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5167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范。

践行“三合一、全过程”培养培训模式,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以“X”证书引领专业群整体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活页式教材。

2.成为国家标准建设标杆。

建设专业群相关专业国家级教学标准、仪器装备标准、学分银行转化标准,企校合作开发国家“X”证书标准。

3.成为产教深度融合样板。

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汇博智行机器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4.成为服务地方发展高地。

组建院士领衔科研团队,聚焦智能装备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智能装备系统创新平台,建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

服务常州机器人产业园、横林地板小镇,建成地板加工等示范性智能化生产线。

5.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示范。

建设长江学者孙立宁领衔、名师名匠带头、骨干教师支撑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聚焦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

建设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创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6.成为专业建设国际化旗帜。

建设国际通用的“标准、师资、课程、资源”,建立示范性鲁班工坊,服务中资企业国际化战略。

3-4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深化“三合一、全过程”培养培训模式。

坚持“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

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制定专业群“全人格素质能力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全流程项目”,建设相应的模块化教材,实施发展性评价,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依托职教集团、企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仪器装备标准、学分银行转化标准,引领全国同类专业群发展;

校企合作开发“X”证书标准,开发培训鉴定设备、课程、教材、资源、题库。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创新“学、研、试、挖、标、固”课程思政建设六步骤法,打造一批“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示范案例”。

2.以“X”证书试点推动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

打通专业教学标准、“X”证书标准和学分银行转化标准。

对照“X”证书标准改革专业群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重构“共平台、多方向、群互选,课证通”课程体系,实现“书证融通”。

3.对接“X”证书标准要求,改革课程内容,新增智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管理系统等内容。

4.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新增企业生产实际案例100个,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5门,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1.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全流程项目”设置需要,校企合作开发25部模块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2.教材内容对接智能装备系统“器件、装备、产线、管理”升级需要;

教材采用模块化形式,教材配套资源颗粒化、可组合、虚实结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3.实施“创客式”学习。

构建完整的“创客式”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完成从“调研—设计—制作—实现”全过程,将“素质能力标准”所有要素全方位嵌入项目实施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项目自主学习链。

4.建立“三三全”评价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分阶段构建个性化素质能力评价雷达图,清晰测评不同学习阶段素质能力相关指标的达成度,形成“评价→改进→目标”循环机制。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实施“双带头人”计划,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制定专业群师资发展规划,开发专业群教师标准。

3.建设“孙立宁大师工作室”和5个“名师名匠工作室”,聚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创建“大师领衔,名师名匠带头,骨干教师支撑”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培育1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创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育一批“X”证书培训师。

五、实践教学基地

1.以“X”证书试点项目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按照“X”证书标准要求完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重构“能力递进、育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新建“智能控制技术综合实训”等5个实训中心和“师导生创”创新创业实训室;

校企共建50个“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室智能化管理系统,满足智慧教学、智能管理需要。

3.按照学分银行转化标准的要求,实现“X”证书与实践考核学分互认。

4.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六、技术技能平台

1.组建院士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聚集先进制造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2.落实江苏省“企业上云”工程,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提升人机协同水平,促进区域网络化协同制造。

3.建设智能装备系统技术创新平台和智能装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4.服务常州机器人产业园、横林地板小镇产业升级需要,开发电机装配、地板生产等示范性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建设专业群“X”技能培训中心,满足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考证需求。

七、社会服务

1.牵头建设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地方行业标准5个,提升智能装备产品竞争力。

2.依托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在线健康监测智能设备3万台,推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3.开发培训资源包,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年培训5000人次。

4.依托智能装备系统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技术服务超市”,孵化智能制造企业4家。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建设国际通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标准、课程、资源,为“一带一路”国家专业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2.引入德国“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本土化,引进西门子、ABB等国际企业技能认证证书,组织学生进行国际通用技能认证。

3.建立2个“外籍专家工作室”,1个国际合作科研团队,1个国际化教学团队。

4.建设“常州机电-德龙镍业印尼鲁班工坊”“印尼SMKTexmacoSemarang师资培训中心”“常州机电-巴基斯坦NUTECH机电技术创新中心”,为当地员工开展技术培训。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完善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四服务,四共享”运行机制,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提升集团服务水平,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2.建设“汇博智行机器人学院”,把职教集团、企业学院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筑牢专业群发展基础。

3.建立健全专业评估制度、专业调整制度、专业群质量年报制度,形成专业群诊断与改进体系。

3-5预期成效

1.成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培养高地。

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薪资水平、社会满意度、创新创业率、区域贡献度等关键指标,国内排名第一。

2.建成区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服务高地。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成为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的人才、技术、资源集聚地;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有效推进区域智能装备产业协同发展;

示范性智能化产线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专业群综合实力全国一流。

专业群地方贡献度高,产教融合机制健全;

专业群引领全国,核心专业世界水平;

“书证融合、育训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全国一流。

4.标志性成果

(1)综合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1个,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1个。

(2)学生获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项,国际技能大赛获奖8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赛2项,“互联网+”大学生全国赛获奖3项。

