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5862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课件岩溶隧道534589Word格式.docx

由于溶蚀作用和由此引起的机械冲刷坍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表与地下形成的奇特地形形态有十几种

1)溶沟和石芽2)溶蚀裂隙3)漏斗4)溶蚀洼地

5)落水洞6)坡立谷7)峰林8)干谷

9)溶洞10)暗河

岩溶的形态:

溶沟

石芽

 

溶蚀洼地

坡立谷

1、发育初期,大多是石芽、溶沟,逐渐发育成溶斗和落水洞,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2、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并且互相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水面以下的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

为岩溶发育的青年期。

3、进一步发育,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的顶板开始崩塌,地下河的某些段塌顶成为地面河。

岩溶地貌进入中年期。

4、最后,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

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石灰岩的残积堆积物发育。

除了溶蚀平原上残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

为岩溶地貌的老年期

1.3.岩溶的发育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岩溶的发育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层;

2)具有溶解能力(含)和足够流量的水;

3)地表水有下渗,地下水有流动的途径。

三者缺一不可!

即岩溶的发育必须具备:

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岩石是透水的;

3水必须具有侵蚀性;

4水在岩石中应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中.

水在岩石中应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几种典型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1.3.1、气候的影响

气候是岩溶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参与岩溶作用的水的溶蚀能力,控制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和速度。

主要表现在气温、降雨量、降水性质、降水的季节分布及蒸发量的大小和变化。

其中降水量和气温对岩溶发育影响最大。

降水量和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溶蚀作用.岩溶也愈发育.

1.3.2、地形地貌的影响

1、分水岭地区:

分水岭地区地下水由降水补给,并作为其它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因此,越靠近分水岭,岩溶作用就越弱。

2、丘陵地区:

地表水大部潜入地下,形成了无水干谷,谷底排列一系列的漏斗、落水洞,与暗河相连,岩溶作用较强;

山顶也分布有溶洞、竖井等,但无岩溶水活动,因此岩溶作用基本趋于停止。

3、河谷斜坡:

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向河谷汇集的途径,是径流最活跃及岩溶最发育的地带。

1.3.3地质构造的影响

1、岩层产状的影响

(1)、缓倾岩层

可溶岩位置

非可溶岩(不透水)位置

岩溶发育程度

不发育

可溶岩下部发育

(2)、陡倾岩层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面附近溶蚀作用强烈,常有一系列漏斗、落水洞及岩溶泉出露。

2、褶曲的影响

(1)、核部

背斜核部----张节理发育,雨水和地表水由此下渗并补给给其它地区,形成垂直岩溶地形;

向斜核部-----是岩溶水汇聚区,岩溶水聚集后沿轴向流动排泄,形成水平岩溶地形。

(2)、翼部

水循环强烈的流通部位,岩溶一般较发育。

3、断层

(1)张性断裂带(正断层)

破碎带宽度较小,但张开程度较大,结构松散,缺乏胶结,有利于地下水渗透溶蚀,是岩溶强烈发育地带。

(2)压性断裂带(逆断层)

断裂面上压力较大,压碎岩、糜棱岩和断层泥多呈致密状态,胶结紧密,岩溶发育较差;

但其上升盘影响规模大,牵引现象造成岩层剧烈上拱,产生大量张节理,有利于岩溶发育。

(3)扭性断裂带(平移断层)

岩溶发育情况介于前两者之间,岩溶作用的深度一般较大。

1.3.4.地壳运动的影响

1、岩溶的侵蚀基准面:

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在深度上是有一个极限的,这个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岩溶侵蚀基准面→控制岩溶水排泄的相邻河谷低地表河流的高程→控制地表岩溶和浅层岩溶。

岩溶溶蚀基准面→区域性可溶岩层的底板→岩溶可能的最大深度。

2、地壳的升降控制侵蚀基准面的升降:

(1)、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岩溶以下蚀为主,形成垂直岩溶形态;

(2)、地壳稳定→侵蚀基准面稳定→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水平岩溶形态。

3、若水平溶洞成层发育,每层溶洞的水平高程与当地河流降低高程相对应

1.4中国岩溶的分布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广,面积约达130×

104km2,主要集中于华南和西南.这两个地区分别发育了或保留着大面积的热带岩溶;

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我国中部地区,岩溶化程度较弱:

再次为华北地区,由于气候的影响,岩溶化程度远不及南方;

