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6089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9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 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

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提示 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提示 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提示 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

考点一 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大豆与根瘤菌;

人和大肠杆菌;

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

牛与羊;

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和羊

易错警示 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

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

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技法提炼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植物分层:

光照;

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

耕农田上的演替

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 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

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实验十八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易错警示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4)C

解析 

(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4)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序号

错因分析

正确答案

不理解演替的类型

对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的适用范围区分不清

样方

对竞争和种内斗争区分不清

油松和刺槐

太粗心,由于漏字丢失不该丢的分数

阳光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9.3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新人教版

[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

有大有小。

3.结构: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惑] 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

自养生物。

3.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

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 )

2.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

提示 消费者还可以是寄生或共生的微生物。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

提示 细菌种类繁多,各种成分都可以做,如硝化细菌做生产者、寄生细菌做消费者、腐生细菌做分解者。

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

提示 消费者为非必备成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技巧] 

(1)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必须为生产者。

(2)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3)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

考点一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在下表中比较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比较

组成内容

作用

生物同

化类型

地位

非生

物的

物质

和能

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备成分

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无机物→有机物;

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

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养型

主要成分

(基石)

包括营捕食生活的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异养型

最活跃的

成分

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物质循环

中的关键

2.确定下面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易错警示 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

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

消费者

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

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

生产者

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1.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解析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

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为动物,B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考点二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观察下面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8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易错警示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易错分析

(1)模型图示(如右图)。

(2)相关说明:

①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 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A错误;

硅藻是生产者,但不是分解者,B错误;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其已经濒临灭绝,D错误。

4.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解析 图中共含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可以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所以鹰不会大量减少。

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

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

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

“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

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

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特殊情况:

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特别提醒 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没有按规则数食物链条数,造成了漏数

7

没有充分考虑猫头鹰的食物来源

三、四、五、六

由于前一问题错,造成了该问错

次、三、四、五

没有按照分析数量变化的规则去做

下降

答案不完整

捕食和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