(3)师资队伍。

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全国赛获奖3项。

(4)课程建设。

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

(5)平台建设。

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

(6)社会服务。

省级以上工程中心2个,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

3-6建设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年度目标

2019

2020

2021

2022

1

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⑴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⑵开发“全人格素质能力标准”;

⑶省大创项目5项;

⑷全国技能大赛获奖1项;

⑸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100名。

⑴完善“全人格素质能力标准”;

⑵“互联网+”国赛获奖1项;

⑶省大创项目8项;

⑷全国技能大赛获奖2项;

⑸毕业设计省一等奖1个;

⑹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150名。

⑴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⑵全国“挑战杯”获奖1项;

⑶“互联网+”国赛获奖1项;

⑷省大创项目8项;

⑸全国技能大赛获奖3项;

⑹毕业设计省一等奖2个;

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

⑻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200名。

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⑷省大创项目9项;

⑸全国技能大赛获奖2项;

⑹毕业设计省一等奖1个;

⑺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250名。

2.专业群标准体系建设

⑴开展专业群人才需求调研;

⑵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⑶开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⑷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仪器装备标准学分银行转化标准;

⑸开发“X”证书标准1个;

⑹省级研究项目2项。

⑶开发专业群内其他专业教学标准;

⑷开发“X”证书培训方案;

⑸仪器装备标准学分银行转化标准;

⑹省级研究项目4项。

⑶开发“X”证书培训方案;

⑷省级研究项目4项。

⑶省级研究项目5项;

⑷推广专业群标准。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六步骤三示范”课程思政落实

⑴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⑵“示范案例”2个;

⑶“示范课程”1门;

⑷“示范课堂”1个。

⑴“示范案例”3个;

⑵“示范课程”1门;

⑶“示范课堂”1个。

⑴“示范案例”4个;

⑵“示范课程”2门;

⑶“示范课堂”2个。

⑵“示范课程”1门,⑶“示范课堂”1个;

⑷形成“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列成果。

2.“1+X”项目实施与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

⑴“X”证书培训课程2门;

⑵制定对接“X”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⑴“X”证书培训课程3门;

⑵完善对接“X”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⑴“X”证书培训课程4门;

3.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

⑴升级国家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⑵在线开放课程4门;

⑶制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建设虚拟仿真资源20个。

⑴初步建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⑵在线开放课程5门;

⑶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

⑷建成国家级在线开发课程1门;

⑸建设虚拟仿真资源50个。

⑴建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⑵在线开放课程6门;

⑷建成国家级在线开发课程2门;

⑸建设虚拟仿真资源60个。

⑴持续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⑵建成国家级在线开发课程2门;

⑶建设虚拟仿真资源70个,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1.专业群教材建设

⑴模块化活页式教材5部。

⑴模块化活页式教材8部;

⑵建成省级重点建设教材3部;

⑶建成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

⑵建成省级重点建设教材2部;

⑶建成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

⑴模块化活页式教材4部;

⑵建成省级重点建设教材1部;

2.专业群教法改革

⑴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全流程项目”6个;

⑵专业群内5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⑶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项;

⑷启动信息化云平台建设。

⑴开发专业群“全流程项目”16个;

⑵专业群内10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⑶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国家级1项、省级3项;

⑷初步完成信息化云平台建设。

⑴开发专业群“全流程项目”20个;

⑷完成信息化云平台建设。

⑴出版专业群“全流程项目”集;

⑶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国家级1项、省级2项。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教学团队建设

⑴“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1个;

⑵引进博士4名,教授1名;

⑶聘任“龙城英才”计划企业专家1名;

⑷培养工匠型骨干教师5名;

⑸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培养对象1名;

⑹专业群教师标准1个。

⑵引进博士5名,教授3名;

⑶聘任“龙城英才”计划企业专家2名;

⑸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培养对象2名;

⑹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

⑴全国样板支部;

⑵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

⑶引进博士6名,教授5名;

⑷聘任“龙城英才”计划企业专家2名;

⑸培养工匠型骨干教师5名;

⑹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培养对象2名;

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⑴省“党建工作创新奖”;

⑵引进博士1名,教授1名;

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2.大师、名师名匠工作室建设

⑴建立“孙立宁大师工作室”;

⑵“名师名匠工作室”1个;

⑶引进企业名匠1名。

⑴新增2个“名师名匠工作室”;

⑵引进企业名匠2名。

⑴新增1个“名师名匠工作室”;

⑵引进企业名匠1名。

3.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⑴制定基地建设方案启动基地建设;

⑵培养双师教师20名。

⑴初步完成双师基地建设;

⑵培养双师教师30名;

⑶开发培训项目3个。

⑴建成国家级双师培养培训基地;

⑵培养双师教师100名;

⑴培养双师教师300名;

⑵开发培训项目5个。

5

实践教学基地

1.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⑴制定国家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室建设方案;

⑵完成2个实训中心(室)建设方案,启动招标。

⑴完成2个实训中心(室)建设;

⑵开发实训项目20个;