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残存古热带岩溶岩,已受寒凉作用的改造,为一特殊类型的岩溶。

2.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岩溶问题

由于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错综复杂,发育的形态千姿百态,以及岩溶发育的不均衡性和不规则性,给岩溶隧道的设计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

富水高水压地段的隧道衬砌设计很难把握;

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也对施工安全和进度造成很大威胁

特长隧道岩溶问题是国内外隧道施工中的重大难题。

多年来,我国在铁路、公路、水工隧道施工中均遇到了岩溶突水、突泥、顶板溶洞充填物陷落冒顶、底板塌陷等问题。

国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隧道及其它一些越岭隧道也发生过类似问题

我国20世纪60一70年代,在西南修建的贵昆、成昆、襄渝铁路等均遇到大量岩溶问题。

贵昆铁路梅花山隧道施工中遇到地下河及大型溶洞,最后只有在隧洞中修隔水墙,阻截暗河。

襄渝铁路大巴山隧道在通过寒武统石龙洞灰岩含水层时,突然揭露一溶洞引起突泥、突水事故,最大涌水量为150000m3/d,中断施工3个月。

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的岩溶突水形成泥石流,给营运造成长期的危害。

京珠高速公路石门坳隧道右线在施工过程中,因对前方地质资料掌握不足,开挖遇到溶洞灾害,引发大涌水造成停工等一系列损失。

近年来在西南修建的水工隧道、铁路隧道、公路隧道也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岩溶灾害,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如广安一重庆高速公路华鉴山隧道施工中多处发生岩溶突水突泥,引起两条地下河的灌入。

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发生特大岩溶涌水,对施工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隧道施工岩溶问题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隧道施工中的突水、突泥问题;

第二类:

隧道施工中顶板溶洞充填物陷落冒顶;

第三类:

隧道施工中底板塌陷。

3.岩溶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技术

3.1岩溶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原因

1、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2、地质勘察现有的技术水平(人类的认知水平)

3、岩溶隧道危害性大

3.2.岩溶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常用方法

3.2.1.地面(洞外)岩溶地质灾害探测方法

3.2.1.1.地面地质调查法

刘志刚、刘秀峰等将地面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分为地质测绘法、地面地质界面和地质体投射技术。

其中前者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穿越、追索和全面踏勘三种;

后者主要是利用调查的结果运用投射公式进行计算,利用这种方法可进行如下工作。

(l)、弄清楚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可溶岩(灰岩、盐岩),特别是强溶岩(纯灰岩、白云岩、盐岩)的地层层位、展布范围及所处的岩溶水动力分带。

(2)、查明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在可溶岩特别是强溶岩中分布规模较大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

特别注意那些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它们是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

(3)、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面的位置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

(4)、结合上述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大小封闭的洼地内,寻找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

(5)、根据断层产状或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的产状,用地面地质界面法和投射公式,求得可能出现的大型溶洞、暗河与隧道的相互关系。

(6)、查明暗河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及标高,并结合可能成为暗河通道的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核部的位置、产状,推断暗河的大致通道,确定能否与隧道相遇或与隧道的大概位置关系。

(7)、依据岩溶发育的分带性和隧道相对标高和季节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溶洞、暗河的含水量;

或推断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

(8)、搞清隧道所在位置所属的构造体系和地表具体的构造行迹。

通过以上方法定性确定岩溶的空间分布,但此方法预报岩溶的精度远远满足不了隧道施工的具体要求,仅对具体预报的解释有指导意义。

3.2.1.2.地面(洞外)浅层地震法

针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为了取得理想的野外资料提高预报精度,以下从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野外实例分析岩溶的地震响应特征及方法特点。

该方法是地面探测岩溶的常用方法。

浅层地震探测岩溶及陷落柱通常采用反射波法。

这方面的探测实例很多,但该方法受到测线布置、解译方法水平等的限制,且其探测精度受局部地质条件的影响与波速参数差异有关。

在测点线布置不当、异常叠加、覆盖层较厚的情况下,易漏掉有用异常。

依据溶洞的强反射特征,利用三维浅震探测岩溶效果将更好。

浅层地震探测岩溶及陷落柱通常采用反射波法,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存在使地震波发生绕射、散射,吸收系数增大,并影响水平叠加效果,反射波能量减弱。

在时间剖面上可以根据反射波振幅及波形特征来识别致密灰岩区和岩溶裂隙发育带,可将灰岩反射时间间隔分为四种有一定动力学特征的反射波。

①、地震反射波具有稳定能量反射度、相干性和连续性;

