功的第三要素是珍惜时间。

不知道珍惜时间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学习的。

(2)2>

1+1。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个公式是美国科学家、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提倡并强调的。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无论工作、学习或科研,都要十分重视团结协作,组合有序。

(3)20%IQ十80%EQ=100%的成功。

这个公式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高曼提出的。

这个公式也适用于学习,要想获得成功的学习必须重视发挥以情感为主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情感对于教育教学和学习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情感是通向学习的大门……如果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方面,那么,大门将会关闭。

”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动力,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参考文献】

(略)

文章选自《电化教育研究》(200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