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6786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A.意识范畴B.实践范畴C.物质范畴D.认识范畴(B)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答案】C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2)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

当粒子在光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

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

(3)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选项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

【对照】《之二》P10第48题、49题。

48.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依据是

A.牛顿力学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达尔文进化论D.非欧几何和相对论(D)

49.人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

A.时间、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B.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

C.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D.时间、空间是人们所特有的思想观念(B)

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2)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列宁进一步指出: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只有选项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

【对照】《之二》P29第93题,P30第109题。

93.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ABD)

10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

A.人的能动活动B.人的创造性活动

C.把认识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中介D.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D)

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A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中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段引语来说明由人创造的具有软实力的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对人自身的反作用。

(3)在四个选项中体现“化”自身功能的只能是A选项,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构成的。

C、D是不符合试题要求的不准确观点。

【对照】《之三》P103第22题。

2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有

A.信息功能B.教育、培育和塑造功C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D.认识功能(ABCD)

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相对比较简单。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这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因此,正确答案是D。

【对照】《之二》P54第66题,《之二》P76第38题。

6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

A.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的点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点

C.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点D.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

3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劳动时间分为

A.自然力作用的时间B.生产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CD)

6.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

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A.5%、9000万元B.5%、6000万元

C.6%、9000万元D.6%、6000万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的内容。

属于基本概念考查,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

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因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地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

本题作为计算题,其计算过程分两步,一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利息率,即:

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200万/4000万=5%;

二是根据所给材料计算地租增加以后的土地价格,即:

土地价格=300万/5%=6000万元,因此,正确答案是B。

【对照】《之二》P60第115题,《之四》P61第5(3)题。

115.某块土地每年的地租总量为200,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土地价格为

A.200B.4000C.1000D.2000(B)

5(3).某农业资本家租种一块土地每年预付级差地租400元,绝对地租100元,银行的存款利息率为2%,这块土地的价格为

A.30000元B.12000元C.25000元D.20000元(C)

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6章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相对比较简单,但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这表明,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正确答案是A。

【对照】《之四》P45第7

(2)题。

7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实现共同富裕B.增加就业

C.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C)

8.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章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内容的理解。

1905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首次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驱除鞑虏”,即是民族主义;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即为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即为民生主义。

后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包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方面的内容。

故选C。

本题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间接联系。

【对照】《之三》P137第7题。

7.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的,其依据有

A.它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条件下发生的

B.它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

C.它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它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ABCD)

9.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这一原则是

A.党指挥枪B.官兵平等

C.拥政爱民D.一切行动听指挥

【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5章关于武装斗争中的人民军队建设问题。

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提出,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指挥枪的原则及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等,其中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对比,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三湾改编”时把党支部确立在连上,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后来毛泽东在1929年古田会议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再次强调了这个原则。

故选A。

本题与2008年《形势与政策》中关于人民军队建军80周年问题有关。

【对照】《之三》P134第14题。

14.开始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的是

A.三湾改编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A)

10.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A.赎买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D.合作化

【解析】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4章关于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经验问题。

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类似的途径与方式,包括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及合作化的途径等,故选D。

如果考生对此题目的答案没有把握,采取排除法也可,ABC项均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内容,自当排除。

【对照】《之二》P116第92、95题。

92.我国对个体农业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B.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C.典型示范D.国家帮助(B)

9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是

A.互助合作化B.国家资本主义

C.和平赎买D.“四马分肥”和定息(B)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5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的记忆。

(2)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江泽民指出: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故C选项是正确的。

A选项是改革的直接目的,B选项是错误观点,D选项属于改革的重要任务与内容。

【对照】《之二》P166第64题。

64.我国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生产力B.是一场新的革命C.社会主义自我完善D.体制创新(D)

1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1)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8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理由的理解。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试题要求。

【对照】《之二》P198第155题,P199第164题。

15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D.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ABCD)

16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

A.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B.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C.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特征

D..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ABC)

13.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

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

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

A.依法执政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D.理性执政

(1)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解和应用。

(2)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本题通过民意调查,确立节假日整顿方案,显然属于民主执政的理念,故C选项是正确的。

【对照】《之二》P175第164题。

164.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执政能力建设

14.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1)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9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内容的记忆。

(2)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因此,符合试题要求的选项是A。

【对照】《之二》P173第134题。

13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自强不息B.爱国主义

C.团结统一、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B)

1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解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试题的国内时政,出自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考查记忆。

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故B是正确选项。

【对照】《之四》P10第11题。

1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或,最显著的成就/最突出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与时俱进D.开拓创新(A)(或B/C)

16.在2007年1月1日欧盟第六次扩大时正式加入欧盟的国家是

A.罗马尼亚、波兰B.保加利亚、罗马尼亚C.波兰、爱沙尼亚D.爱沙尼亚、保加利亚

【解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的国际时政,考查记忆。

出自200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第3版,正确选项是B。

【对照】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于1995年12月和6月正式向欧盟递交入盟申请,2006年12月14日,欧盟首脑会议正式批准保罗两国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人民日报》2007年1月1日第3版除刊登文字报道外,还附有近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行人从悬挂在欧盟总部前的欢迎保罗两国加入欧盟的巨型宣传画旁走过的图画。

二、多项选择题:

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答案】AB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中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本题通过地球的忍无可忍的一幅漫画要求回答其警示意义。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由于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由所包含的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故A、B选项是正确的。

C选项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D选项只讲人类依附于自然一面,而否认了人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面,故C、D是不正确的观点。

【对照】《之三》P101第7、8题。

7.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与目标,这表明

A.自在世界是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B.人们通过实践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C.人化自然影响或改变天然自然的变化与过程D.人们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ABCD)

8.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依据是

A.整个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B.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C.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构成的生态系统D.人类对自然界的欲望是有限的(BC)

1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答案】ABD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中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本题引用英国作家惠兹里特的仅有书本知识等于无知的名言来辨识类似的名言。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只有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真知,不是深知。

A、B、D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而C选项强调的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试题要求。

【对照】《之二》P23第31题,P29第93题,P31第101题。

3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C.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D.实践是世界的本体(ABC)

93.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ACD)

10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ABC)

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