②、反射波能量较弱,连续性较好;

③、反射波具有不连续的特性,出现垂直位移、不同倾斜反射段、波形拉宽、压窄和极性反转等现象;

④、反射波呈扭曲状断续杂乱分布或完全缺失反射同相轴。

第一、二类反射波特征对应致密或较致密灰岩区,第三、四类反射波特征对应岩溶裂隙发育或较发育区。

根据地震波场理论分析及实验资料说明,封闭型岩溶溶洞的地震波场曲线特征为双曲线型,曲线的时间坐标极小点与溶洞的顶部对应,该双曲线的同相轴实际是洞顶引起的绕射波,绕射波的分布范围是溶洞直径的三倍左右。

溶洞对下部界面所形成的屏蔽范围是溶洞的直径,并且当溶洞的埋深(h)与地震波长(入)满足h<

5入时,溶洞为一个地震波长的溶洞在时间剖面上才会有明显反映。

因此不能脱离地质体的埋深而谈所能探测地质体的最小宽度问题,这是溶洞解释的依据。

灰岩内部的溶蚀带(或称开口型溶洞),其波场特征表现为基岩反射同相轴缺失,有振动延续变长的长周期反射波形。

3.2.1.3.地面(洞外)电阻率法

探测岩溶的常用电阻率方法包括:

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偶极法、充电电位法、自然电位法、激电中梯、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CSAEM、高频大地电磁法(EH一4)氰法等

3.2.1.4.地面重力勘探

国外应用重力法探测岩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DresenL.等人应用重力垂直梯度技术探测浅埋溶洞获得成功。

在我国以探测岩溶为目的的重力工作起步于七十年代末,由原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应用地面重力方法寻找山东泰安火车站铁路塌陷的浅部岩溶,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但当时受重力仪观测精度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重力异常的解释精度,之后的十多年中,国内此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七五”期间,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在“隐伏岩溶探测方法的研究”项目中,在国内首次系统成功地应用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技术探测浅埋溶(土)洞等隐伏岩溶地质体,从而开辟了我国隐伏岩溶探测的新途径。

当地下浅部存在局部密度不均匀体时,地球重力位将发生畸变,重力及其梯度也随之畸变。

重力等位面的畸变为利用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技术探测隐伏岩溶或其它局部密度不均匀体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由于溶(土)洞的重力异常较微弱,提高仪器观测精度及降低野外观测误差,是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技术探测溶(土)洞成败的关键。

实测重力垂直梯度值观测质量的好坏,除受重力仪观测精度影响外,还与仪器高差选择合理与否有关。

3.2.1.5遥感信息技术

地质现象在彩红外图象上往往呈现出环形或线性构造等影像特征。

由于岩溶作为一种地质现象与地质活动有关,因此,线性或环形构造等与岩溶虽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但对岩溶的存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对于分析岩溶分布规律来说,解译线性和环形构造是十分必要的。

热红外图象记录的是地物辐射能量,确切地说是辐射温度。

在图象上,温度高的地物表现为白、亮色调;

温度低的地物表现为黑、暗色调。

因此,在夜航热红外图象上岩溶、陷落柱体表现的色调往往与周边地物不同。

在解译时根据这一特征逐个用目视法判释出热异常区(同时,应排除温度高的人造或自然地物影响)。

然后利用明显的物点作控制,将这些异常区转绘至比例尺为1:

25000的上、下对照图上。

1991年遥感技术首次在南昆铁路施工阶段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随着遥感图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从最初的80m到目前的lm),使遥感技术用于隧道施工洞外预测预报和监测更趋成熟。

特别是铁道专业设计院提出的“隧道遥感富水程度估算经验公式,使遥感技术从定性判释转化为定量数据,为遥感技术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一种很有应用前途的方法。

3.2.1.6.放射性测量(测氡Rn、Hg、CO2、S02等)

董兆祥、刘洪福及P.Theodorsson,Tadeusz、Andrzej、Przylibski等在采用放射性法探测岩溶、采空区、陷落柱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

因此,根据氡气异常的峰值状态可确定岩溶及陷落柱的位置与范围。

测氛方法以其经济、简捷、快速、易于操作等优势在确定地下岩溶陷落柱的位置与范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里仅列测氡法以示说明,用测氡法探测岩溶的机理见下图,从岩溶塌陷形成机理中可知,尽管有多种因素可在岩溶塌陷的孕育过程中起作用,但在它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甚至使它萌发和生长的温床-岩溶的各种地质形态始终离不开水的参与及其所产生的作用。

