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思考题.doc
《中特思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思考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2,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3、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4.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5、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6,为什么说中国既没有搞“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鼎立”的经济基础?
7、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8、怎样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路径?
9、怎样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请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1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2、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4.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15、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16、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8、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19、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
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2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作了新调整,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化?
22、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它都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但作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具有一些一般性特征:
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问题,
(三)、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同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行.5.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6.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
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第三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第四阶段: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
他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
1993年党中央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文件。
绘就了一个蓝图,搭起一个框子。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3年,党中央通过了一个文件《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
中共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2,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但同时,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
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虽然短时间内还可以依靠进口,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弥补不足,但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那么农业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反过来工业化城镇化反哺农业的进程也将受到影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发展我国农业,再靠增加水土资源和化肥等投入,不仅余地已经很小,而且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要增加各方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长的能力。
所以,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最大效率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基础。
3、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①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
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
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4.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在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上的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起着示范、带动、推进作用,共同就党和国家事务提出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人民政协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通过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馈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开展协商民主参政议政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明确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亲密关系。
由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下更好的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更好的建言献策。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平衡各方的利益,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
协商民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商民主关注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依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协商要贯彻到决策的全过程中,使决策的机制更加完善。
开展民主协商,可以拓宽政府决策视野,促进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发展,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水平;广泛开展民主协商,使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尊重民意、代表民生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民主执政水平。
5、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