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7235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气健目功Word格式.docx

畅,气血上注于目,目得滋养。

4、辨证施功,针对性强,疗效显著

《养气健目功》前三节是疏通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是整体治疗。

练一遍后,可根据补泻的原理,因人因病辨证施功,多练其中的某一节。

四节用于局部治疗。

根据各人的病情,随时随地,只要眼感疲劳就可以练

习。

只要认真练习,做到精神内守,眼部都会有反应,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

效果。

5、简单易学,不出偏差

《养气健目功》易练易学,无论是男女老少一般四个小时都可以学会。

坚持练习、终身受益。

而且不要大的场地,站、坐、走、卧。

随时随地都能

练。

只要按照动作要领认真去做,做到松、静、自然、是不会出偏的。

《养气健目功》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论”、“气化论”为依据,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成。

祖国医学认为:

眼之所以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表情感的生理功能,乃是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又为脏腑后天之精所养。

因此说,眼的视觉功能的维持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以预防和治疗眼病必须有整体观念,全面观察。

《养气健目功》可以调动自身的潜力,对五脏六腑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调理,使脏腑阴阳平衡、气血充盈、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旺盛,视力得以恢复。

微循环是血液循环最末梢的部分,遍及全身各处,分布在各个脏器和组织内,并向全身各组织细胞输送营养和运出代谢产物。

所以说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即使像眼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这些无血管的组织,也是由睫状体产生的特殊组织液棗房水,流动于前后房之间,输送营养给这些无血管的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使眼维持正常生理的功能的。

中医眼科学把眼与脏腑的关系总结为“五轮学说”。

将眼部由外至内分为胞脸、两毗、白睛、黑睛、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脾、心、肺、肝、肾五脏。

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轮属表,脏属本。

轮之有病多与脏腑功能正常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肉轮(上胞下脸)属脾胃,是眼的最外部分,司眼的开合。

有避风沙烟尘,抵御外邪,保护睛珠和眼眶的作用。

若饮食失宜,损伤脾胃,脾虚,失去运化,水湿停滞,在目外常为胞睑浮肿,在目内可为眼底水肿、渗出,眼底出血。

若侵入神膏,可造成玻璃体混浊。

脾虚,目失儒养,可使胞睑筋肉无力升举而造成上胞下垂。

脾有实火,则眼皮肿痛,重者会引起出血性眼病。

血轮(大小眦)属心,心主火,亦主血,心气平和,血脉调畅,眦部不易患病。

心气虚,则眼角干痒,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

心有实热,则眼角发红而肿胀,甚者造成眼内外各种出血征候。

气轮(白睛)属肺,其病变与肺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密功关系。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宜宣发肃降。

若肺失治节,宣降失司,则气机不利,血脉滞涩。

若肺热,白睛发红;

肺虚,白睛发干、无光,神光欲散,甚至可见视网膜脱离。

风轮(黑睛)属肝,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疾病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

黑睛质地清脆,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上无血络,营养供应较差,易受损伤或外邪侵袭,故黑睛发病率高。

肝主筋、开窍于目,肝具有贮血及调节血量功能,目得肝血的滋养而能视。

若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清,不能久视,两目干涩;

肝经内热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视。

水轮(瞳神)属肾,瞳神的结构复杂、精细,为眼产生视觉的重要部分。

其病变发生的部位以及病变的性质多种多样,引起眼部的症状形形色色,而且病后严重影响视力。

肾虚则瞳神无光,视物渺膜,眼干涩,神膏混浊,眼前黑花飞舞或晶体变白,云雾飘动,眼珠隐痛,视力下降,以致失明。

此外,大肠、小肠、膀眺、胆、胃、三焦等六腑,亦无不与眼睛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肝之余气入胆,聚而成精,为胆汁。

胆汁对眼十分重要,起着涵养瞳神的作用。

又如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脏互为表里,脾胃和称后天之本,脾升清,胃降浊,若胃不降浊,则可上犯于目,引起许多种眼病。