正是因为岩溶地质体在较长的地质时期中是水和可溶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水又是氡及其子体的载体,使岩溶形成过程中将氡及其子体集聚在各种形态的岩溶空间及其周围的裂隙和其它结构面中。

氡及其子体具有沿空间垂直向上运动的特点。

它门可以沿着岩石的裂隙或微裂隙,沿着松散介质的孔隙不断地垂直向上运动,直至地表缓慢地向空中逸散。

它们在地层中运动轨迹透过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微隙空间,以最短的距离,总体上与水平面是垂直的。

犹如无风的天气,烟囱所冒的烟与水平面垂直,故被称为“烟筒效应”。

3.2.1.7测井法

钻孔电磁波法可分为双孔法和单孔法。

双孔法是将电磁波幅射源和接收装置分别放置在两个钻孔中,用于寻找钻孔间与围岩有明显电性差异的异常体;

而单孔法则是将辐射源和接收装置放置在同一钻孔中,用于寻找钻孔周围的异常体。

CT(ComputeriyedTomogr即妙)技术又叫层析成像技术,cT技术通过人为设置的某种射线(弹性波、电磁波等)穿过工程探测对象(工程地质体),从而达到探测其内部异常(物理异常)的一种地球物理反演技术。

根据不同的射线可分为弹性波CT、电磁波CT及电阻率CT等

单孔电磁波测井

右图是郭生浦等在广州某场区用单孔电磁波测井探测岩溶的钻孔电磁波测井解释成果图。

工作频率为32MHz,接发距为1.Om。

曲线上完整灰岩的测井值约为一45dB,溶洞的测井值约为一65dB,溶洞与完整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高频电性差异。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测井解释(曲线上的1、2位置对应溶洞位置)与地质钻探结果十分吻合。

测井曲线上,10cm左右的溶洞即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3.2.1.8综合方法

国内外在探测岩溶方面,己有许多学者提出要通过组合(综合)的方法进行岩溶探测以提高预报精度和解释的唯一性.

地面(洞外)岩溶地质灾害探测方法评价

3.2.2洞内掌子面岩溶探测方法

隧道掌子面的岩溶探测方法和地面(洞外)探测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l)、可看到出露的岩体,与地面相比具有更多的己知条件;

(2)、由于掌子面空间小,且要探测前方的地质情况,因而,许多物探方法现场布置受到限制;

如电极难以布置,地面的各种装置不能排布;

线框大小受限,许多依靠线性的连续测量方法不能使用;

(3)、掌子面通常的干扰因素包括:

各种电缆引起电性的干扰噪音、各种风钻、隧道施工机械的震动噪音等;

(4)、预报的目的是了解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岩溶地质情况,地面物探的许多方法是测试地下半无限空间场的分量,当需测试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时失效。

因此,能用于掌子面预报的方法较少。

由于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相对地面超前预报有许多的优点,己知条件较多,精度相对较高。

因此它是目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

1)、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包括:

隧道地震预报(TSP、VSP、TRT)、隧道电性预报、水平超前钻探等;

2)、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法、BEAM法、水平声波剖面法、陆地声纳法、红外探水法、超前平行导坑(隧道)法、水平钻速法、充电法、自然电位法、隧道及井巷电磁导弹超前预报技术、掌子面地质编录预测法。

3.2.3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评价

纵览以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各种方法,虽然分为地面(洞外)与掌子面(洞内)的预报方法,但根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参数特点,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局限性,且各地的岩溶地质条件不同,以物性参数差异为前提的探测使优选预报方法的基础。

据以上特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所采用的方法及参数多样性是隧道预报永恒的特点,多参数组合形式是预报的高级阶段,参数优化组合是预报的必然趋势。

多种方法与参数的综合集成是预报的必然趋势。

3.3工程实例:

齐岳山隧道岩溶超前预报综合集成

齐岳山隧道全长I0528m,其中进口段约4000米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其复杂,地质构造为齐岳山背斜,隧道穿越二、三叠系灰岩地层,全部位于可溶岩地段。

该区域发育有大、小鱼泉及得胜场三条暗河,穿越9条较大断层。

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约为17.6万m3/d,最大涌水量约为74.3万m3/d。