⑶完成2个实训中心(室)建设方案,启动招标。

⑴完成2个实训室建设;

⑵开发实训项目40个;

⑶完成1个实训中心(室)建设方案,启动招标。

⑴完成1个实训室建设;

⑵开发实训项目40个。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⑴建成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6家。

⑴企业工作站2个;

⑵建成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8家;

⑶助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

⑷建成国家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

⑴建成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10家;

⑵助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家。

⑴建设“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6家;

⑵助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5家。

3.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⑴进行调研,完成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初稿。

⑴完成建设方案与招标流程。

⑴完成基础设备、网络数据层、分析应用层建设。

⑴完成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6

技术技能平台

1.智能装备系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⑴组建专业群科研团队;

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⑶完成两个工程中心建设方案;

⑷申报省级科研项目3项。

⑴初步完成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硬件建设;

⑵完成物联网工程中心硬件建设;

⑶完成横向课题20项;

⑷申报省级科研项目7项;

⑸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⑴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

⑵完成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⑶申报省级科研项目7项;

⑷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⑴申报省级科研项目7项;

⑵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2.开发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推进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⑴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需求调研,完成建设方案。

⑴初步建成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累计完成20000台智能设备上云,对接常州地区中小企业开展远程检测管理服务。

⑴完善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累计完成25000台智能设备上云,对接常州地区中小企业开展远程检测管理服务。

⑴完成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建设,累计完成30000台智能设备上云,对接常州地区中小企业开展远程检测管理服务。

3.国家级“X”培训中心建设

⑴完成“X”培训考核中心硬件建设。

⑴完成“X”课程培训300人次。

⑴完成“X”课程培训600人次。

4.智能装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⑴制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⑵开发创新创业课程2门。

⑴初步完成创新创业基地条件建设;

⑵开发创新创业课程3门。

⑴完成创新创业基地条件建设;

⑴形成专业群创新创业基地示范性方案;

7

社会服务

1.机器人地方标准开发

⑴完成省级机器人地方标准申报。

⑴完成省级移动机器人地方标准初稿。

⑴完成省级移动机器人地方标准建设工作。

⑴省级地方标准5项。

2.建设“技术服务超市”,完成典型示范生产线

⑴建设“技术服务超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授权专利30项;

⑵科研到账经费达到400万元。

⑴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授权专利40项;

⑵科研到账经费达到600万元。

⑴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授权专利50项;

⑵科研到账经费达到700万元。

⑴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授权专利60项;

⑵科研到账经费达到800万元。

3.职业教育和培训

⑴开发4门课程培训资源包;

⑵开展社会培训3000人次。

⑵开展社会培训4000人次。

⑵开展社会培训6000人次。

⑵开展社会培训7000人次。

4.创业团队孵化

⑴创建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制定创新创业团队管理办法;

⑵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个。

⑴孵化创新创业团队2个。

⑴孵化创新创业团队3个;

⑵孵化创新企业2家。

8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国际化标准引进和开发

⑴引入德国“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标准;

⑵开发国际通用核心课程标准2门。

⑴“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标准本土化;

⑴完善“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标准;

⑵开发国际通用核心课程标准1门。

⑴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教学标准1套。

2.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⑴15名教师赴海外研学;

⑵开发优质国际化课程资源2门。

⑵建设外籍专家工作室1个;

⑶开发优质国际化课程资源3门。

⑵外籍专家工作室1个;

⑴5名教师赴海外研学;

⑵开发优质国际化课程资源2门;

⑶打造1个“行业权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教学团队。

3.国际化人才培养

⑴申报合作办学项目1项;

⑵参加国际技能比赛2项并获奖;

⑶组织学生50人赴海外学习。

⑶组织学生50人赴海外学习;

⑷培养留学生30人。

⑶主办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国际技术交流会;

⑷组织学生100人赴海外学习;

⑸培养留学生30人。

⑴申报合作办学项目2项;

⑶举办“智能制造技能国际邀请赛”;

⑸培养留学生40人。

4.中资企业资源输出服务

⑴鲁班工坊建设方案初稿。

⑴鲁班工坊建设方案完善与磋商;

⑵完成海外师资培训中心、海外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⑶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50名。

⑴共建鲁班工坊1个;

⑵建设海外创新中心;

⑶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100名。

⑴建成示范性鲁班工坊;

⑵建设海外师资培训中心;

⑶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150名。

9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保障机制建设

⑴制定专业群建设管理相关制度;

⑵创建国家示范职教集团;

⑶启动汇博智行机器人学院建设;

⑷启动专业诊改和课程诊改。

⑴修订专业群建设管理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⑵建成国家示范职教集团;

⑶建成汇博智行机器人学院,培养学生100名;

⑷完成专业、课程诊改复核工作。

⑴修订专业群建设管理相关制度,形成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⑵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⑶形成完善的企业学院管理机制;

⑷企业学院培养学生200名。

⑴形成完善的动态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⑵职教集团有效服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⑶企业学院建设模式辐射推广;

⑷企业学院培养学生300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