眼能视,依赖于人体固有的精、气、血、津液的滋养,这是物质基础,精为气之母,能与气、血、津液互相滋生、转化,故精为滋目之首,一但精气不足,则目视物不清。

“目得血而能视”,不仅因为血能带给眼营养,还因为血能载气和伴送津液上行于目。

目中之精与液和合而成神膏,神膏涵养瞳神,神膏衰,则眼病生。

目中津液化生为神水,儒养双目。

神水衰,则目失儒润,火燥为患,致生眼疾。

真气升降出入于目中不息,推动精、气、血液源源入目养窍。

真气流畅充盈,则视觉清明,若亏

滞不足,则视物不清。

精、气、血、津液来源于五脏六腑,而把这些物质由脏腑输送到眼部则要依赖于经络。

《灵枢?

大惑论》说: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还说: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上走于目而为之睛。

”养气健目功可疏通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调动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络上注于目以儒养双眼,祛病健目。

养气健目功,不但可解除多年医治不愈的眼疾痛苦,随着练功,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预备式: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双目垂帘,两唇轻

合,舌抵上腭,沉肩坠肘松腕。

两臂自然下垂,时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

敛臀,两膝放松。

头脑清空,排除杂念,呼吸自然平稳。

待站到若有若无时,

意念在眼部。

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眼睛明亮6”。

然后慢慢睁开

双眼,极目远眺,望得很远很远,想象远处有一片辽阔的草原,绿草如荫,繁

花似锦,湛兰的天空,冉冉的白云,美丽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人生宇宙间与天地合为一体,大自然的神力使你全身充满了真气,气贯双目,

连远在天边的云影也看得十分清楚。

请你把神光收回,双目垂帘。

图1

这时练功者的双眼会有湿润和清亮的感觉。

预备式是使练功者做到松、

静、自然而进入气功状态。

预备式的基本要求须贯穿练功的全过程。

(见图1)

调息:

每个动作做完6次之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

目的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稍事休息。

具体做法是:

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手心向下,沉肩坠肘松腕,待腕与肩平时(见图2),以肘为轴,外旋小臂使手心转而向上(见图3),坠肘向内划弧收到鼻与眉之间,手指相对呈按球状由胸前徐徐下落(见图4)至腹前,两臂自然下垂,恢复预备式。

(见图5)

图2图3图4图5

呼吸方法:

《养气健目功》前三节是顺腹式呼吸的吐纳法,呼气读字吐出脏腑之浊气,吸气顺

其自然。

后四节是自然呼吸法。

舒肝明目

功理:

本节功法主要是补肝养目。

“肝气通于目”,在十二经脉中,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

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更为重要。

此节动作可以调动肝脏的精气,使眼部气血充盈,眼部的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旺盛,视力得以恢复。

功法:

图舒肝明目发音:

“嘘”,同时要双目瞪圆。

6(见图6)

口型:

两唇轻合,嘴角横绷,齿露微缝。

动作:

双手手背相对,四指向下,由腹股沟的“急脉”穴处(见图7)循肝经路线上提经“章门”穴(见图8)“期门”穴(见图9)至锁骨的外端“中府穴”(见图10),大臂不动,小臂展开,如鸟张翼,手心向上(见图11)

图7图8图9图10图11

气沿肺经的路线到拇指的内侧之“少商”穴。

尔后双目微闭,两唇轻合,舌抵上腭,两臂向面部合拢(见图12)。

伏于眼部,“劳宫”穴对准瞳仁(见图13),意念在眼部,体会眼睛的感觉“1---、2---、3---、(数至6)。

”这时眼部会有热感或湿润感等,继而双手沿胃经的路线拂面而下(见图14),经胸部四指转而向下,拇指相对(见图15),推至下腹部分开,自然垂于体侧,恢复预备式(见图16)。

如此反复六次,调息一次。

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

经络走向:

肝一肺经一大肠经一胃经。

读“嘘”字时,引气沿肝经的路线由腿的内侧上行,经腹部、胸部,在胸部与肺经相接,沿手臂内侧到大拇指“少商”。

两臂向面部合拢,气沿大肠经的路线从手臂的外侧到鼻孔旁“迎香”穴,再与胃经相接,循胃经路线下行,沿腿的外侧到第二脚趾的“历兑”穴。

做功时眼部有热、湿或胀、麻等感觉均属正常。

舒肝明目穴位说明:

急脉:

在耻骨结合的外侧,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2.5寸。

章门: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期门:

在胸部,乳头直下,第6助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中府: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少商:

在手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旁0.1寸。

劳宫:

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历兑:

在足二趾未节外侧,距指甲角旁0.1寸。

安神养目

本节功法之目的在于健脾养心以养目。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五脏六腑之经气,皆禀受于脾”。

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才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而视物清明。

脾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出现外溢,目才能获血的滋养。

心主全身之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之推动以循行全身,上输于目。

目中的经脉幽深细微,更须血液源源不断的供养,方能维持视觉。

“目者,心之使也”。

五脏之精气皆任心所主,而眼目既赖心主之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的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之盛衰以及精神活动之状态,均能反映于目。

心气盛,精神旺,则两眼如暑夜之繁星,神光灼

灼;

精气衰,心意乱,志不能守,则两眼如残阳枯井,暗淡无光。

因此健脾养心,培养旺盛之心气,用以养目”,乃治疗眼疾之必需。

功法:

“安神养目”发音:

“呵”(读科),要双目垂

图帘。

19

口半张,舌抵下齿(见图19)

两手手心向里,由“冲门”穴处(见图20)沿脾经路线上提,经腹部至胸部“大包”穴处(见图21)掌外旋翻转至眼旁,中指对准外眼角(见图22),气沿心经路线到小指指端之“少冲”穴。

然后两唇轻合,舌

抵上腭,坠肘,两臂内旋至面前伏在双眼上,“劳宫”穴对准瞳仁(见图23),意念在眼部,仔细体会眼睛的感觉“1---、2---、3---(数至6)”,

图20图21图22图23

这时眼部有热感或湿润感,尔后手掌离开眼部,用小指揉按内眼角“睛明”穴(见图24)6次后,双手如梳头之状向上经发际至头顶(见图25),再沿后脑下行(见图26),循膀眈经的路线经背部,臀部分开自然垂于体侧。

意念气到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如此反复6次,调息一次。

图24图25图26

脾经一心经一小肠经一膀胱经。

读“呵”字时,引气沿脾经的路线从腿的内侧上行,经腹部在胸部与心经相接,沿手臂的内侧到小指指端“少冲”穴。

两臂内旋伏在双眼时,气沿手臂外侧到耳屏前“听宫”穴;

再循手导引的方向引气沿膀胱经的路线下行,经头部、背部、臀部、腿的外侧到第五足趾的“至阴”穴。

做功时眼部应有热、湿或轻松的感觉。

安神养目穴位说明:

冲门: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骼外动脉波动处的

外侧。

大包: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上。

少冲:

在小指未节桡侧,距指甲角旁0.1寸。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至阴:

在足小趾未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

听宫:

在面部,耳屏前,张口时呈凹陷状。

强肾健目

肾乃五脏之本,生命之源,肾藏精,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本节功法之目的,是增强肾的功能,强肾以健目。

肾主精,精能生髓,脑为髓之海。

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颈中。

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捷。

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目无所见。

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津液在目化为神水,则为充养之液。

人体水液的分布、潴流及排泄,与肾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若肾的气化不足,水液代谢障碍,体内潴留之水液上泛于目,在外常引起眼睑浮肿,在内可致眼底水肿。

故治眼疾必先强肾,肾气充盈则目自明矣。

发音:

读“吹”音。

双目垂帘。

31口型:

喝口,舌尖微向上卷,如吹萧

之状(见图31)。

两手并放于后背能骨处,手心向外,四指向下(见图32),读“吹”,同时两手上提经“肾俞”穴(见图33)至胸部锁骨下缘之‘俞府”穴,向前平伸划弧,手心朝里在胸前抱圆,同时曲膝下蹲(见图34),两臂随之下落(见图35),注意下蹲时身体保持正直,膝盖不过足尖。

唇轻合,舌抵上胯,翻转手心向上(见图36),托至眼部,伏于双眼,“劳宫”穴对准瞳仁,意念在眼部,仔细体会眼睛的感觉“1---,2---,3---(共6次)”(见图37)

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

自感眼部发热或湿润或轻松。

继而双手经头部两侧(见图38)循胆经路线下行,经颈部“风池”穴、肩部“肩井”穴、胸部“渊腋”“日月”、背部“京门”、臀部“环跳”,手自然垂于体侧(见图39、40、41、42、43、44、45)。

意念气沿腿的外侧到第四脚趾端外侧之“窍阴”穴。

图38图39图40图41

图42图43图44图45

肾经一心包经一三焦经一胆经。

读“吹”字时,引气沿腿的内侧上行,贯脊人肾,在胸部与心包经相接,沿手臂内侧到中指指端“中冲”穴,双手托至眼部时,气沿手臂外侧循三焦经的路线到外眉梢

“丝竹空”穴,再引气循胆经的路线下行,经腿的外侧到第四足趾之“窍阴”穴。

做功时,眼部有热、湿、胀、麻、凉等不同感觉。

强肾健目穴位说明:

肾俞:

在腰部,第2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俞府: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中冲:

在手中指未节尖端中央。

风池:

在颈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琴突肌与斜上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

在肩上,前直琴中,大椎与肩峰端连56寸,第4肋间隙中。

日月:

在上腹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正中线旁开4寸。

京门:

在侧腰部,章门下1.8寸,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环跳: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骰管裂孔连线的外10与中10交点处。

足窍阴:

在足第四趾未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

丝竹空:

在面部,眉稍凹陷处。

转颈运目

颈项为任督二脉之枢纽,十四经之通道,全身经络与颈项都有关系。

外感内侵,则颈项强直;

内伤外现,则颈项倾垂或后仰。

活动颈项可使经络疏通,血流旺盛,减少供血不足之弊端。

五脏之精血,循经络之循环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眼部,眼疾自愈。

养生学家苏东坡说:

“发宜常梳,齿宜常叩,手宜常搓,目宜常转”运目则促使眼部精、气、血充盈,真气旺盛,津液滋生,神水充足,眼球得以濡润,五轮得以全面修复。

故转颈运目,乃使眼部恢复视觉功能之要诀,宜常习之。

意念在眼部,先将面部平转向右肩上方,睁眼,神光向右肩后探视。

然后低头向下看,颈部向左转,眼睛向左看,再仰头眼睛向上看,如此,逆时针方向转动3圈,顺时针方向转动3圈。

旋转之幅度要尽量前

低后仰,但要自然缓慢,徐徐而行,不可太急太促。

眼球随颈部的转动而转动,神光尽量向左、右、上、下各方远视,这对视野的扩大很有益处(见图48、49、50、51)。

恢复预备式。

调息一次。

视网膜脱落,玻璃体严重混浊的患者,注意转动的幅度要小,低头仰头不要用力。

图48图49图50图51

五轮滋目

眼部周围穴位众多,皆通达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一旦外感内伤,必影响到眼。

可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揉按,以调理脏腑之气血,消除藏在骨缝筋肌中的病邪之气。

邪气驱逐,真气培植,不但提高视力,且有利于脏腑的健康。

意念在眼部,双目垂帘,以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在下眼框之“承泣”穴、“球后”穴上点按6次(见图54),点按外眼角“瞳子廖”穴、“太阳”穴6次(见图55),点按上眼眶之“丝竹空”穴、“鱼腰”穴、“攒竹”穴6次(见图56)无名指、中指、食指上推入发际5分处,点按“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6次(见图57)。

