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7976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培训资料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常用方法

灭菌

强烈的理化

因素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消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煮沸消毒、化学药剂消毒及紫外线消毒等

消毒灭菌的方法有:

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灭菌法等)和化学灭菌法、生物灭菌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日常生活中灭菌的方法有: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消毒的方法有:

煮沸消毒、化学药剂消毒及紫外线消毒等。

  (Ⅰ)物理消毒灭菌法

  利用物理因子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热力消毒灭菌、辐射消毒、空气净化、超声波消毒和微波消毒等。

  1.热力消毒灭菌

  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1)燃烧法

  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因对物品的破坏性大,故应用范围有限。

  烧灼法:

一些耐高温的实验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

  

(2)干烤法

  电热烤箱:

利用烤箱的热空气消毒灭菌。

烤箱通电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热空气消毒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软膏等.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

  (3)微波消毒: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杀菌的作用原理,一为热效应,所及之处产生分子内部剧烈运动,使物体里外湿度迅速升高;

一为综合效应,诸如化学效应、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用微波灭菌手术器械包、微生物实验室用品等亦有报告.若物品先经1%过氧乙酸或0.5%新洁尔灭湿化处理后,可起协同杀菌作用,照射2分钟,可使杀芽胞率由98.81%增加到99.98%-99.99%。

 湿热消毒灭菌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所需温度低、时间短。

  

(1)煮沸法

  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分钟可杀灭繁殖体,保持1-3小时可杀灭芽胞.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能增强杀菌作用,还可去污防锈.在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的情况下,要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此法适用于不怕潮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

  煮沸前物品涮洗干净,打开轴节或盖子,将其全部浸入水中.大小相同的碗、盆等均不能重叠,以确保物品各面与水接触.锐利、细小、易损物品用纱布包裹,以免撞击或散落.玻璃、搪瓷类放入冷水或温水中煮;

金属、橡胶类则待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均从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再加入物品,则重新计时,消毒后及时取出物品,保持其无菌状态。

经煮沸灭菌的物品.“无菌”有效期不超过6小时。

  

(2)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器装置严密,输入蒸汽不外逸,温度随蒸汽压力增高而升高,当压力增至103-206kPa时,湿度可达121.3-132℃.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利用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热进行灭菌,为目前可靠而有效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压,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潜热是指当lg100℃的水蒸汽变成lg100℃水时,释放出2255.2J的热量。

  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问题是为热的传导提供良好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冷空气从灭菌器中顺利排出.因为冷空气导热性差,阻碍蒸汽接触欲灭菌物品,并且还可减低蒸汽分压使之不能达到应有的温度。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卧式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式高压蒸汽灭菌器

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

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

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

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

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

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

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

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

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

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

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

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Ⅱ)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

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

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

  

(2)酸类

  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

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15%食盐于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热30℃浸泡40小时。

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类乙醇(酒精)

  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芽胞无作用。

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

因不能杀灭芽胞,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

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更大。

2、溶解蛋白消毒剂

  主要为碱性药物,常用有氢氧化钠、石灰等。

  

(1)氯氧化钠因腐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用于消灭炭疽菌芽胞。

  

(2)石灰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消毒炭疽菌污染场所,刷墙2次可杀灭结核芽胞杆菌。

因性质不稳定,故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

  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因消毒力强,故目前在医疗防疫工作中应用最广。

  

(1)漂白粉 应用最广,主要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

  

(2)氯胺—T 

(3)二氯异氰尿酸钠处理粪便等排泄物,用法同漂白粉。

  (4)过氧乙酸可通过浸泡、喷洒、擦抹等方法进行消毒,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气雾(5%浓度,2.5ml/m2)和熏蒸(0.75~1.0g/m3)消毒。

  (5)过氧化氯可以消毒亦可以灭菌,用于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等消毒  

(6)过锰本钾常用于食具、瓜果消毒。

  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主要有季铵盐类,高浓度凝固蛋白,低浓度抑制细菌代谢。

国内生产有新洁尔灭,消毒宁(度米苍)和消毒净,可用于皮肤,金属器械,餐具等消毒。

不宜作排泄物及分泌物消毒用。

  5.烷基化消毒剂

  

(1)福尔马林

  为34~40%甲醛溶液,防腐、室内熏蒸消毒,适用于皮毛、人造纤维、丝织品等不耐热物品。

  