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为岩溶、突泥、涌水、瓦斯及天然气。

围岩级别变化频繁,断面形式较多,施工难度极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采用了TSP203、地质雷达、红外探水、超前钻探多种手段对岩溶进行了预报。

超前预报效果对比分析

3.3.1.溶腔位置预测

从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一年间,齐岳山隧道平导与正洞共穿

越宽度大于0.5米溶腔12处,其中TSPZO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准确预报出2次,准确率为16.7%;

而多功能超前水平钻机准确的预报出8次,其准确率为66.7%。

3.3.2.含水构造位置预测

从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一年间,齐岳山隧道平导与正洞遇到涌水量大于100m3/d的地方38处,其中TSPZO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准确的预报出26次,准确率为68.4%;

而多功能超前水平钻机只准确预报出28次,准确率为73.7%。

3.3.3其它不良地质情况预测

齐岳山隧道靠近建南气田,有运移储气的可能;

石洞子煤矿,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瓦斯,而且废气含量高、放散初速度快、压力较大。

TSPZO3地质预报系统无法有效的探测出这些不良地质情况,而采用多功能钻机在进行地质钻探的时候,与空口采用瓦斯探测仪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前方有害气体的含量,提前做出预案,例如平导进行钻探过程中,探测出PDK362+980位置瓦斯气体含量达到0.8%,在施工到本段时实测瓦斯含量为0.6%。

PDK363+995~PDK364+025段综合地质超前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TSP超前预报、超前水平钻探综合预报齐岳山隧道岩溶灾害高发区占隧道岩溶区段的51.2%,在已完成施工的齐岳山背斜南东翼以及背斜核部,先后遭遇溶腔150余处(图),已安全揭示、处理147处。

其中有18次突水、4次突泥、17个大型溶腔给隧道施工造成了严重影响,平导和正洞3次遭遇涌水淹没,

DK361+617突泥PDK363+090突水部位

其中PDK363+537岩溶宽张裂隙处理时间长达252天,严重的延误工期,给正常施工造成了严重影响。

所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实施综合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工作,以确保隧道安全快速施工。

PDK363+995~PDK364+025段属于岩溶灾害高发区,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加强综合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工作,务必探明前方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溶洞、溶腔等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充填介质情况等。

3.3.3.1.地质分析法

PDK363+995~PDK364+025段位于齐岳山背斜的北西翼,岩溶洼地、槽谷、漏斗等岩溶地貌发育,岩溶及岩溶水发育,水量丰富,本段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大冶组T1d2、T1d3浅灰~青灰色灰岩及紫红色页岩,岩层产状为310~315°

∠45~55°

,在PDK364+010附近夹薄层页岩相对隔水层,相对隔水层界面为岩溶和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岩性条件,同时,顺层发育的纵张裂隙为岩溶和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构造条件,且该段沿岩层面向上正好对应山顶的汇水台地,具有良好的降雨汇集和下渗补给条件,该段地下水稳定水位在1115~1120m之间,高出隧道底部15~20m(隧底标高为1090.0m),低于得胜场岩溶区的地下水位(1311.2~1323.3m),表明与得胜场岩溶区地下水之间无良好的水力联系,各自相对独立。

综合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水突泥等岩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在该段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实施综合地质超前预测预报。

3.3.3.2.TSP超前探测

本次TSP探测方案:

预报时掌子面里程为PDK363+995,接收器布置在里程PDK363+942.2处,位于隧道右侧边墙上,接收器延伸方向大约在284°

~290°

,接收器钻孔直径为42mm,钻孔2.0m深,向外向下倾斜20°

(即以水平面为基准,向下倾斜20°

以隧道边墙垂面为基准,向洞口倾斜20°

);

在隧道右边墙的同一水平面上从外向里布置24个炮孔,炮孔间距1.5m,向下倾斜20°

,第一个炮孔距接收器20m,最后一个炮孔距掌子面2.8m(图)。

本次TSP超前探测有效预报范围为PDK363+995~PDK364+116,共121m。

根据TSP探测资料,PDK363+995~PDK364+116段以硬质岩(灰岩)为主,夹软岩(泥岩、破碎夹层),岩体较完整,其中在页岩阻水界面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灾害。

其中PDK364+007.5~+015和PDK364+018~+021两段岩体纵波波速降幅较大,从5800m/s降至2800m/s(图),泊松比则大幅增大,由0.25增至0.34(图),说明这两段有异常情况出现,初步推断这两段为软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