再向下用无名指点按眉头下凹陷处,“睛明”穴6次(见图58)。

眼部有发热或湿润轻松舒适感。

图54图55图56图57图58

五轮滋目穴位说明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球后:

在面部,眼眶下缘外1/4处。

瞳子廖:

在面部,目外毗旁,眶外侧缘处。

太阳:

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在面部,眉梢凹陷处。

鱼腰:

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攒竹:

在面部,眉头陷中,框上切迹处。

眉冲: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

5寸。

曲差: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头临泣:

在头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

在头部,目内眦角梢上方凹陷处。

真气运目

本节中所要点、按、捏的各穴位,都是人体中经络路线上的要穴,有的直接与眼部有关,如“翳明”、“太阳”、“风池”、“迎香”诸穴。

有的能直接影响到脏腑,如“中冲”穴、“少冲”穴、“劳宫”穴、“合谷”诸穴。

患者通过对上述诸穴的点、按、捏能把全身各部的精、气、血调到眼部,使眼部气血充盈,精气旺盛,从而达到治疗眼疾之目的。

意念在眼部,双目垂帘。

右手放于丹田处,手心向上,用左手拇指指端与食指指端相结合捏按右手小指指端内侧之“少冲”穴(见图61),控按中指指端“中冲”穴(见图62)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

亮2„„”(共6次);

捏按手心“劳宫”穴(见图63),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共6次);

捏按虎口处之“合谷”穴(见图64),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共6次);

图61图62图63图64

双手食指点按“迎香”穴(见图65)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共6数),拇指点按耳根凹陷处后一寸之“翳明”穴(见图

66),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共6次);

拇指点按“风池”穴(见图67),心中默念“眼睛明亮1,眼睛明亮2„„”(共6次);

拇与食指捏耳坠(见图68)。

恢复预备式,调息一次,在捏按、点、按时,眼部发热、流泪、刺痛、发胀等,均属正常反应。

图65图66图67图68

真气运目穴位说明:

在小指未桡侧,距指甲角旁0.1寸。

在手指未节尖端中央。

在手心,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翳明:

在颈部,翳风后一寸。

在颈部,枕骨之下凹陷处。

益智增光

目内眦,赤白肉际处之“睛明”穴是手太阳、足阳明、二跷五脉之会穴,为膀胱经之起点穴,是治眼病的要穴。

眼眉头凹陷处之“攒竹”穴,眉心之“鱼腰”穴治视力减退,迎风落泪,眉骨疼痛,火眼红肿等疾。

“太阳”穴主治各种眼疾;

“听宫”穴可治眼底出血;

“阳白”、“神庭”、“眉冲”、“曲差”、“五处”、“头临泣”、“风池”等穴,都是治疗眼疾的要穴。

点按“睛明”、“攒竹”、“鱼腰”、“太阳”、“听宫”五穴后,十指沿膀胱经、胆经、三焦经的路线,经上述各穴位,作梳头之状而行之,有疏通头部之经络,行阳气下降,消除眼中之肝火,醒脑明目

益智之功效。

意念在眼部,双手在面部,小指点按“睛明’’穴,无明指点按“攒竹”穴,中指点按“鱼腰”穴,食指点按“太阳”穴,拇指点按“听宫”穴(见图71),点按直至眼部发热,心中默念“1---,2---,3---”(数到6),然后双手五指如梳头之状上推至头顶,再由头顶梳向脑后“风池”穴、“天柱”穴,肩部“肩井”穴,循胆经路线下行经胸部“渊腋”、背部“京门”、臀部“环跳”自然垂于体侧(见图72、73、74、75、76),恢复预备式。

此动作眼部有热感和湿润感,青光眼患者眼部会有轻松的感觉。

图72图73图74图75图76

益智增光穴位说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上。

在面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鱼腰;

在面部,眉毛凹陷处。

在面部,耳屏前,张口时承凹陷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