(2)戊二醛

  可广泛用于杀细菌,芽胞和病毒消毒。

不宜用作皮肤、粘膜消毒。

  (3)环氧乙烷可用于纸张、书籍、布、皮毛、塑料,人造纤维、金属品消毒。

6、其他

  

(1)碘常用于皮肤粘膜消毒,医疗器械应急处理。

  

(2)洗必泰可用于手、皮肤、医疗器械、衣物等消毒。

(Ⅲ)生物消毒法(略)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生长:

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

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对低等特别是在单细胞的生物,由于细胞小,这两个过程紧密联系、很难划分。

因此,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一般均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研究大生物时有所不同。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一、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的生长很难测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测定它们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个体的大小,而是测定群体的增加量,即群体的生长。

例如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测定群体的增加量;

或测定群体的原生质量;

或测定细胞中某些生理活性的变化等。

就一般单细胞微生物而言,尤其在对数生长期,像细菌的生长量与细菌的数目之间完成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因此,某些情况下,细菌的数目就表示了它的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直接计数法(又称全数法)

1.涂片染色法将已知体积的待测材料,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的已知面积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算染色涂片上的细菌数。

一般在载玻片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均匀涂布0.01毫升样品。

很显然,在显微镜下要观察整个涂布区域是较困难的,因此,人们常常任意选择几个乃至十几个视野来计算细胞的数量。

如果借助镜台测微尺测得视野的直径,就可计算了。

视野的面积(面积=πr2,r为视野的半径),然后用一平方厘米内的视野数乘以每个视野中的细胞平均数,再乘以100(因只用了0.01毫升样品涂布),就等于每毫升菌液的细胞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毫升原菌液含菌数=视野中的平均菌数×

1cm2/视野面积×

100×

稀释倍数

2.计数器测定法用特制的细菌计数器或血球计数器进行计数。

取一定容积稀释的单细胞微生物悬液置于计数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内。

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己知的(总面积为1平方毫米,高0.1毫米),并有一定刻度。

因此,可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细菌数,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根据计数器小格数目的不同,可概括成两个换算公式:

(1)16个中格×

25个小格的计数器:

每毫升原菌液含菌数=100小格内菌数100×

400×

10000×

(2)25个中格×

16个小格的计数器:

每毫升原菌液含菌数=小格内菌数80×

上述两种计数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每一个大方格均由16×

25=400个小方格组成,故可将上面两个公式归纳成一个通式:

每毫升原菌液含菌数=每小格平均菌数×

4000000×

3.比例计数法将待测的细菌悬液与等体积血液混合后涂片,在显微镜下可以测得细菌数与红细胞数的比例。

由于每毫升血液中红细胞数是已知的,如正常的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含400-500万个,女性约为350-450万个。

这样,通过细菌数与红细胞数的比例,就可计算出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

如果测定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时,由于含菌数低,需将一定体积的样品通过特制的滤器进行浓缩。

上述三种方法都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这些方法虽然较麻烦,但在许多有关微生物生长的研究工作中却很重要。

然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死、活细胞不易区分;

小的细胞很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一些细胞可能被遗漏;

浓度太低的细胞悬液也不能使用此法,可以计数的最低的群体细胞数与细胞大小有关,就大多灵敏细菌而言,群体数必须每毫升悬液中含菌106个以上;

精确性也较差。

4.电子自动计数器计数法电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就是测定一个小孔中液体的电阻变化。

电子自动计数器具有一个特制的有孔玻璃薄膜,当定量的细胞悬液中的菌体高速地通过小孔时,由于悬液与菌体的导电性不同,使得小孔的电导下降,电阻强率明显增加,并形成一个脉冲,自动记录在电子记录尺标装置上。

这样,一份已知体知的含有待测细胞的菌悬液,让其通过这一小孔,每当一个细胞通过时就就产一个脉冲被记录下来。

此设备可以高速测定菌数,而且结果也较精确。

但是电子计数器不能区别其他颗粒,因此,菌悬液中应无其他碎片。

5.比浊法这是测定悬液中细胞数的快速方法。

其原理是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

菌体是不透光的,光速通过菌悬液时则会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量。

细菌越多,透光量越低。

因此,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可以反映细胞的浓度。

而光密度或透光度又可借光电池精确地测得。

然后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以从已知悬液的稀释倍数,求出未知悬液所含的细胞数。

此法比较简便。

但使用时必须注意:

样品颜色不宜太深;

样品中不要混杂其他物质,否则不能使用;

同时菌悬液浓度必须在107/毫升以上才能显示可信的混浊度。

(2)间接计数法(又叫活菌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测定的是死、活细胞总数。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是计算活菌数。

间接计数法是基于每个分散的有机体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具有生长繁殖的能力,并且一个活细胞能形成一个菌藩。

因此,菌落数就是待测样品的含的活菌数。

此法所得的数值往往比直接法测定的数字小。

1.平皿菌落计数法像稀释平皿分离法一样,先将待测菌液作一系列10倍稀释,使平皿上长出的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

然后将最后三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各取一定量(一般为0.2毫升)与融化并冷至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一起,倾入无菌平皿中摇匀,静置,待凝固后进行保温培养,通过平皿上出现的菌落数,便可推算出原菌液含菌数。

计算公式:

总活菌数/毫升=同一稀释度三次重复的菌落平均数×

稀释倍数×

5

此法由于个人掌握程度的不同,结果常不稳定。

其成败关键在于应使样品充分均匀,而且每个稀释度的菌液应各用一支无菌吸管,以减少吸管壁因存在油脂等物粘上细菌而影响计数的精确度(否则,有时误差高达15%左右)。

为克服这一弱点,近年来有人对此法作了改进。

他们认为,对原菌液浓度为10-9/毫升的微生物来说,如果第一次稀释采用10-4级(即用毛细吸管吸菌液10微升至100毫升的无菌水中),第二次稀释则采用10-2级(即吸1毫升上述稀释菌液于100毫升无菌水中),然后再吸0.2毫升此菌液进行平皿菌落计数(采用表面涂布法),其结果较为精确可靠。

平皿菌落计数法是教学、生产、科研中最常见的一种活菌计数法。

它不仅适用于多种材料,而且,即使样品中含菌数量极少也可以测出。

常用于测定水、土壤、牛奶、食品及其他材料中的活菌数。

必须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生活有机体都要在实验条件下或实验期间内生长并形成菌落,如果在待测样品中含有不同生理类型的有机体时更是如此。

此外,意外的损伤也可导致菌数减少,例如有些细菌,可能在稀释和倾倒平皿等过程中遭到损伤,造成人为的误差。

处于融化状态的琼脂培养基温度较高,某些易受热力影响的微生物往往不能存活;

加之人们无法看出产生菌落细胞,因而不能绝对肯定一个菌落仅来源于一个细胞,以致造成实验误差。

2.稀释法将待测样品作一系列稀释,一直稀释到该稀释液的少量(如1毫升)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没有或极少出现生长繁殖。

根据没有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出现生长的最高稀释度(即临界级数),再用"

或然率"

理论,可以计算出样品单位体积中细菌数的近似值。

具体的说,菌液经多次稀释后,一定量菌液中可以极少甚至无菌,然后将待测液于液体培养基中,按十倍稀释度作一系列稀释,每个稀释度取3-5次重复,培养后,将有细胞生长的最的三个稀释度中的出现细菌生长的管数作为数量指示,由统计分配表上查出近似值,再乘以数量指标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即为原菌液中的含菌数。

例如:

某一细菌在稀释法中的生长情况如下:

根据上述结果,其数量指标为"

541"

,查统计分配表得近似值为17。

然后乘以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10-5的稀释倍数为100,000)。

那么,原菌液中的活菌数=17×

100,000。

即每毫升原菌液中含活菌数为1,700,000个。

统计分配表根据重复次数不同分为三次重复测数统计表,四次重复测数统计表和五次重复测数统计表(又称五管最或然数表)。

在实践中,通常以五管重复为一个组,故这里仅列出了五次重复测数统计表。

只要知道了数量指标,就可查知近似值。

例1经巴斯德消毒的牛奶样品作100、10-1、10-2稀释,每个稀释度作五管重复,每个重复管中加入1ml小份样品接种,培养后,100五管均出现生长10-1有三管生长,而10-2没有生长,其数量指标为530,从表中查出近似值是7.9,则每毫升牛奶含活菌为:

7.9×

10个。

例2牛奶样品作10-3、10-4、10-5稀释,同上法各取五个1毫升小份稀释的样口接种,经培养,10-3有四管生长,10-4有两管生长,而10-5没有生长。

其数量指标为420。

从表6-2查出近似值是2.2,由于数量指标的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是1,000,故每毫升牛奶中含活菌为:

2.2×

103个。

此方法只有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琼脂平皿菌落计数时才采用。

从前面可看出,活菌计数法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却能提供其他方法不能获得的资料,所以在食品、奶品、医学及卫生微生物学中经常采用。

为了消除上述方法的复杂性,现在不论是培养基、培养条件或是稀释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结果分析和解释等方面,通过多年的实践,都制订了严格的标准。

3、膜过滤培养法如果测定量大而且含菌浓度很低样品(如空气、水等)中的活菌数时,则应将一定体积的待测样品通过微孔薄膜(如硝化纤维素薄)过滤浓庥,再与膜一起放到培养基或浸透了培养液的支持物表面培养,然后根据菌藩数推知样品含菌数。

(3)测定细胞物质量

1.测定细胞总含氮量来确定细菌浓度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物质,含量比较稳定,而氮又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

其方法要点:

从一定量培养物中分离出细菌,洗涤,以除去培养基带入的含氮物质。

再用凯氏定氮法法测定总含氮量,以表示原生质含量的多少。

一般细菌的含氮量约为原生质干重的14%。

而总氮量与细胞蛋白质总含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计算:

蛋白质总量=含氮量%×

6.25

此法只适用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品,同时操作过程也较麻烦,故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2.DNA含量测定法利用DNA与DABA-2HCl(即新配制的20%W/W,3,5-二氨基苯甲酸-盐酸溶液)能显示特殊荧光反应的原理而设计的。

将一定容积培养物的菌悬液,通过荧光反应强度,求得DNA的含量,可以直接反映所含细胞物质的量。

同时还可根据DNA含量计算出细菌的数量。

因为每个细菌平均含DNA8.4×

10-5纳克。

3.测定细胞干重法单位体积培养物中,细胞的干重可用来表示菌体的生长量。

将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菌体,以清水洗净,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加热或减压干燥。

其菌体干重可直接用精密仪器测定。

一般来说,细菌的干重约为湿重的20-25%,即1毫克干菌体=4-5毫克湿菌体=4-5×

109个菌体。

此法较为直接而又可靠,主要用于调查研究。

但只适用于菌体浓度较高的样品,而且要求样品中不含非菌体的干物质。

4.基他生理指标测定法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结果,必然要消耗或产生一定量的物质,以表示微生物的生长量。

一般生长旺盛时消耗的物质就多,或者积累的某种代谢产物也多。

例如通过测定微生物对氧的吸收、发酵糖产酸量、或测定谷氨酸在氨基脱羧酶作用下产生CO2的多少来推知细菌生长情况。

这是一种间接方法。

使用时必须注意:

作为生长指标的那些生理活动项目,应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

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各有优点和局限性。

只有在考虑了这些因素同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对具体的方法进行选择。

正如前面说过的,平皿菌落计数法是微生物学中应用最多的常规方法,掌握这一方法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很有必要。

但此法在理论上仅能反映活细胞数。

另外,当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细菌的生长量时,其结果不一致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对静止期培养物进行显微镜计数时比平皿菌落计数法所得的数字高得多,因前者包括所有的活细胞与死细胞。

而后者只能反映出活细胞数。

测定微生物生长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十分重要。

当我们要对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或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或解释时,就必须用量的术语来表示生长。

例如,可以通过细菌生长的快慢来判断某一条件是否适合。

生长快的条件,最终的细胞总收获量可能没有另一些条件下的收获量大。

在另一些条件下,生长速率虽然较低,但它却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可用衅6-5表示。

这是同一种菌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的比较。

这种菌在两种培养里都能生长。

假如在A时测量生长,可以断定在培养基Ⅱ里生长快;

若在B时测量,则在两种培养基上都生长得很好;

可是在C时测量,却在培养基Ⅰ里生长好些。

据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了。

如果培养目的是要机体生长得早而快,就选用培养基Ⅱ;

如果是要得到大量的细胞,就应选用培养基Ⅰ。

因此,只有具备了有关生长的定量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作用正确的选择,以利科研和生产。

二、生长曲线(GrowthCurve):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都很快。

大肠杆菌的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便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殖速度,一个细菌48个小时内,其子代总重量可达2.2×

1031克,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生产研究中,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接种到一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