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6483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精编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

圣西门B.沙尔·

傅立叶C.罗伯特·

欧文D.托马斯·

莫尔

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忙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1.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BC)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9.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2.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

13.“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CD)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践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主体(人),客体(时间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工具程序和方法等)

2.实践的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体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意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

5.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7.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1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形式的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和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3.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14.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16.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量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辨证统一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BCD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上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上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7.“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

8.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辨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1.十月的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12列宁说:

“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

14.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辨证关系的有(ABCD)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15.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唯一的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17.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使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BCD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6、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7、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观点B、折中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0、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和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派出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误服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7、“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8、“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么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0、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论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第四章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